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场测试,综合评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的尝试

湖北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周矶学校 李 萍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它既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也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永不过时的魅力。长期以来,由于面试耗时费力,且标准不易把握,所以各地通常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即在期末试卷中专门设计一项有关口语交际的题型要求学生作答。显然,这种单一的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静态的读写能力,只能体现学生最终的思维结果,而无法检验出学生动态的交流应对,也无法观察学生的体态、表情是否得当,更无法判断学生的语音面貌及语言习惯。而上述这些恰恰是影响口语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也有些地方在进行“口”试,但细究起来并不能称之为“口语交际能力测试”。形式一:考的不是“口语”。比如让学生朗读背诵等等,这只能算是“书面语的有声表达”。形式二:没有体现“交际”。比如播放一段故事的录音后,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这其实是翻版的“阅读理解”题。这两种评价形式,都没有让学生承担起在交际中筛选信息、组织语言的任务,所以不能称之为口语交际能力评价。



作为湖北省“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实验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我校承担的是“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子课题。如何制定出科学、简捷的评价方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思考中,我们发现需要攻克三道难关。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来源于《语文课程标准》,但是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教师能根据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学生表现,与手中的“评价标准”一一对应,即时判断出不同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等级水平。



其次,任何评价都需要有题目,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也不例外。可是,口语是在“生活实际”中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交流,而现场测试总是让学生有一种不得不说的压力。所以,要淡化评价带来的紧张氛围,只有通过“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来“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这样设计出的“评价题目”,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第三,要在实际中摸索出一套简捷、有效的“评价程序”,时间要花得少,学生人人都能测试到,不能给老师增加太多的工作量。这样的评价实验才有推广价值才具有生命活力。



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测试,只需要三位语文教师,用一节课时间,就能完成40人一个班的测试。如果换做笔试,一节课考完的卷子一个老师起码也要花上两节课才能把全班40人的卷子改完。这样对比算下来,也就是三位老师花一节课,就能完成一位老师三节课完成的任务,这说明口语与笔试的效率是相当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评价题目”的设计,与其他内容语文题目的设计要求不同,“评价题目”是否具有“可说”性,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比如你出这样的题考学生:“下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国是哪一个?”“遇到地震了该如何逃生?”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回答。当学生答不出来时,你能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行吗?要知道,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因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交流。这种语言交际,离开了“特定的情境”“特定的需要”,就无法进行。



如何考察出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将“评价题目”设计得能让学生承担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



一、以任务的形式布置学生进行“语言攻关”。即让学生现场通过“口语交际”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口语交际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任务的完成效果。



二、以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激活学生语言的表达。即精心选择富有思维挑战性的话题,让学生在思想历险的同时,经历一次语言的交锋,在探索真理的同时,考验口语交际能力。



下面例举几道评价题目。



讨论式:两个小组同时在现场进行“你说我画”的绘图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两张画着几何组图的纸(难易程度相当),每组抽签决定要画哪张。然后每组推选一个同学上黑板画画,组内的其他同学在台下一起商量怎么说才能让黑板上的同学画出和他们手中一样的图像来。小组的同学之间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所有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来提示绘画内容(包括图形、大小、位置关系等)。要求是看哪个组的图像画得快,画得逼真。



采访式:即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搜集到更可能丰富的信息。比如要求通过采访,知道“学校是怎样评出每周的流动红旗的?”学生不仅要设计如何多角度提问获取信息,还要准备好面对不熟悉的同学或老师时如何进行情感沟通。



建议式:让同学们现场向学校领导建议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的建议得到采纳,全校就会照这样的建议真实开展活动。



另外要指出的是“转述式”的评价可与其他题型的评价一并进行。同学们在参加别的题型时发言的内容,都可作为“转述式”的题目。也就是参加“转述式”评价的学生,只需要把现场听到的某一同学散乱的发言加以概括转述就行,教师不用再另外准备题目。评价时可由原发言人来判断该转述是否恰当准确。这样既一举多得又节约了时间。



三、规范“评价程序”。



1.准备阶段。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方参与的“互动”过程。多人共同参与的特点,使得教师需要在评价前提前做好学生分组的准备,便于现场评价时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际互动”。在这个准备阶段里,教师要完成以下六件工作:



1)学生按自愿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以免评价时同学之间因不熟悉而无话可说),同时教师协调确定(主要是保证每组人数的均衡),使全班学生分成5人左右的小组若干个。



2)每一小组由教师指定一种题型(这样可以保证评价时能全面考察学生能力)。



3)教师将该题型的题目(三个以上)提前发放给学生(若题目不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就可由此直接进入下一项现场评价阶段)。



