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备课中如何做到“目中有人”
二、备学生一般的心理规律
教师备课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拿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例如,初识字的儿童对字形完全生疏,分析字形时都以笔画为单位来分析,一个字是几笔,就是几个分析单位。如“十”和“日”,分别是两个和四个笔画,就是两个和四个记忆单位。这样来分析记忆字形,就相当麻烦,而且笔画又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识记的效果就要受到影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尽可能早地引导儿童由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转化,熟悉的部分作为一个构字部件分出来,不熟悉的部分再按笔画去分。如学了“十”字,在教“干”、“千”、“士”字时,教师就应将这些字分解成十字和不同笔画的组合。当儿童把教学常见的偏旁部首和单字基本掌握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儿童用熟悉的单字和偏旁部首或构字部件来分析记忆字形,如“李”由熟悉的“木”和“子”字组成,“鸡”由熟悉的“又”和“鸟”字组成。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师就应注意总结和归纳汉字构字规律。如有的老师在备课中按字的音、形、义特点将汉字进行归类:分“形声字与同音字”(如巴、笆、把、爸),“基本字带字”(如云带会、动),“反义词”(如支和来,前和后),“形近字”(如太和犬、乌和鸟),“偏旁部首带字”(如人――件、传、候)等几类,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后,就能触类旁通,自行分析判断新字。如此秩序渐进,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就遵循了儿童认知规律的发展特点,从而使儿童的字形分析和识字能力得到尽快的提高。
三、备学生目前的心理反应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老师的课备得不好,不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在于他不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反应。这是最容易被老师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位教师在总结《飞夺泸定桥》这一课的教学收获时,谈到了在备课中考虑学生的心理反应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的内容可分为四段,中间两段是主要的,是对飞夺泸定桥整个过程的具体叙述。头尾两段是次要的,是对“飞夺”的作用与意义的简要说明。中间两段又可分为两层,两层内容又有主次之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叙述虽不如具体经过那么详细,但是对突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拿教师的理解去教学,就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跟老师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靠老师调换理解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感兴趣,喜欢有具体情节的内容,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具体经过富有吸引力,文章叙述又详细,自己阅读可以体会到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其它的则不留意。要么粗粗一看,要么跳过去。由于不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对中心思想也就不能完整而准确的理解。
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反应,在备课中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飞夺泸定桥中间两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两段的前一层都偏重于问题重要性的说明,间接地说明中心,学生阅读时又不注意,这位教师在教学时就加强了指导。两段的后一层则相对地减少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些内容具体,叙述也详细,直接表现中心思想,学生又感兴趣。他们不耐烦老师琐细的分析,希望独立地读一读,有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的明确理解,体会红军战斗行动时,学生就能够自觉地联系红军肩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受到革命理想教育。
因此,如何备课,既要从课文着眼,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反应,要针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来安排教学。一些老师看课文的详略来确定处理的轻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有些课文详写的部分,学生并不感到难懂,略加指点学生就能体会得不错,但有的老师却放心不下,不避琐细地加以分析。对于文章略写的地方,又不联系课文的整体去细究,简单地处理过去。这样的备课,效果自然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