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9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意见

孙小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孙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孙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  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

1、  开头孙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孙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  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孙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吴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孙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孙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5:21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渝水小学一位老师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老师很亲切,课开始前就和学生互动起来,在导入课题花了很长的笔墨。先是问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是谁写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体现出老教师的素质。然后由此说到叶圣陶这位老作家,建议学生多去了解,让学生去看看他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说说叶老曾写过哪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这才起到推荐作用,这位老师并没有,这样就感觉这话说的用处不大。

   这篇课文是写的叶老对待事情认真,毫无架子的优秀品质,通过对肖复兴作文的指导这件细小的事体现的。课文篇幅比较长,本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阅读训练和自学能力的训练为主,可这位老师却让学生齐读,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齐声朗读上面,读完又让他们默读再思考,才把课文理清楚。

    在学生思考问题方面,老师说得太多,没容学生时间思考,体现不出四年级该有的学习要求,让人有种上二三年级的课。对于听课老师来说,老师显得太吵了,学生的“悟”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5:14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4:37 | 只看该作者
要着急,要着急

——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在这次的观摩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对北京史家小学的孙莹老师充满了期待。她的课放在观摩活动的最后一节,也有着“压轴戏”的味道吧。



    当年轻、清秀、高条的孙莹老师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给了我眼睛一亮心里一惊的感觉。这是一个令人爽心悦目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中,孙莹老师时时给孩子们强调了“春风拂面”这个词,我想借用她的这个词来形容她的课“春风拂面”。



    我们常见的公开课,教师都提前进课堂熟悉学生指导预习。这个环节对课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胜的“葵花宝典”。教师引导孩子们预习的时候一般都有意无意地泄露“天机”,把课“做”的不露痕迹,这样,上课的过程中就会顺风顺水,高潮迭起。



    但是孙老师没有给自己这样的余地,颇具“大师”风范。在我的印象里只有特级教师才有这样的魄力呢!孙老师真可谓有才不在年高啊!不过实话实说,这样的课其实更受听课教师的欢迎。这样的课才能充分让课堂中的“意外”显露出来,从而能从授课教师的的应变能力中感悟一些处理课堂“意外”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课才能一览无余地凸现课堂教学的难点,让听课教师学学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我惭愧的是我在平时的课堂里,遇到了难点,无力引导的时候我就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干脆“自己代劳”,“口述答案”,这样学生的确是知其然了,但是学生并不知所以然啊。学生也只是学到了学到了一点知识而并没有能力的提高。



    孙老师一进课堂就带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我所见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课前谈话方式无非是“重温初识”、“愉快招呼”“快乐游戏”“极力夸奖”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换汤不换药”的课前谈话连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乡下老师都觉得没多大的新意。但是孙老师的课前谈话却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孙老师把她的照片当做礼物送给初次相识的孩子们,而且呈现礼物的过程一波三折,拨开密密层层的爬山虎叶子才可以一睹孙老师的芳容。这个过程已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了。但是并不是到此为止,孙老师接着播放了她拍的短片,短片的内容也是精挑细选的,有史家小学环境的介绍,有她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的场景。通过欣赏短片不仅让听课的孩子们认识了史家小学更让孩子们了解了他们面前的孙老师,青春活泼,亲和力强,瞬间拉近了孩子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我想此时听课的孩子们一定产生了亲近孙老师的愿望。然后短片里的史家小学的孩子们向听课的孩子们打招呼,介绍北京的风景名胜和风味小吃并询问武汉的有关情况,此时,孙老师让听课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谈武汉。最后短片结束的时候向孩子们展示了史家小学的一角,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的楼。顺势老师将课前谈话和本节课的内容有机的衔接在一起,毫无做作之感。



    看似一个简单的课前谈话,其目的不仅仅是拉近与孩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谈话中有效地对孩子展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们谈武汉比让孩子们愉快地与自己招呼的方式有效得多了。更妙的是孙老师的课前谈话和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显得很自然。孙老师的课前谈话让我想到了一个广告“训练”无处不在,稍微篡改了一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睁大眼睛做有心人,抓住每个可以训练的点,对孩子们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日积月累的话,一定收获丰厚。



    还没真正走进孙老师的课堂就已经被孙老师所折服了,孙老师的魅力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无时不刻地吸引着我们。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得到了彰显,精彩就体现在她教学的每个细节之处。



    让我吃惊的地方很多。单单说说她的生字“删”的教学。孙老师并不是孤立教这个生字的,她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将这个字发掘出来,然后水到渠成地展开教学。在我的教学理念里,生字教学不就是教会读音,认清字形不就万事OK了吗?非也!孙老师这样颇费心思地设计了教学,她首先给孩子们展示了“册”的来历,演示了“册”的来历,把字刻在竹子上,然后用线穿起来;接着展示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不同字形;最后问孩子们字在竹子上,如果错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用刀削去“,于是“删”的立刀旁的来历孩子们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个过程,不但让孩子们认识了这个字,更重要的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教育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诉说中国的文化如何如何要有效多了。看,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字的教学却让孙老师设计的如此生动灵活,多么可敬可爱的老师啊!



