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颐和园》教后反思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2:03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后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适时引导学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11:40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反思

2010-11-11我执教了《颐和园》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一、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在教学二、三、四这几个并列的段落时,我采用了首先以老师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再回忆学法,相机出示学习要求,放手让学生按照要求小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上课之前,我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精美的图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并借助图片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情境中来,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读起来也有声有色。还如: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石桥上可能会有哪些不同姿态的小狮子,借助图片,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也敢于想象,课堂上说得较为积极,丰富。使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三、有效地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时,我抓住本课写作的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学习要求,不断渗透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写作。如:本课运用了游览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的不同方位描写出不同景色,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也可以仿照。对他们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在学文结束,我布置学生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公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四、不足与改进

1、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教学节奏较缓慢,尤其是对第五自然段的处理显得蜻蜓点水,教学不够扎实。在让学生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再找一些狮子的图形来补充,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些。今后应在教学中逐步改进。

3、板书有漏洞,不严谨。说万寿山“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是说不同的。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09:44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始终利用“朗读”这个方法,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 上去理解重要的句子,并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进一步体会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公园里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先写长廊的景色,再写万寿山的景色,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描写长廊时,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又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描写万寿山时,重点抓住佛香阁来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为美丽的就是昆明湖的描写,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呼应,是一篇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初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最具表现本文是游记的四个句子,使学生一下子明白本文的写作顺序。我强调这几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写游记时,一定要说清楚参观顺序。我还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让学生说说早晨自己是如何从学校大门外走到教室里来的,把自己的路线顺序说清楚。在请多个人进行这样的练习时,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把这条平时不太注意的路线说得头头是道,利用了较多的方位词,这样使学生更能明白课文中这些句子的重要性。

二、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09:32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学反思18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09:14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整篇文章让我们感觉: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再让学生采用听、看、读、说的方法细读课文。先听录音,再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划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课文,最后进行小导游选拔赛。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最后的竞赛,为全堂课增色不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不足之处:《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把课内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课文中好的词语、句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如何将阅读和写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将有待于今后地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这一课的教学,总体上感觉比较清晰,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主要落实了这样几个点:通过过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间的表达效果;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文本的把握,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当一次小导游。整个过程学生比较投入,也很有兴趣,朗读课文津津有味,确实难得。
    1、长廊。长廊的特点是长和美,长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美的特点就有些隐蔽,比较难体会,尤其是最后一句“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怎么理解?这一问题学生们理解的并不到位,也没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意。
    2、万寿山。这一段的辞藻比较华美,用词非常丰富,非常讲究,而且牵涉的景物比较多,表达又很规范,实在是个指导学生阅读的好语段。所以我不想草草过场。具体以三个问题引领课堂走向教学深处:第一个问题,同为万寿山中的景物,为什么分两段来写?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段中比较繁杂的景物,并清晰地了解——立足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不一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你眼中最美的景物是哪种?要求学生写写自己读着这句话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写在句子旁边。四年级学生显然没有做好课堂上作阅读批注的心理准备,有个别学生没有一会儿功夫,总是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发言,而有的同学似乎无从下笔,咬笔头的,涂鸦的不乏其人。即使有人匆匆写了几句,等他站起来交流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撇开自己的批注,边想边说的。所以,这一段话的品读最后还是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就是借着这样一次不甚理想的批注经历,我有意识地渗透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知道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吧,据说,他阅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页眉、页脚、字缝里,都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读书时候的所想所思,这就是批注,主席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目光远大的领袖,跟他阅读时喜欢作批注是有很大关系的。刚才我们所作的练习也是批注,只是初次进行不太熟练,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3、昆明湖。在昆明湖这一段的学习中,我趁热打铁,再次让学生尝试以批注的方式找找自己最欣赏的景物。这一次学生果然劲头很高,批注的时间明显偏长,好长一段时间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大家都在埋头干着什么,交流时候可以看到,大家的笔触比较多地集中在关于“十七孔桥”的描述上。 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上虽然做和还很肤浅,可是从他们学习的态度上来看,我的这节课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都说课堂是人文性很强的场所,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竭力追求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4: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