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8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灰雀》教后随笔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灰雀》课后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表演对话。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3:38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老师们就提出,这篇课文对一部分理解能力不够的孩子来说,可能读不太懂;尤其本单元主题要求通过平凡小事体会名人的不平凡,所以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的保护“,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去通过伟人的日常小事来感受他们的伟大,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小组活动引导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帮列宁侦查灰雀去向的情境,要求让他们从小男孩语言、行动、神态的蛛丝马迹中来寻找线索,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和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同龄抓灰雀小伙伴上,结果孩子们果然比较感兴趣,争着说出自己作为大侦探的发现,很容易就通过小伙伴的表现帮列宁发现灰雀去哪了。见孩子们兴趣高涨,我就趁机加了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列宁是真的不知道灰雀去哪了吗?你从哪看出列宁早就知道了?结果一开始琢磨大人的想法,孩子们就不太会了,只有个别孩子举起了手。

讲完这课,我觉得其实对于文本来说,可能编教材的一方希望老师能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最大功用,比如本课通过伟人小事来感受伟人品质,但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他们在读的时候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阅读的时候能引起他们疑问感受,以及对语言对人情人性注意的点也不在这,如果能够关注到他们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是把外界期望加给他们,他们会更愿意参与进来。再多想一点,记得小学语文杂志上有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社会,不得不忽视他们现在真正的需要,而让他们符合将来外界对他们需要的过程,要是这样来看的话其实蛮替他们伤心地,虽然我们小时候明明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3:16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我抓描写男孩的几句话进行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原来不说———到想说却又不敢说——到最后却那么肯定地说,到底是什么让男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再读描写列宁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得是男孩的“善良、诚实”(看到列宁不见灰雀这么难过,不想让列宁伤心)学生的体会固然没错,但列宁的这几句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仅仅是在叹息这只灰雀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课文的重点是写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体会到得是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而我这样的设计,侧重了男孩诚实、善良,成了喧宾夺主了。虽然在课的结尾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男孩的一份爱护、宽容。但这些体会有点不够份量,列宁的形象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列宁对孩子的那份宽容没有竖立起来。

下课后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还是从原来的句子入手。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让学生感悟到,列宁从孩子两次的说话中已经觉察到灰雀的失踪,跟小男孩有关,然后读句子,让学生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2:47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我抓描写男孩的几句话进行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原来不说———到想说却又不敢说——到最后却那么肯定地说,到底是什么让男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再读描写列宁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得是男孩的“善良、诚实”(看到列宁不见灰雀这么难过,不想让列宁伤心)学生的体会固然没错,但列宁的这几句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仅仅是在叹息这只灰雀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课文的重点是写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体会到得是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而我这样的设计,侧重了男孩诚实、善良,成了喧宾夺主了。虽然在课的结尾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男孩的一份爱护、宽容。但这些体会有点不够份量,列宁的形象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列宁对孩子的那份宽容没有竖立起来。

下课后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还是从原来的句子入手。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让学生感悟到,列宁从孩子两次的说话中已经觉察到灰雀的失踪,跟小男孩有关,然后读句子,让学生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2:32 | 只看该作者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教学《灰雀》这一课时,主要通过让小组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依托文本创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间的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取长补短,快乐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2:25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2:12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执教了《灰雀》一课。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为此,通过了抓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这一渠道,来让学生明其意知其味,无非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我却出现了困惑,如在研读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时,我想让学生感悟列宁诱导小男孩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的心理过程,我先试问学生,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又在暗示什么?让学生把列宁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以“我们读懂了,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列宁的话”为由,让学生说说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又会怎么想。抓住了小男孩后来说的两句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和“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两句话,从两人的言行中体验人物内心,了解了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改正错误的历程。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深,不能很好的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 09: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