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3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初中数学老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4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训有感  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

牛王庙学校:刘晓红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5: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了新《课标》,觉得改变了不少,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熟悉课标吗?其实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这几天我们教研组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了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新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本真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的修订,其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课改,我们不断在修改中,不断在探讨中,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5:25 | 只看该作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学习体会  

一、内容系统

《课程标准》将初中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划分为5个方面,对于各学段的的学习内容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及活动建议。可概括为:

数与运算——分数及其运算,有理数及其运算,实数及其运算

方程与代数——一次方程与一次不等式,整式与分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根式,简单的代数方程

图形与几何——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论证几何,

函数与分析——函数概念,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数据处理与概率统计——概率问题,统计初步知识

二、内容变化要点

总体而言,《课程标准》继承了过去教材内容结构的特点,又尽量地弥补不足,构造了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体系。主要变化有:

1、基于计算机(器)的应用,删简用纸笔进行繁复的数值计算的内容,削减孤立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繁复演练;

2、精简关于式的运算、变形、求值的内容和单纯解方程(组)训练的内容;削减繁杂的求函数定义域、单纯求函数值和用描点法画复杂函数图象的内容。

3、强调通性通法,对解一元一次、二次方程有分层次要求,第一次注重利用通性探索解法,第二次注重方程求解和应用,基本形成方程理论。

4、精炼实验几何内容,加强论证几何与实验几何的有机整合,展现“实验—归纳—猜测—论证”的过程,控制论证几何的难度。

5、从数学知识整合和学生发展需要着眼,引进平面向量加强线性运算,提前渗透概率统计初步知识。

三、教材编写设计

教材内容编排: 混合编排,有序展开,

内容呈现方式:情境导入,活动穿插,

内容处理要求:直观引进,说理明白,

四、新课程标准也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实践,不断总结。

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实践情况来看,数学概念的教学相比其他内容来讲难度要更大一些。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其产生、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而不仅仅是在字面上逐字逐句地再现概念,如果没有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往往很难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比如在讲无理数的概念时,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经历认识过程,从中感知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性,感受引入新数的必要性,体会理性思维的精神,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2、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都具有生活背景和意义,这需要教师“沉入”教材“细细揣摩”,在教学中发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抽象问题的本质,进而用数学语言(符号)来表达问题的实质。比如“有序数对”的提出就来源于生活,可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还必须进行数学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这样学生学数学,对数学本性会有更深的认识。

3、  在解题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提炼、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中,就可以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如点与坐标、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的代数表示形式、用坐标变化描述点的运动等都表明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当然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也是很丰富的,任何一个数学思想也不是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就能落实到位的,有一个逐步渗透、贯彻、落实、领会的长期的过程。

4、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的背景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相通的。学习数学重在掌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和具有迁移价值的、能反映数学本质的“策略性”知识,注重问题间的类比,使解题反思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有例及类、解一题通一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4:13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 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 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 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 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 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 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 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 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思维水平、 学习态度、 意志强弱、 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 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 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4. 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 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 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和合作者。 5. 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 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 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 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 料、 工具和场所, 如实践活动材料、 多媒体光盘、 计算机软件及网络、 报刊杂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4: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心得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3: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7:52:57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数学学习要做到活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2.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3. 生活化与数学化4. 表扬与批评。具体体会如下:
  一、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我国的教育已经陷于“过度竞争” 。 一个优秀生在自己得意张贴在黑板上的模范考卷上写“让那些不服气的人看看!” 令人忧虑。现代社会要想成功靠个人“单打独斗”已不可能。微软操作系统、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就…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为啥要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新知的常规手段。有助于个人的追求与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提供捕捉到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的机会。在合作与交流中习得的规范,养成的习惯,是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开展任何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的目标、是数学教师的责任,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  
  应当更为深入地去认识“合作学习”。合作的种类:通力合作, 分工合作, 交流合作。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为基础, 合作就没有意义, 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效的。 数学主要是个人思考的学科, 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最后的考试也只允许独立思考)教师和全班学生之间的提问讨论, 也是交流合作的一部分。课堂讨论,应教师主导、问题串连、问答式为主。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 探究学习 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理解 同化 建构)
  探究学习
  ? 优点: 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
  
  ? 缺点: 费时较多,效率低下, 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优点: 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如果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 ,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
  
  ? 缺点: 不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
  两种主要学习方式比较
  ? 都很重要,各有利弊 无好坏之分  
  课标修改稿关于学习方式的论述:
  ?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三、生活化与数学化
  ?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这是数学课改的一个亮点。对情境设置的几点认识:情景创设不仅仅应用于新课导入,也可应用于课中、课尾.课堂讨论、例题探究:设置情境巩固应用、课堂小结:设置情境。
  ? 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本质的、真实或合理的。
   此外,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创设其他类型的情境,包括根据已有数学知识创设的情境、根据已有其他学科知识创设的情境。  
  四、表扬与批评
  ? 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促使人们永远乐观向上的动力。事实上,人人都渴望着成功,争取着成功。
  ? 在提倡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受一些挫折与失败。
  ? 成功与挫折都有两面性,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探索、实验、尝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必然会经受挫折或失败。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折射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炼下才更有价值。不吝啬表扬,表扬有度,夸奖有理, 不随意批评,批评有方,疏而不堵, 一切都出自于对学生真挚的爱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