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月19日神九最新消息6.19神舟九号航天员天宫生活情况直播视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宫一号昨天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情郎”——神舟九号。昨天下午2点多,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两个航天器紧紧相拥。3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像鱼儿一样,依次“游”进天宫。这是神九任务中的第一次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将在天宫工作生活6天左右,之后再进行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万里追寻

只为那轻轻的一“吻”

这是一个浪漫的太空约定,又像是一场激情上演的精彩大片。昨天下午,两个大家伙在太空中激情“相拥”“相吻”。

万里追寻

昨天11时47分,已经在轨运行了26圈的神舟九号飞船平稳飞抵天宫一号身后,二者相距约52公里。此前的30多个小时内,飞船已经实施了4次远距离导引控制,进行了在轨测试,随后踏上自动控制的追寻之路。

而它所追寻的目标——天宫一号,已正常在轨运行262天,绕地球飞行了4134圈。

4次自我修正后,神舟九号飞船进入5公里停泊点。

大屏幕上,神舟九号向天宫一号缓缓靠近,划出一条红色的飞行轨迹。此时,返回舱内,身着白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密切监视着飞行器的状态。

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之前,飞船与天宫首先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大屏幕显示着从天宫一号摄像头传回的画面。飞船与天宫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实时捕捉的画面十分清晰。但是,阳照区对测量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对地面控制的及时性和应急能力也是一种严峻考验。

5公里、400米、140米、30米……

太空中的两位舞者在曼妙的舞动中逐渐接近,每一次短暂的停驻,都是为了保证平安会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8:53 | 只看该作者
由于科技人员的精测妙控,神舟九号飞船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前原定实施5次变轨,实际只实施4次就被准确导引至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交会对接入口。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研究员唐歌实介绍,中心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研究分析认为第5圈和第19圈轨道控制将对轨道面产生一个固定偏差,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偏差,来替代第13圈的轨道面修正,从而取消原来设计的轨道面修正控制,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在简化飞行控制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唐歌实介绍说,由于变轨控制频繁、时间间隔短、空间环境复杂等因素,对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用高精度动力学模型和多种数据源融合的短弧段定轨方法,有效提高了测定轨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8:3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

“现代嫦娥”展示“中国魅力”

继16日成功赴太空“约会”,神舟九号18日与天宫一号顺利“拥吻”,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此举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力的最新展示,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雄心勃勃”“了不起的一步”“里程碑意义”“多个第一”“航天大国”……成为国际媒体和专家评论中国此次航天任务的关键词。

美联社说,成功对接“将中国的国际威望提升到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度”。《日本经济新闻》认为,这次顺利对接标志着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对于中国这一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英美媒体给予高度评价。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这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多个“首次突破”。美国《洛杉矶时报》说,“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是重大突破,标志中国进入了过去只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自主航天“顶级俱乐部”。

首位登陆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此次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人物,被称为“现代嫦娥”,特别是她在成功对接后的嫣然一笑,向世人展示了非凡的东方魅力,打动了无数地球观众。据新华社电

相关

《天宫赞歌》纪念邮品发行

为纪念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集邮总公司16日宣布特别发行《天宫赞歌》纪念邮折一枚。《天宫赞歌》邮折采用三折页的形式,内置航天员3枚版特殊版式个性化票一版、3位航天员合集纪念封一枚、纪念张一枚。

记者董占卿通讯员杨彩凤文/图

刘洋的家人说:

当舱门打开看到刘洋

除了激动更多是开心

在刘洋家,依然有不少记者在陪同刘洋家人观看电视直播,大家都为这个郑州妹子加油鼓气。

刘洋的妈妈牛喜云充满着喜悦:“听说在太空无聊的时候,还可以看书、听歌呢,我就想起来她小时候的爱好了。”

牛喜云说,刘洋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看历史和科技类的书籍,就连现在她还一直保存着她之前看过的书。

有报道称,刘洋在上去前专门下了罗大佑的几首歌曲。牛喜云说:“呵呵,我妞其实不怎么爱听歌,小时候就喜欢听广播,就连电视都很少看。”

刘洋的舅舅牛振西也是非常高兴,他在电话中说:“我们刚看完直播,看见我们家刘洋了,看到她安安全全地进入到天宫一号,高兴呀。她的精神还特别好。 当舱门打开,看到刘洋的那一刻除了激动外,更多的是开心。”

