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1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颐和园》竞赛课获奖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颐和园》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二、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颐和园、长廊、画舫、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堤岸、远眺、雕刻”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录像介绍景点,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看录像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短片,希望同学们喜欢。(放映颐和园的录像)
抽生交流:你知道短片中的景点是哪里吗?短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说出这里的一两个景点吗?
生交流时,师出示《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课文,师评价朗读
3、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游览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自读感悟
学生借助《颐和园》学习网页自学课文,边读书边欣赏边体味:颐和园的美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二)交流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点击不同的段落。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理解描写长廊的段落(课件出示长廊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1)出示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出示长廊上彩绘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使学生感受理解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
(3)出示长廊两边花的图片,感受长廊一年四季的美。
2、理解描写万寿山的段落(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
(1)出示佛香阁与排云殿,使学生认识这两处建筑的构造及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
(3)理解站在万寿山上,向下望、向正前面、向东远眺都可以看到什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万寿山的位置以及它周围的景色)着重出示图片并推近镜头理解昆明湖的静和绿,让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感受颐和园的美。
  3、理解描写昆明湖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出示长堤、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小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湖的美景.并引导学生理解“雕刻和姿态不一”的意思
(三)阅读指导
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如何用优美动情的声音来表达颐和园的美。
四、选读课文,情感升华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读给同学听,或者背诵积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颐和园其他地方的美景、名人对颐和园的评价、颐和园相关的典故等。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说也说不尽,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了介绍。
2、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他景点,仿照课文进行描写。
六、在线测试,自主选择作业
  出示不同类型的作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8:19 | 只看该作者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四上)

婺城区新狮小学    张芳芳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魅力景色,培养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第2—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国庆节期间去哪里玩了?快告诉我!我知道大家出去玩都非常快乐,可是我做过调查,95%的同学回来时真呀真烦恼。你知道他们烦恼什么?(生说)——写作文。完了,从哪里写起,写什么?是不是很烦恼?你们知道吗?玩时,把大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学完这篇游记,我相信,对于大家怎么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想学吗?上课!

今天,我们在祖国六十周年庆典刚刚结束不久的现在,到最热门的旅游城市——北京,去游《颐和园》!

二、研读课文,学习游记

1、寻找游览路线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把这第一句话读一遍。(生读)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美丽,一个是大,再来试试!读,这么一读,印象深刻,一下子就告诉我们颐和园总的印象。

既然是游记,必定,一定,肯定有一个重要规律,也就是会告诉你作者游览的线路,比如说((出示第2段开头,师读这句话),作者会带着你走,带着你参观,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非常多,请大家自己读课文,把这种句子画下来。

请学生说,教师出示句子(按顺序)

大部分同学前面4句一下子就找到了,因为它们都在每一段的开头第一句,只有这句话位置非常特殊,躲在段落的中间,不容易发现,没找到,现在做上标记。整篇课文像这样的句子总共有几句?(5句),

2、研读路线句子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句子,为什么要在它的每个段落写上这些话?

(可以让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这些地方分别在什么位置,就把一个个景点连起来了;这些是过渡句,把一个景点过渡到另一个景点;)

好棒,我们现在把这些句子读一遍,分组朗读。大家写游记的时候,可别忘了第一条重要的规律,那就是要告诉大家旅游的游览线路,游览顺序。(板书:游览线路)

3、研读景点描写

现在我们已经把颐和园逛了一遍了,可以下课没?(不知道景点的样子)是啊,我们在旅游的时候,要一个一个景点游,一个一个景点细细地看。这就是游记的第二大规律----要把每一个景点做一个具体的介绍和描写(板书:景点描写)。其实啊,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这是大家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最大的烦恼,不知道怎么写?

现在,我们就重点去看看作者是怎么写每一个景点的。

(1)长廊

首先我们进了……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板书:长廊),长廊的第一句话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有名)你们知道吗?长廊被世界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申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你们猜猜看,咱们的这座长廊到底是世界上最(         )的廊?

请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猜一猜,是世界上最(      )的廊?并说出理由?

