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06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展示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质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教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  (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8:3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得意扬扬

租界         繁华        热闹非凡

巡警         训斥        耀武扬威   

妇女         哭诉        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   星期天   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

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    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

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

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7:56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周恩来总理的资料。

2、(师):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他是中国的骄傲,他堪称中国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去聆听他那铿锵有力的回答。

(二)释题。

1、齐读课题。(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大屏幕上的词语。

帝国   租界     模范    惩处    巡警     

吵嚷    肇事    诸生    踊跃    效力     

疑惑不解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2、集体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四)、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

2、年仅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从书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板书:中华不振)

3、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仅仅说了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其实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那么,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中华不振”?

(五)、重点研读。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从文中的哪些语句能看出“中华不振”?用——画下来,并简单批注。(方法提示: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实际)

(2)、小组讨论怎样读好这段话,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集体研讨。

A、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2)、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男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女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多媒体显示灯红酒绿的租界和破旧不堪的中国别处的街道的图片)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作为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B、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1)、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2)、中国巡警。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3)、围观的中国人。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又能怎么样呢?”换成“不敢怎么样。”行吗?为什么?

(4)、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5)、读着这段话,相信同学们的脑子里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那就问出来吧。这么多的问题,同学们想过答案吗?(对,是“中华不振”)

4、补充材料。

(师)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为妇女的不幸而伤心,为中国巡警的行为而痛恨。其实,在当时,像这样的事一件件、一桩桩每天都在上演着。下面请大家看一则材料。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2)师:读了这则材料,你又想说什么?

5、从租界出来,周恩来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请同学们仿照例句例句,想一想,他还忘不了什么?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那个泪流满面的妇女;他也忘不了                  ; 他更忘不了                   。

6、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诵读。

(师):那么多的“忘不了”,令周恩来思绪万千。因此,在修身课上,他(男生)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请(女生)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请(全班同学)激情昂扬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思想升华。

1、简要介绍周恩来的一生的功绩。

(师):同学们,周恩来总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出国留学,求得真知到重庆谈判,取得抗战的胜利;从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到建立新中国,他为中华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又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因为他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请全班同学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带着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大声诵读周恩来写下的抒发爱国抱负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3、学生畅谈读书的目的。

(师):同学们,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什么?

4、结束语。

(师):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恩来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铿锵有力地回答,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却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共和国的丰碑再立新功!

(七)、课后作业。

通过网络、书籍、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并搜集名人立志的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6:59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总理的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检查读课文,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认真读课文,从文中的对话抓住重点语句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提示:

1、自己读课文第一部分,周恩来很疑惑,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语气来。

2、读第二部分,思考:A、周恩来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B、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3、认真读第三部分,想: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比较一下学生的回答与周恩来的有什么不同。为  而读书。

4、把课文中你觉得好的词语句子画出来,并偿试背诵,摘抄。

四、小组交流:

五、师生共同交流

1、自己读课文第一部分,周恩来很疑惑,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语气来。

2、读第二部分,思考:A、周恩来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B、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3、认真读第三部分,想: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比较一下学生的回答与周恩来的有什么不同。为  而读书

六、课堂练习: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主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给文中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彩”的意思,并用“喝彩”说一句话。

喝彩         喝彩……               

3.文中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     、为     、

为     、为     ,这些都是为了       。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    。他把    和     联系起来,从中看出周恩来是一位有          的人。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5.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请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树立这样的理想?(50字左右)                   

 (二)按要求写句子。

A、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缩句。)

  B、租界地是中国的土地。(反问句)               

七、反馈纠正

八、布置作业:认真读一下阅读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6:42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能通过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课文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1)读一读:

帝国主义 沈阳 租界 巡警 撑腰 肇事 吵嚷 轧

(2)读一读,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得意洋洋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衣衫褴褛 左顾右盼 踊跃 欺凌

3、课题中的“崛起”是“兴起”的意思,课文中哪一个词语与“中华崛起”相反?(中华不振)

三、研读解惑,理解“中华不振”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读出了“中华不振”,用笔画出来。

2、理解“中华不振”,谈一谈对“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理解。

3、出示自主学习的要求:

(1)读一读:默读7、8自然段。

(2)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3)想一想:你是怎样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4、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读感悟

1、小组交流

2、教师点拨: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引导学生抓住“闯”字谈,感受“中华不振”。)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想象中国别处是怎样一番景象,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②大屏幕出示这段话,教师引读。

(3)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①发问:洋人作为肇事者,为什么得意扬扬?

②齐读句子。

(4)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谈感受:中国巡警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到----

②指名读句子。

(5)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①发问:假如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为什么现场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②齐读句子。

3、想象当时的情景。(出示练习)

我仿佛看到了:

衣衫褴褛的妇女——地哭诉着:——————
      中国巡警——地训斥道:————————
      一旁的大个子洋人——地说:—————
      围观的中国人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走到妇女身边劝道:—————————

四、运用巩固

1、理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内心,在书本空白处写下来。

(2)、全班交流。

(3)、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说一说,或做一做

灯红酒绿的( ) 热闹非凡的( )  耀武扬威的( ) 得意扬扬的( )

风和日丽的( ) 振兴中华的( ) 铿锵有力的( ) 衣衫褴褛的( )

疑惑不解的( ) 左顾右盼的( )

五、归纳延伸

1、补充材料,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在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2、课后补充资料:

六、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告诫

中华不振   租界目睹:洋人欺侮

                     巡警助纣为虐

                     旁观者刚怒不敢言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6:17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解彦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能通过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课文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故事天天听。

二、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2、当时的中国怎么了,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课文内容真丰富,我来感悟我来读)

1、复习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选4名同学展示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

3、评价朗读,谈倾听感受。

4、挑战朗读。

5、师小节:同学们深情并貌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进了那个时代。好象看到了周恩来那铿锵有力的回答。

四、讨论质疑,交流感悟。(课文内容我知道,我来感悟我思考。)

1、出示前置性任务: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用笔画出来)

说一说:你为什么而读书?

3、小组交流学习 “中华不振”的感受

  小组汇报展示:找找“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5、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精彩,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而读书吗?

6、全班汇报:说一说你为什么而读书?

7、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五、谈收获,总结写法。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物  词语    体会

    中国妇女  哭诉    可怜  中

    中国巡警  训斥    可恨  华

     洋人   得意扬扬  可恶  不

    围观的人  握紧拳头  可悲  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3: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