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0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公开课教案观摩课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质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板书课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齐读)(师拿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静泌、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资料、召开、起源等。
2、我懂得“静泌、不可思议、浩如烟海”等词语的意思。
3、我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如:不可思议、浩如烟海)
4、我会流利读课文。
5、我会自主完成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中,我知道这两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着力渲染了一个洁白宁静的环境,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生2:从“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泌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中使我体会到魏格纳好动的性格不能适应病房的[宁静与舒适的生活。
生3、从“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中,使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够较好的吻合在一起。
生4:从“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中,我知道这句写魏格纳如大海
捞针般搜集资料,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可以推想出他为了取证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2)悟写法。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巧妙地使用过渡句?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2、同学们,魏格纳的故事是不是让你很受启发呢?你在玩耍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告诉大家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4:43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后反思

课文讲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后思考三个问题:

1、            魏格纳有什么奇思妙想?

2、            他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

3、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

学生充分自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以上问题。在小组里还可以提出疑难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有的可以等到全班汇报时提出来共同解决。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知识面非常狭,连世界有几大洲也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几大洋就更加不知道了。上课时,我虽然觉得教学设计的思路还比较清晰,但学生们因为知识面狭,见识少,所以他们觉得课文的很多词语艰涩难懂,比如“西海岸”“几内亚湾”“太古时代”“漂移”等。上课时用来解释这些词语也花了不少时间。另外,在质疑环节上也发现学生们的质疑能力比较薄弱,以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4:2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要在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很高的教学效率,的确很难,尤其是对于我这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
像这样的阅读课,我一直很头疼,时间短,内容丰富,经验不足的我往往会占用两个课时,既浪费了时间,效率又不高。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今天就要上这一课了,我心里仍然感觉没有底。上课铃就要响了,就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我的脑海中突然有了一种新的思路,年轻人,为何不敢试试?于是,就在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推翻了精心准备的教案。
课前我让学生读了不下5遍的课文,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在上课前,课文生字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课文也基本读通顺了,对于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了这样的基础,上课时我先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接着,我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中,“默读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孩子们在仔细地读,认真地思考。教室里安安静静,不好,问题有点难度,孩子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心里明白,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是时候了,我换了个问题引导:读完后,你有什么话要对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纳说?教室里仍然很静,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举起了手,我鼓励道:“我想还有好多同学想说,只是怕说得不好,难为情。”这一下切中了要害,下面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我继续:“不要怕,没说,你怎知道自己说不好,大胆地谈一谈你个人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定你的见解还很独特,试一试?”就这样,两位,三位……又有七八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是时候了,我叫了一名同学。
他答道:我想对魏格纳先生说:“你真伟大。”
“你在魏格纳后面加上先生,说明你很佩服他,尊敬他。你读懂了课文,是啊,他很伟大,你在由衷地赞美魏格纳先生。他有一个伟大地发现。真正读懂了课文,读文章就应该这样读,把它读懂,读出文章中没直接写出来的。”我鼓励道。
我又叫了一位同学。她答道:“我觉得魏格纳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我及时纠正了她的回答方式:“魏格纳先生,你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是呀,就这样一幅在墙上不知挂了多少年的普通地图,魏格纳先生硬是从这样一张不起眼的地图上做出惊天动地的文章,有了轰动世界的发现,很仔细,你也很仔细,发现了魏格纳这一优点。”我鼓励道,其实是为其他同学提醒。
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启发,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耐心”、“认真”、“执着”、“勇敢”、“不轻易放弃”……一个个跃到了黑板上。一个孩子在理解“勇敢”时稍有偏差——他认为魏格纳勇敢在都住院了还工作。我加以引导:“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他勇敢,不错,观察很仔细,魏格纳很勇敢,他勇敢地面对权威,接受挑战;他勇敢地去世界各地去探索;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一方面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地是给他以自信,今后更加有信心去探索,去发现。
课在一步一步进行着,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继续问道:“正因为魏格纳先生有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才有了轰动世界的大发现。那么,他在那张世界地图上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从课文中找出原话读一读”。紧接着:“以前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吗?”由于刚才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引导他们说话要讲究依据,孩子们再次深入文本,通过教授的话找到了依据。
“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魏格纳的成就呢?”答案显而易见,文章中心出来了,魏格纳的勇于探究的精神,永不放弃品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决心呈现出来了。
紧接着,我出示了一幅漫画,思考:“挖井人为什么老也挖不到水?他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正是魏格纳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优良品质,拓展了孩子们的思路,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就这样,文章的主旨把握住了,孩子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返回一开始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下,孩子们有话说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魏格纳,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抓住两个句子重点体味: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课上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中发现,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阅读文本为教学主线,以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正因为我始终把文本置于对话的基础地位,并巧妙地把“正确阅读文本”和“创造性解读文本”衔接起来,才成功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
这一案例表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学生、教师只有文本对话,才能克服种种淡化文本的倾向,也才能让语文课真正鲜活起来,灵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4:10 | 只看该作者
交流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反思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吻合”一词,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即:完全符合。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通过理解关键词,加上对地图的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学习课文的时候,为了达成学习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即:魏格纳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能进行寻根刨底、锲而不舍的的探求的求知品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对“他发现了什么?发现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两个问题进行研讨。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同时发现课文所阐述的道理,也让魏格纳的这种品质根植于学生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3:3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时我先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我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也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3:1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3:0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3: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