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0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蜜蜂》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2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蜜蜂》教学反思
教学完《蜜蜂》这一课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3:01 | 只看该作者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了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晰,情节完整。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简介了科学家的故事,由于学生对于昆虫情有独钟,说起昆虫,学生们喜形于色,有的眼放光彩;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蠢蠢欲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然后我见机行事,用课本上的话表的自己的情感,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摇头晃脑。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2:43 | 只看该作者
《蜜蜂》教学反思
上学期末的时候,曾上过跨越式课《阿德的梦》,上完后,老师们给的建议是:学习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因此,在之后的课堂中,我尤其注意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否具体明确成了我需要克服的首要问题。如何较好的达到所定目标,更是让我费劲脑汁。这次的优质课比赛,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身为科学家的作者所做的一个实验。课文记叙线索清楚:先写作者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讲述实验经过;最后就实验结果又提出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对儿童来说很有趣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这样看来目标似乎很明确。可如何激励学生自主达到学习目标呢?我开始了尝试。在多位前辈的指点下,我作为第一位“选手”上场了。上完课的第一感觉,就是时间不够,很多部分上的很匆忙,或许是因为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太碎,也可能是对跨越式课堂的把握不够熟练。看过听课老师的评价,我受益匪浅。现在就几个我自己也很感同身受的方面来说。

首先,课前没有一个有趣的导入过程,课后没有一个总结收尾的部分。这的确是自己问题的所在。好的成功是开始的一半,一个趣味性十足的导入,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以增加他们对于课文的渴求度,从而沉浸在文中的情节。那究竟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本课堂”呢?“从题目引入”“从孩子身边的事情引入”“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是陈春华副校长给我的三点建议,当然,如何在具体操作中灵活运用,还需要多次的尝试和反复的揣摩思考。

其次,学生的活动过于少,老师有牵着走的嫌疑。这是我最大的一个问题,每次备课听课,都知道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轮到自己上课,就会忘了自己的初衷。课后,陈副校长让我多看看优秀的课例,并把薛法根老师的《番茄太阳》借给了我,花了2节课的时间,我如饥似渴地盯着屏幕,笔下不停地做着记录,有太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了。比如学习生词生字,我总是以“教”的姿态面对学生,学生就是理所应当地学。而薛老师呢?他让会读的学生读,他作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一旁纠正,读音正确以后,他会让剩下原来不会读的孩子跟着那个会读的孩子,这样子一来,一部分孩子成了“教授者”,另一部分孩子受到激励,觉得如果以后自己也能读出,也能一跃成为“小老师”,充分考虑了“生本”的体现。再比如,揭示课题的时候,薛老师会询问大家“看着课题觉得特别在哪里”,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薛老师没有做任何解释,只是让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之后再说说对于自己提出的好奇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从“质疑”到“感悟”,不用老师的讲解,孩子们自己就能完成这个过程。当然,最让我难忘的是读课文时,通过对于作者平生的介绍,让孩子反复体会“灰暗无比”,对于依旧“我行我素”的孩子,薛老师更是体现出了他的教学机智,“如果作者就坐在你的面前,你还能读得如此轻松么?”一句话,就把孩子的态度转变了过来。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我想自己以后也可以试着从模仿开始,最大限度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

最后,我的课堂激励方式和言语还是过于单一重复。陈春华副校长在校办发的“课堂激励语”十分有用,每节课尝试用其中的三五句,假以时日,我也能有所提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2:17 | 只看该作者
《蜜蜂》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关于蜜蜂的课文。本节课教学后我有一点想法。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学生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1:31 | 只看该作者
  
《蜜蜂》课后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1:10 | 只看该作者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8:31:03 | 只看该作者
《蜜蜂》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9: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