生1:长,(700多米相当于7个操场这么长,273间相当于68个一楼连起来。)读时要强调数字,读出世界之最的感觉,(板书:长)

生2:美,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让你最震撼?(几千幅)刚才是700多米,现在是几千幅,这些都是表示(数字)的词?(板书:数字)你看,这就是长廊上的各式各样的画(电脑),书上的资料不准确,真正权威的资料显示有12000多幅,这么多幅画,每幅画都不一样,那该是多美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的真好,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了长廊上的画是真美啊!(板书:美)

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大特点来总结总结:长廊到底是世界上最(      )的廊?好,我解开谜底,世界文化组织评我们的长廊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你看,写长廊的长,长廊的美,作者用了列数字的办法。

(2)佛香阁

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来到了哪里?(万寿山脚下)各位,抬头看,你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建筑?

我请一位同学读句子,其他同学听,等会儿告诉我佛香阁是什么样子的?生说,张老师把它写下来了。(显示句子: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和书上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①“这就是佛香阁”这句话的位置;②作者观察景点的角度不同。)师生分开读,让学生也试着读一读?你感觉哪个写得更好?(先让我们猜,让我想,有悬念;印象深刻;还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我们来读读,把这种有悬念的感觉读出来!分小组读,最后一句全班读。再读一遍,要给大家一种惊喜,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们在这一段中发现,作者写出看到佛香阁的那种激动,那种开心,那种激情,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有的时候,我们把句子的顺序调整一下,变换一下,倒着说,就会有意外的效果,这种手法叫做“倒装”。(板书:“倒装”)

课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有“倒装句”吗?(句子: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用这种方法写出的佛香阁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壮观)

(3)昆明湖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要准备爬山了,我们要爬到——万寿山。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山,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景像呢?(配乐幻灯片欣赏,教师读课文的段落)

这时候,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最美的是哪里?(板书:昆明湖)你觉得昆明湖美在哪里?(板书:静,绿)

你看到了一面怎样的镜子?(光滑,碧绿,闪闪发光……)这面镜子上照见了什么?(佛香阁,游船,画舫,太阳……)这就是一副巨大的画卷,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怎么划过呢?(教师在黑板上划一条粗线,问:是这样划过吗?)仔细地读读书,到底是怎样划过?(书:几乎没有一点儿痕迹),有一点点,若隐若现,淡淡的,似有似无,好像就连那游船画舫都不忍心,不愿意打破这平静的湖面的宁静。

谁来读读这几句话?(昆明湖……痕迹)(请2名)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合作合作!多美啊!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很美呢?(板书:比喻)

三、总结方法,意“游”未尽

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现在我们休息一下,从游客变成读者,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各处的景色写具体的?他是用什么不同的方法来写的?老师这有一个表格,谁能说说看用了什么办法?(生按板书说)

作者写了3个景点,用了不同的办法,其实作者也用一个共同的办法。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发现,这是很难发现的。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个提醒,你们看一下,写长廊的这一部分,他仅仅只写长廊吗?写佛香阁,仅仅只写佛香阁吗?写昆明湖,仅仅只写昆明湖吗?

大家想想看,如果作者就写这三个景点,可以吗?为什么写了旁边的景色?(就好像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有了这些景色的点缀,那就让三个主要景点更美了。)所以,以后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不仅要写出主要的景点,还可以写周围的景色,这种方法叫做“衬托”,这样会把主要景点写得更加美丽。

学到这里,我想知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即使是一点,也很好!(生说)

对啊!写游记的时候,记得告诉大家你游览的线路,游览的景点,然后再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具体地描写,具体地介绍,一定会让别人感受到这里的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远看昆明湖,其实昆明湖里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配乐欣赏)荷花盛开的昆明湖很美,夕阳西下,晨曦初露的昆明湖也很美,昆明湖上还有各式各样,造型各异的桥,让所有的游人流连忘返。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一定是你的最爱,湖中的黑天鹅优雅高贵,美丽极了。湖中央的小岛,就像一颗颗珍珠宝石呢!

下节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走进昆明湖,细细体会它的美,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以及用学到的新的写作方法来写写你眼中的昆明湖,那么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





板书: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数字         游览线路

佛香阁          壮观             “倒装”        景点描写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反思:

1、童校长说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8个字给我的启发很大。我的这节课就是难点没有分散,重点不够突出。这节课的两大难点:游览线路和景点描写,我没有分成两部分上,所以导致两个难点没有一个落实彻底。如果我把它们放在2个课时里,效果会更好。

