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和谐为话题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新春伊始,“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语迅速“升温”,政府机关专题研讨,专家学者撰文阐释,新闻媒体竞相宣传。种种迹象显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会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关于“和谐”,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有怎样的联想思考?请以“和谐与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1.用丰富的材料阐释“和谐”的价值和意义
莫泊桑说:“世界上只有和谐的美才有价值。”和谐美令人赏心悦目,欣享快感。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理论和实现途径。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佛教崇尚“与人为善”;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松竹梅和谐并称 “岁寒三友”,林和靖视梅为妻视鹤为子;还有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关羽拒“和”东吴,不仅失了荆州,而且父子死于非命……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
2.描绘生活中自然和谐的图景
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中精选典型片断,描绘和谐给人的美感。比如可以写成一篇散文,描写徽州古建筑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民居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在外观造型上又饰以粉墙黛瓦和高高的马头墙,具有诗歌般的韵律美;在厅堂条桌上摆放花瓶和镜子,有平平静静生活安定的喻意;悬挂的中堂和对联,又大多描述耕读为乐的文化思想;在黑、白、灰的平淡中,将门罩、楹联、匾额等艺术与建筑进行了有机结合,既抒发了他们对生活热爱和自然美的讴歌,又体现了自身的心理和谐。行文中要注意描写,将和谐美渗透于字里行间。
3.阐释构成和谐美的条件
“和谐社会”需要众人构建,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只有政事顺利,才能百姓和乐;要用法律调节和制裁平息为社会利益而发生的冲突,用传统道德教化人们,注重理性,提倡宽容。 “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防止自我麻醉和自我满足,也要防止追求皆大欢喜、好大喜功。
【佳作示例】
抹去不和谐的音符
舒城中学  任可
今天的中国,沐浴在“和谐社会”这个新名词的阳光之中,翻开报刊,点击网络,“和谐”一词触目皆是。然而,要构建正在上升为信仰的和谐社会,似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孟子也憧憬着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最和谐的生活图景。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是在古人的理想中注入了新的内涵,但是我们倡导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远的差距呢?
我生长在农村,对“民工”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既注意到温总理为拖欠农民工的工资而勃然大怒,注意到了铁路部门在春节期间开出了“民工专列”,我也注意到,弱势群体远远没有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关注,社会不公问题时时像不和谐的音符跳动在我们奏响和谐社会的乐章中。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大街上玫瑰芬芳,流淌着温情浪漫,可是辽宁孙家湾煤矿却是怆然恸哭,瓦斯爆炸使200多矿工在春节期间永远告别了亲人。我的心在为遇难矿工及其家属流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将孙家湾这条苦难新闻一语带过,几分钟“黄金广告”之后,便是那些身着露脐装的红男绿女舞姿翩跹歌舞升平,各种迎春晚会还没完没了地重播着,谁都没想到为华夏大地逝去的两百多条人命停止春节期间地欢天喜地,各地电视台也不愿意立即“黑掉”闹春歌舞,为死难的矿工默哀,哪怕是短短的几秒钟!我记得东南亚海啸以后,西方一个国家因为较多的游客遇难,那个国家有了国丧日,有了下半旗为遇难者致哀。我们不需要着意地模仿别人,但是面对死难的矿工, 我们却是冷漠的旁观者!这种旁观的心态和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我生活在学校中,我关注着教育中的不和谐。有人说,当今中国最大的不公是教育不公。仅就高考而言,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远低于农村。以北京大学为例,某年在重庆市录取新生76名,其中理科最低分为672分,文科最低分为595分,而在北京录取理科生272人,文科生132人,录取分数线理科为622分,文科为577分。两地都是直辖市,而且北京市人口还不到重庆市的一半,招生名额却是重庆的5倍多。两个直辖市之间的差距尚且这样大,更不要说同其它落后省分比较了。按道理,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比城市低,农村学生本来就处于起点不平等的境地,如果说要有一定的区别对待,那么录取的优惠应该向他们倾斜才是,为什么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简评:
“和谐社会”,简单而又明了的一个语词,正在迅速成为中华民族的新信仰。我们崇尚和谐,但我们不必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承认不“和谐”才可以改造不“和谐”;正视不“和谐”才可以建设新“和谐”。文章以典型事实为论据,其言凿凿,其情殷殷。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训练。
一位中学校长描述了当今教育中存在的 “怪圈”现象:幼儿园小朋友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而大学生却在学幼儿园内容——对人要讲诚信、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老人让座!一位记者在西部贫困地区采访,和一个放羊的孩子有一段对话,其中也有一个“怪圈”——“你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 “盖房子、娶媳妇、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
你见过生活中类似的“怪圈”吗?你对这样的“怪圈”现象有何思考?请以“怪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提示:
“怪圈”是一种奇怪的循环,这种循环的实质是只顾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眼光。写作中可以以编故事的方式描述怪圈现象,比如某些地区在进行人事改革,常常步入这样的怪圈: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也可以着力分析造成“怪圈”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落后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比如一个地区在发展生产与治理污染中也常常陷入怪圈: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再污染。于是“污染”也政绩,因为工业发展了;“治理”也政绩,因为环境改善了。这样的怪圈只会让我们在污染中越陷越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3 2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