4)小组内学生共同商议,最终确定一个题目(为的是保证人人都有交流的兴趣)。



5)学生独立搜集资料,以便评价时人人有话可说(小组成员之间不能互相打听交流,各自做好准备即可)。



6)教师需准备好1-5号的可移动式号码牌一套,供“辩论”等题型评价时现场放在学生桌前,识别学生。



在学生做准备的同时,教师也要成立以三人为单位的评价小组(因为评价子项目是三个,三个教师有利于在学生互动激烈,观察不过来时根据需要进行分工流水评价,比如一个教师专门评价这一组五个同学的语言习惯),学习评价标准细则,印制评价表格,并进行一两次抽样模拟评价实验,以熟悉程序,对评价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



2.现场评价阶段。



由三人评价小组进入测试班级,对全班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本班任课教师可参与组织,但不参与评价(要配合评价小组记录学生姓名,同时观察学生表现,为下一阶段自己给全班学生填写反馈报告单作准备)。



按顺序对已分好小组的学生进行现场评价。每次评价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互动交流的时间为5分钟。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把握时机积极发言。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评价小组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因为这是考试不是练习),只需要对照该学段的评价标准,在评价现场记录表格上做好记录。如果小组有学生在规定的五分钟内没有发过一次言,则记录下姓名延期进行评价,不影响下一组学生继续参加评价。这样40人的班级分成8组,每组5分钟,正好花40分钟一节课。



根据测评时学生交流互动激烈程度不同,评价“现场记录表”有两种格式(为方便阅读,已将“评价标准”各条细则略去)。



格式1,适用于复述、讲述、转述、推荐等互动性不强的评价题型,教师可以逐个用描述性的语词记录下学生的关键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2.根据学生表现确定显性的评价细则。



有了评价子项目,如何将其细化为具体可观察的评价细则,方便教师操作呢?要知道,课标中虽有些要求比较具体,但是,还有很多要求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比如“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等等。这些目标,如何检测学生达到没有呢?并且作为三个学段的评价子项目,要求上应如何递进以体现学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呢?困惑中,我们找到了“教育评价之父”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即“泰勒模式”,明确了根据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确定评价细则的方法。



泰勒认为:所谓教育,就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过程。教育评价就是考察学生行为方式的种种变化,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的手段。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运用“泰勒模式”来制定口语交际评价评价细则的。



首先,我们寻找到课标上的相关阶段性目标(每个学段都有4-6条)。以第二学段中第一条中“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为例,我们课题组首先根据经验,列出了“眼神专注地盯着对方”作为评价细则,然后把这个细则拿到学生中去做抽样调查。根据观察,我们发现有不统一的地方:每个学生性格不同,倾听时的认真表现也不一样,并且如果对话时一直盯着对方,也显得不太礼貌。于是我们将此条评价细则修改为“表情专注,与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配合点头等体态回应”。每一学段评价标准中每一条评价细则的出台,都应该经历这样“归纳──实验──修改──验证”的过程。



为了增强可操作性,也为了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时“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的考察,我们在评价标准中对能否评估为“A”档的行为目标做出了具体要求。以第二学段为例:



1.眼神一直没有与对方进行交流的,不能评为A档。



2.主动说的次数超过三次的,方可评为A档。



3.语音、语调的明显错误在三次以上者,不能评为A档。



4.讲述式在现场测试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规定时间一分钟仍未完成主要内容的讲述的,不能评为A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分步来说说我们的做法。

一、制定“评价标准”。

1.根据课标要求确定评价子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对照各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将其归纳为三种能力对应如下(“”中内容为课标原文,后面括号中的内容是我们课题组对课标的具体理解)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级
对应能力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的要求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求言之有情,有感染力)。
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时“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转述的要求由“抓主要内容”变为“抓要点”,对概括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表达要有条理”;“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口语表达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即此学段允许有不标准的语音但要努力改正,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成为自觉的追求)。
能用普通话交谈”(此时已养成一开口说话,就是普通话的说话习惯,并且普通话已能运用自如了)。
表达时“语气、语调恰当”;“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语言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对听话的专注性提出了要求);“与别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不仅要认真听,听的同时还要有所反应。“请教”“商讨”就是对倾听的反应做出的积极、正面的要求)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通过积极的“听”“说”要求,体现尊重,实现心灵的沟通);“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不盲从)。
情感态度

由此,我们将“情感态度”、“语言习惯”、“口语表达”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的三个子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