记者张翼飞汪永森柴琳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8:26 | 只看该作者
打开天宫之门并不费劲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上看到,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厘米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

虽然地面试验中航天员开门并不难,此前科研人员们还是有过担心:天宫一号关闭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打不开?不过,画面显示,景海鹏并没有太费劲,就打开了“天宫”之门。

神舟七号飞行的出舱环节中,翟志刚与刘伯明在打开舱门时颇费了些周折。“那道门内外是不同的空间环境与飞船舱内环境,虽然开门前舱内已经卸压,但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差,所以开门比较费力。”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解释说,这一次,天宫一号舱门的两头都是密封舱,压力完全平衡,因此操作相对顺利多了。

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

“远距离导引控制带来的控制频度之密,控制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两个航天器均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要准确控制这两个高速动态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高度,就好比在太空中打两个“移动靶”。

这个艰巨任务由地面测控系统来完成。“神舟九号发射升空以后,我们要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实际上只实施了4次就实现了目标。”北京飞控中心研究员唐歌实介绍,中心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研究分析认为第5圈和第19圈轨道控制将对轨道面产生一个固定偏差,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偏差,来替代第13圈的轨道面修正,从而取消原来设计的轨道面修正控制,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

“飞行控制操作的简化,不仅没有影响到控制精度,反而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唐歌实说。

神九已断电,由天宫带动

对接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成为一个组合体在轨道上运行,此时由天宫一号控制组合体飞行,神九飞船处于“停靠”状态,实现“1+1=1”。

如何使对接时不发生碰撞,对接后能够保持完全密封,以及使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真正合二为一,都要依赖对接机构的精确动作。

对接形成密封通道后,将进行通道密封性能检查,确保舱体的气密性,保证舱内航天员的安全。

在神九天宫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过程中,组合体将至少进行两次分离,一次是手控交会对接之前,神九将与天宫短暂作别;一次是航天员返回前,神九将与天宫永久作别。

分离是对接的反过程,对接时锁得紧,分离时必然就困难。对接机构上的12把结构锁,每把锁的拉力都是数吨级。为保分离采取了4重备份。

另据了解,对接成功后天宫一号还是倒飞的状态,到33圈的时候调转180度的头成正飞的状态,神舟九号是停靠的状态,是断电的,要靠天宫一号带动。组合体主要是通过天宫一号来控制,通风也是从天宫这边吹到那边,形成气体的交换。据新华社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8:14 | 只看该作者
从神舟九号对接上天宫一号到航天员进入“天宫”,时间过去了近3个小时。为什么费时这么长?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后两道门通过对接通道相连,在打开其中每一道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刘洋轻松玩“太空自拍”

实时画面显示,在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开始进行紧张的后续操作,准备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刘旺打开神舟九号返回舱舱门,率先进入轨道舱,随后景海鹏也进入了轨道舱。

航天员刘洋对舱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拍摄,其间她还玩起了“自拍”,显示出轻松的心态。

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要打开三道门,包括返回舱舱门、轨道舱舱门和天宫一号的舱门。其间还有复杂的操作程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7:57 | 只看该作者
刘洋回来后还要“补课”,学习基本技能

记者:刘洋进来还是小心翼翼的,是不是因为之前她进行的是一个浓缩化的训练,还没有对失重进行反复的训练?

杨利伟:对,按照航天员三年半到四年的训练周期,刘洋完成了航天员的基础训练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然后就进入了这次任务的训练,对其他的一些训练我们采取了一些压缩,将来回来后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训练,比如出舱,她还没有进行过训练。

记者:所以其实刘洋回来还是需要补课的。

杨利伟:当然,做为一个职业航天员来讲,一些基本技能还是需要继续去学习的。

记者:对这三位航天员到目前为止的状态,您有什么样的评价?

杨利伟:他们这次表现得非常好。因为航天员之间还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上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适反应,这时候就需要航天员靠自身的意志力去克服。目前看他们都恢复得非常好,已经基本上适应太空生活了。而且,他们之间的配合很默契。

记者:这是第一次太空全家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都非常兴奋,因为终于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看到航天员的全身了。

杨利伟:把自己放进这个画面里,是每一个航天员都梦寐以求的。

记者:在未来的几天当中,您本人最期待出现的画面是什么?

