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
(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
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夹球个数 11 6 6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
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
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
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
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
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
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
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0:11+6+6+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计表上的“合计”一栏。)
师:知道了第3小组4位同学的夹球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师:说得好!怎么求呢?
生:用总个数除以人数,算式是37÷4=9……1。
师:这说明第3小组平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是9个多。
(教师板书出综合算式:(11+6+6+14)÷4 。)
师:(指综合算式)我把算式写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括号里边求出来的还是总个数,意思没有变,道理是一样的。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教师把“平均每人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个组的平均夹球个数9个多是他们组中中哪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生:哪一位都不是。
师:那平均夹球个数与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生:(齐答)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生1:平均夹球个数比夹的最多的少,比夹的最少的多。
生2:平均夹球个数在夹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
生3:平均夹球个数差不多在这四个数的中间那个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夹球个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也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低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我们把它叫做这四位同学夹球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搜集教学信息。)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实际分一分,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如果让你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师:(教师同时展示3小组和第1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第3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7 11 6 6 14 9……1
第1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2 10 4 8 10 8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的夹球总数多。
师:大家有意见吗?
(学生点头同意。)
师:(教师同时展示第3小组和第5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