2、单元整组教学理念不正确。单元整组教学应该把整组课文有机结合,让教学效率提高。比如:在《颐和园》中每个段落中的开头第一句是作者的游览线路,其实,这些提示句子在这组每篇文章中都有。我在教学中,应该把每篇课文的这样的句子都列出来,让学生对提示句的作用更清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游览线路,读一读,让学生评一评,并留意提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3、昆明湖的教学环节。昆明湖是本课中的主要景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应该把昆明湖这一景点的学习放在第二课时里。重点根据“滑”展开教学,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呢?(①  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②     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4、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首先是“长廊”,在突出特点“长”时,在朗读时,虽然学生在读数字时有强调的想法,但没有读出这种效果,我当时应该做个示范,示范读读这句话“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还有是男同学读完“昆明湖”句子这一部分时,我指导部到位,学生读后,也没评价过。在读这一段时,应该指导(是啊,昆明湖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5、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学生好像都在我设定的框框里学习。比如:长廊是世界上最(        )的廊。有学生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我觉得长廊是世界上画最多的廊,我当时就想到自己的教案,武断地说孩子的回答不能符合我的填空,其实,她的回答是很符合孩子的角度的。如果当时,我这样引导:画很多,而且没两幅是相同的,是不是可以称长廊为画廊呢?这样的话,就能跟最后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个谜底,联系起来,否则孩子不能一下子把“美”和“画廊”划上等号。总之,我要把学生当成主体,把学生的回答当成我教学的引导,而不是把我的教学设计当成学生的学习模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6:38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5:45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考核课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1.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
   通过预习,这些词语你一定能读准了,试试吧:

“长廊、柱子、栏杆、五彩的画、神清气爽、万寿山、耸立、琉璃瓦、闪闪发光、佛香阁、金碧辉煌、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些词语中,有些是颐和园的景点名称,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欣赏图片)

2.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多的景点,作者游览时可不是一下子都看到了,老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大家边听边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着这些句子,作者游览顺序就一目了然了,你能把刚才我们找到的景点按游览顺序排列吗?

你们看,作者边走边赏景,每走到一处,景色就有所变换,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这可是我们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呀!

     3.这几句话已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交待清楚了,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又写了什么呢?

左边同学读开头,右边同学读结尾,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美丽)

哪一处写得更美?(说不尽)

4、小结: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移步换景的写法使内容清晰有条理。

三、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长廊“有名”,它“有名”在哪里呢?指名读第2段,找出你认为能让长廊出名的地方。

交流:(用“我认为,长廊的有名是因为……”的句式交流)

点拨:“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长(具体数字说明)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美

比较: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几千幅画没有相同的。

读读意思相同吗?那句话表示程度更深?

2.这么有名的长廊,我们得好好的欣赏一番,我们一起读书吧,教师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这真比走在画中还美呀!但是单若只有长廊,却也难免显得单调,是什么让长廊的美锦上添花了呢?(湖水  微风  长廊)

 读读这三个词,联想课文中的描写,那景致之美就会再眼前呈现,这就是读书。

(二)“游赏”万寿山。

1.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写万寿山,作者用了两个段落,哪两个?(三、四段)。默读这两段,想想为什么用两段呢?

角度不同:在山脚下抬头一看   登上万寿山向下望

2. 在”山脚下抬头一看”赏到了什么呢?

①指明读第三段,注意看这段中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

②老师从这段描写中提炼了一些词,你能试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吗?

  八角宝塔形    琉璃瓦闪闪发光      佛香阁

  一排排        金碧辉煌     排云殿

3. 抓住特点写景,是写好景色的关键。我们继续随着作者登上万寿山,一起来赏景。第四段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老师读,中间三句分组读,

分句子朗读,边读边体会作者赏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观察角度不同,眼前呈现的“美丽”也不同,体会: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自读,在这个句子中你看到了那些颜色?(绿树  黄瓦  红墙)

这些景致是单一的摆在你的眼前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掩映”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写了哪些景物?(碧水  画舫   游船)

湖水有什么特点?(静  绿)引读:作者写湖水静,说它……写湖水绿,说它……就是这样的描写,语言就具体形象啦。

不过老师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划船”的“划’不该用这个“滑”呀,是作者疏忽用错了吗?(突出湖水的静)

③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看到了什么城楼和白塔是园中景吗?不是园中景,为什么还要写?

去掉“隐隐约约”可以吗?