杨利伟:他们还要充分展示航天员的风采,摆出一些在地面不可能实现的造型。

记者:什么时候可以把像我这种完全没有经过专业航天员训练的人送到太空?

杨利伟:这一天不会太遥远。当然,也要经过短期的培训才可以。

揭秘

和神八对接相比,有何不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神八对接的四个不同点。

——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对接在阳照区进行。神九飞船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均在阳照区内进行。这将进一步考验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

——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这次任务中,神九飞船将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

——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新华社

打开天宫之门,为何用了3小时?

从神舟九号对接上天宫一号到航天员进入“天宫”,时间过去了近3个小时。通往“天宫”之门为什么这么难开启?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后两道门通过对接通道相连,在打开其中每一道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上看到,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公分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

虽然地面试验中航天员开门并不难,此前科研人员们还是有过担心:天宫一号关闭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打不开?不过,画面显示,景海鹏并没有太费劲,就打开了“天宫”之门。新华社

影响

“现代嫦娥”展示中国魅力

“雄心勃勃”“了不起的一步”“里程碑意义”“多个第一”“航天大国”……成为国际媒体和专家评论中国此次航天任务的关键词。

国际媒体和专家纷纷将之形容为中国探索太空计划的“最新举措”,认为这是中国太空实力的“最新展示”,将使中国朝着在2020年建成太空站的目标又迈进一步,推动中国进入空间科学时代。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与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相辅相成。美联社说,成功对接“将中国的国际威望提升到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度”。《日本经济新闻》认为,这次顺利对接标志着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对于中国这一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英美媒体给予高度评价。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这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多个“首次突破”,即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首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停留、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首次实现十余日载人飞行等。美国《洛杉矶时报》说,“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是重大突破,标志中国进入了过去只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自主航天“顶级俱乐部”。

首位登陆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此次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人物,被称为“现代嫦娥”。特别是她在成功对接后的嫣然一笑,向世人展示了非凡的东方魅力,打动了无数地球观众。其实,“现代嫦娥”还代表了神舟九号以及整个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发展进程更像是一部现代版的嫦娥奔月故事,不仅包含了亿万华夏人的“飞天梦”,还有全人类探索无垠太空的美好愿望。

作为太空中的“中国天宫”,这一试验平台将使中国航天事业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中去,让世界从中受益。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负责人马日兰·奥斯曼解释,她所在的机构致力于使各国从太空探索中获益,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将可提供这一平台。美国行星协会首席执行官比尔·奈伊说,中国有望为全人类太空探索解决更多难题,在美俄束手无策的太空难题上“或许中国有一天可以有所作为”。

中国探索太空的努力,有助于航天领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空间站前景迷茫的背景下,奥斯曼说,中国预计在2020年建立的空间站届时“或许是唯一的空间站”,世界期待与中国在太空展开合作。

中国航天业的快速发展,还可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太空提供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加纳空间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埃里克·阿格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加纳和中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已经在空间科技人员培训方面为加纳提供了援助。

“中国天宫”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梦想,浩瀚的宇宙更寄予了全人类无限希望。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做出应有贡献。新华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6:27:39 | 只看该作者
“工作都在天宫内完成,不用返回神九”

记者:画面中的刘旺从神九拿来了一个气体采样的仪器设备。其实他们在未来的几天,在天宫一号还是有非常密集的实验任务要求。

杨利伟:对,他们到了天宫一号,作业时间安排还是比较紧的。每天8小时的工作,8小时的休息,还有6小时的自我照料,我们还给他们安排了每天2小时的自我放松和娱乐。

记者:是不是基本上要跟地面上保持一样的作息?

杨利伟:对,我们要求他们采用和地面基本一致的作息。

记者:现在刘洋也进入到轨道舱了。刘洋这两天的适应有一个过程,今天当她给自己自拍大头照的时候,我们看到她的状态非常良好。

杨利伟:对,她现在恢复得很好,同时也反映了她很自信。

记者:在未来的几天里,他们几个人是不是都要留在天宫一号?

杨利伟:他们的休息、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天宫里面,只有在食品加热以及个人卫生处理的时候才会回到轨道舱里。

记者:需要有人在返回舱值守吗?

杨利伟:不需要,可以在天宫对整个组合体进行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7 12: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