    孙老师的课让人觉得目不暇接,繁花似锦。但是细看她课堂里的每一朵花,无一朵是空花,每朵花的盛开都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收获的是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累累硕果”。



    孙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展开了以下一些训练。首先是有效地指导了孩子们如何习作,如何谴词用句其次是认识修改符号,如何修改作文,而且在课堂里孙老师还安排了一道习题训练,修改病句,充分做到学以致用。杜绝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习题训练与阅读教学脱钩的现象。最后,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孙老师设计了一个引读的过程,我觉得孙老师的这个引读设计得别样精彩。通过具体的数字,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照片和说明来引读,这样,轻而易举地引起了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的片段,从而也从朗读中获得了情感体验。这样的引读才是扎实有效的,不是那种为了激情而激情的引读,也不是为了烘托气氛而烘托气氛,那样的引读往往是教师情之所至,但是学生无动于衷,更甚者是学生“声动心不动”。教学的“无招胜有招”在孙老师的这个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当然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总结出来,我甚至无法一一体会孙老师设计的良苦用心。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思索是无尽的。孙老师有句口头禅是“孩子们,不着急”。是啊,她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着急,不浮不躁地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但是我听过孙老师的课后要说的是“要急,要急”。早过了三十而立,但是教学毫无长进,实在是羞愧之极,我告诫自己:要反思了,更要努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4:12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体会
上周周先梅老师在双墩中心小学举行了个人专场课堂教学活动,我有幸听了上午的一节课。周老师上的是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巧我也快上到那一课,所以觉得挺幸运的,可以借鉴下周老师的一些方式方法。

       周先梅老师在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课时时,先复习之前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中有关叶子的句子,从而引学生进入今天的这节课。在指导读题方面,也是抓住重点词语“绿绿的”,并问绿绿的什么?使得学生在读题时通过把握对词语的轻重处理就能读出情感。

接下来在词语教学中,周老师不仅仅是展示词语并读熟就行了,她还将词语放到课文段落句子中,或是进行归类记忆,这样就使得词语教学不再那么乏味或者敷衍了事。对于生字的识读也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或者是联系词语的方式来记忆。

周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学生的疑问、困难,同时也注意到了课文的许多细节,比如对于感受“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的理解,周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而后再去补充,把一个个词语的含义都剖析了出来,这样学生在读文的时候就不会说只会读二不懂含义了。同时,通过周老师的教学,我想学生一定也明白了写作文时应该用字规范,用词准确,写出真情实感,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一篇故事、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在学习在吸收在理解。

在后面的教学中,周先梅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于让孩子亲历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她提到的词语教学环节和让学生进入作品,获得感受以及要细读文本的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词语教学,因为前两天我自己也试着使词语教学融入课文,融入理解,发现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比平常只是读读写写要好得多。

周老师在教学中引用了余秋雨的《遗憾的真实》中的一句话:“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直奔真实。”我觉得这两句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3:48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后感今天听了梁丽君老师的一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这节课上梁老师不仅引导着学生感受到叶老修改作文的认真以及对青少年的关心,而且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1、“那”“绿”的书写指导。2、“春风拂面”的朗读指导。在检查字词读音时,当学生读到“春风拂面”一词时,梁老师不是把目标定位在读准字音这一层面,而是相机指导“轻轻地拂过,再读一遍。”引导着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词语丰富的内涵。3、查字典掌握“曲线”的正确读音。当听到学生在读“曲线”中“曲”字有不同读法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这个“曲”在这句话中是表示弯曲,和直相对,所以要读qū。而是把“曲”在字典中不同读音的不同含义都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读句子,根据曲在句子中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从而找出曲这个多音字在句子中的正确读音。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了“曲”,更是在渗透给他们一种读准多音字的方法:碰到多音字,当你不能确定它的读音时,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先把这个多音字不同读音下的不同含义找到,再对应语境,找到正确的解释,也就能读准他的读音了。4、从汉字的演变理解“删”字。“删”字的学习可谓是本课教学的神来之笔。教师采用“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让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梁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不但了解了“删”字的来历,还感受到了汉字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1、重视了读书习惯的培养。在梁老师的课上,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便于你学习”“读完的同学,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把你的语文书立起来。”我们看到梁老师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安排了自学的环节,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我们还看到了梁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则评语写的全是我的优点,别忘了叶老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疑问吗?”……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梁老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了质朴、高效的课堂。2、重视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梁老师设计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有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如“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有通过对比指导朗读;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朗读;还有师生对读。联系课文内容填空,师生合作读等等。特别是当教学“我虽然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阅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一句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叶老对下一代的关心。“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我想,怎样引导学生吸纳教材这一“例子”中的点睛之笔、传神之处,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将是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静心思考的问题,也是梁老师这节课所带给我的深深的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3:39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体会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