④这么多的美景,真是说不尽呀!我们好好读读吧: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试背诵。

(三)学生自读自悟,“游赏”昆明湖景区。
  前面的学习,我们先找准段落中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再看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这种读书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试一试:

1.老师把第五段中作者所写主要景物概括为三个字“桥、岛、栏”,那么你能根据课文的描写再找一个字,突出这个景物的特点吗?(小组学习)

2.交流:石桥  绿岛  雕栏

四、总结。

1.同学们,当我们读过课文,颐和园的美丽是否装进你的心中,我们来回味一下吧,一起读读看,置身其中,你会有什么感受:

     湖水  微风   长廊

     绿树  黄瓦   朱墙

     碧水  画舫   游船

     绿岛  石桥   雕栏

2.颐和园的美丽不仅仅是这些,同学们你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感受它的美。

五、课后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颐和园

美丽

说不尽

长廊     万寿山    排云殿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移   步    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5:29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考核课教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5:13 | 只看该作者
一、  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景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上一节课通过学习《长城》一课,我们了解了我们中国有29处自然景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都记得有哪些啊?

2.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处皇家公园——《颐和园》跟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有知道《颐和园》原名的吗?介绍圆明园的资料。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颐养太和”的意思。

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4.读课文。齐读1、最后一段。其他段落接读。

5.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大家读课文?(小结:开头结尾概括地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其他段落是具体的描写。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6.请大家在读课文 画出2、3、4、5段的第一句话,交流谁来读读?出示句子

7.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1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物。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长廊

1.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先去长廊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段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长。从哪里读出它的长?交流。出示句子: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2)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结合学校塑胶跑道长度理解大约7个)

3.想不想看看长廊啊?出示图片。快来数一数,你能数出多少间来啊?这是我们正眼所看到的十多间的长廊,看看书上长廊一共有多少间啊?(273间)这么长的长廊放眼望去怎么样呢?(一眼望不到头啊)带着种种体会,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啊,出示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4.还能从哪儿看出长廊的长?出示图片指指哪是橫槛?对啊,这些画有精美图案的就是橫槛。你知道吗?当时为了这些美丽的图画慈禧太后煞费苦心,专门派人到西湖画。听到此,你觉得长廊怎么样啊?美!长!

总结: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所以它还有一个画廊的美称。板书:画廊。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有这样的感受。出示句子

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1900年的时候,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5.欣赏图片。边欣赏边介绍图片:有成语故事、山水美景、名著里的故事……

指导朗读:谁能完整地读读。出示:每一间的橫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其他同学欣赏,用一句话表达你漫步长廊的感受。

6.配乐指读。让我们去世界上最长的走廊去细细欣赏吧。

(二)、学习佛香阁

1.    自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2.    指读

3.    出示图片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指读。

4.    每当老师读到“耸立”这个词时我就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几个词,同学们,你们想到了有哪些?(矗立)

5.    出示“耸立”和矗立的意思,耸立:高高地直立。矗立  笔直地直立,高耸。指读词义。

两个词都有高而直的意思,为什么用“耸立”结合图读读句子,谁想说说你的理解。

(看周围的树木、建筑,再看看佛香阁,你发现了佛香阁很高、很突出,所以用了耸立。)

老师介绍:佛香阁见在高20米的半山腰上,成为全园的至高点,具有统领全园的突出位置,所以“耸立”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6.指导朗读。指读。齐读。(抬头一看……佛香阁)

站在佛香阁上,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读第四段,画出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7.谁再来读读昆明湖的句子。出示比喻句。

读读,与我们常见的比喻句相比有什么不同?(一句话中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 两大特点:静、绿。)谁能体会着读一读。指读。

我们再来品味这句话,这两个不同的比喻有什么相同的吗?(镜子与碧玉都很光滑,作者用两个不同的物体比喻都说明了湖的静;太阳一照镜子与碧玉都会发光,显得昆明湖更美了!)

8.昆明湖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看了图片你想说点什么(静!绿!……

9.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碧玉。

10齐读游船画舫一句。比较两个划滑的不同。(不能换)谁来读读这句话。

总结:镜子、碧玉和滑不但写出了美而且用词准确。

(三)、十七孔桥

颐和园中最著名的景色还有哪里?让我们去桥上去看看。

1、出示:描写长廊和桥的句子,先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2、交流:

相同:画的数量多          不同:画的艺术、雕刻艺术

      狮子的数量多

      都用数字表示

3、一起走来,你想说点什么?(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记载历史的变化)

4、再来看颐和园,仅仅是景色美吗?当我们再次回眸时,你最想说什么?从书中找出一句话来。再次接读。指读第一句,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完了这一刻,你对习作有什么收获?(怎样写一处景色:顺序、抓特点)

板书:                    18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昆明湖

                  画廊             高 大                静、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5:02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