|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7 17:15:11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课后反思
很少有立刻想写教学反思的念头,但今天上《钓鱼的启示》一文是个例外。一下课,我就有想马上写下自己感受的冲动。我对自己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是比较满意的。这与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我的很多帮助是分不开的;也和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更重要的是学校“有效教学之有效提问”这个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而我自己对于这堂课的满意主要是来至于学生的精彩表现。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注重题目,开课从课题质疑,结尾从课题解疑。
开课时,我抓住题目问:你认为本文主要时在写“钓鱼”还是“启示”。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让他们先进行商量,再让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既做到了开课激趣,又用了一个有效的问题统领全课。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时,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意见统一了:本文既写“钓鱼”又写“启示”,两者密不可分。首尾呼应,新颖有趣。
第二,用有效的问题贯穿主线,使得放而不乱。
我在教学2~12自然段时,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再一起汇报交流。这样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不过在试讲时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定有限,集体交流汇报时常常说不到点子上。这样的放手其实是给我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文本,并且明确哪些地方是大家要共同学习、共同感悟的,这些重点地方又应该理解些什么内容。我潜心钻研教材,决定就以本文重点要理解的詹姆斯的三次心理变化过程为主线:紧张激动(3、4自然段)-不情愿(6-9自然段)-悲哀(10-11自然段)。所以我将这些部份分段制成课件,学生谈到哪里,我就出示出来大家一起理解,在理解的同时用有效的提问层层深入。尤其是描写“我”心里活动句子,通过朗读,体会“我”惊讶、紧张、激动、不情愿、不舍、悲哀的内心活动,有浓浓的语文的味道,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交替运用。也许是受到学生良好表现的启发,在读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学生将“得”换成不同的词体会语气,让他们思考文中为什么不用“必须”而要用“得”,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有的理解到了父亲很爱儿子不想伤儿子的心,有的觉得父亲或许还是有所不舍,不过是大人理智战胜了情感……我心里暗暗惊喜,这不就语文课标所倡导的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吗?而且学生的体会得相当深刻,口语表达能力极强。这样的有效提问就让我们无意中做到了平日想做而没有做到的,避免了在课文内容上的纠缠,只是抓住了父亲的这一句话,反复强调了要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态度。这样既又放又有收,既轻松又不凌乱,并且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而且在读中悟、悟中读,语文味十足,以至于出现了学生很多的精彩发言和朗读。
第三,通过转化不同角色讲故事,反馈理解程度。
其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是一定需要直白地说出来的,因此,在对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色来讲。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詹姆斯和父亲。故事都能讲得绘声绘色了课文不是就理解到位了吗?也许是之前在学习2-12自然段时,对于詹姆斯和父亲的心理活动体会得较深刻,所以学生在讲故事视,讲得精彩生动,尤其是一位学生把自己当成詹姆斯来讲时,加上了动作表情,把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也是惊喜不已。对于这个环节我还是有一个遗憾之处:在小组内自由讲故事时,一位学生问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成鱼来讲这个故事,我当时表扬他思维很开阔,当然可以。可是在之后的展示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能让他来讲一讲,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说不定他能讲出另一番风味。
第四,注重和自己内心对话,避免将此课上得像思品课。
因为在试讲时,对于拓展部分,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许多同学都说:我以前是……,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一定要遵守规则,不会再……这样一来,语文味顿时大打折扣。后来经过一位老师的指导,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在心中回想,与自己心灵对话,并没有要求学生说出来。这样不仅保留了语文味,还让彼此心中感触更深,更让人久久回味。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没有缺陷的。首先,从整堂课时间的分布来看,对于2-12自然段的学习占据了课堂近二分之一的时间,虽然效果较好但时间过多。就使得后面在对“启示”部分的理解上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便草草结束了,感觉有点“身长腿短”。要是能够从前面节约两分中时间对于启示再多读一读或许效果就更好了。另外在培养学生有效质疑上还应该多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堂课的回顾。每每回味这些亮点时,总是让我有些不能自已。很少有过对课堂提问这么深入的研究,正是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反复对比、研究,这堂课上才有了孩子的那么多亮点,才有了我无限的惊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回答,才能成就更有效的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