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3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开一扇窗作文范文赏析500字600字700字800字及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开一扇窗作文范文赏析500字600字700字800字及点评
作文题目:
打开一扇窗,透进一片阳光,领略一片风景;打开一扇窗,迈过一道心坎,悟出一种境界…… 请以“打开一扇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作文导写:
这个作文题目可虚写也可实写。从审题来看,其中的这扇“窗”既可指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气采光的具体的窗户,也可引申为内心思想等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窗户。
这个作文题目虽文学性强,但很容易让语文层次不同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 导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没有给同学们带来审题上的障碍,而且也便于同学们发挥想像,写作时可以把题目进行半命题式的扩展,如 “打开一扇         窗”。
“一扇”给写作加以限制,不能写成打开几扇不同的窗。如果叙写不同的情况,开启不同的窗,就容易让作文离题。 “打开”是动词,题目“打开一扇窗” 是动宾短语,所以,文章要注意写“打开”“ 窗” 这个动作的过程。 当然既可以是“一下子就打开”,也可以是“非一下子打开”。
这篇作文既可写成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记叙打开这扇窗的具体经过与结果,结合自身经历写成一篇主题深刻的生活习作;也可以写成一篇感悟性较强的散文,如可以理解为文学之窗、历史之窗、世界之窗等。
习作赏析
打开一扇窗           张春霖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打开一扇窗,闷热的屋子就会变得凉快了。于是,每一个炎热的夏夜,我都会跑去打开一扇窗,将凉风送进屋子,让家人睡得安心、舒适。
长大后,我通过对计算机的研究,知道了“风道”这一名词,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有进气和出气两个口时,散热的效果更好。于是,在炎热的夏日,我会多花一点时间多打开一扇窗。这样,屋子里就更加凉快了。我为家人打开了一扇窗,在给家人舒适环境的同时不也让自己获得了一丝清凉吗?
上初中后,数学题目的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当同学们面临难题个个焦头烂额,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时,我总能给出和老师不同的解决方法,每次也都能得到同学们在问题迎刃而解时长长的一个“噢”声。期末评语中,数学老师给了我这样的评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开阔的思维使同学们的思维之水越来越活,感谢你为同学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我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在为同学们解决难题的同时,我自己不是也积极地去思考了吗?
前几天,同桌小A因为十分努力却成绩不好而整日忧心忡忡,已经好久没有过笑容了。他向我求助,我回答说:“成功的条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想,二是做。两者都有,才会成功。想必你是没有想吧?思考过了,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动力,才会成功。”小A采纳了我的建议,果然,仅仅几天,我就看到了他的进步,也看见他又像往常一样热情开朗了。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他给我留言:“感谢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在迷茫的世界中找到光明。”我为小A打开了一扇窗,在帮助小A的同时,不也再次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吗?
我知道,世界就像一个大屋子,有很多很多扇窗户。艾迪生发明了电灯,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光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同样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许多国家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让我们好好学习,共同努力,为他人打开窗户,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
本文最大的靓点是构思新颖。当相当多的同学从“别人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的角度去构思立意的时候,张同学却反其意而用之,将笔落在了“我们应为他人打开一扇窗”的独特角度。实在令人敬佩!
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段的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得体。这样改一下可好?
“我知道,世界就像一间大屋子,有很多很多扇窗户。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世界打开一扇窗,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光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为科学打开一扇窗,让许多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让我们好好学习,共同努力,为他人打开一扇窗,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9-4 14:47:21 | 只看该作者
和法国恢复到贵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48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一扇窗              王诺

有那么一扇窗叫做成功,有那么一个枷锁叫做方法。那个枷锁牢牢禁锢那扇窗,让我无法打开,无法进到窗那边的世界,于是,我苦苦寻找那把钥匙,从未停息….

那是初二的第一次月考调研,我的政治仅仅得了个“B”,一点儿也不出乎意料,因为在我交上卷地那一刻,我就预想到了这个结果。这应该从后面的材料分析题说起。课本上的内容虽在我101次的背诵下背的滚瓜烂熟,但大脑偏偏在考试的时候掉了链,我绞尽脑汁地想,还是丁点头绪没有,当时真想挖个洞钻进去。就这样,两道大题都被老师无情地判了个零分。原来,记忆知识点要扎扎实实,不能满足于在口头上说说,而要用心去体会、理解。

我喘息未定,期中考试又接踵而至。政治一如既往地考了“B”,当鲜红的叉号映入我的眼帘,我就像从天堂跌入无底深渊,因为这次我自认为完美无瑕,可发下来的成绩却还是那样“惊天地泣鬼神,”我那梦想中的优异成绩就这样“奔腾到海不复回了”,原来,因为我这次的浮躁,或者说是粗心等不算理由的理由,让我犯了幼儿园小朋友都不会犯的幼稚问题,而且不只是在一道两道的题上,看到总分在我上面的或者下面的同学政治分数都比我高,羡慕嫉妒恨的感觉油然而生。

带着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我迎来了期末测试,政治破天荒地考了“A”,而且是级部第一的好成绩。

在一没三折的政治考试经历中,终于明白了: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正如爱默生说过的:“失败也是我想要的,它和我的成功一样有价值。”

原来,有那么一把钥匙叫做失败。带着这把钥匙,我打开了那窗户——那窗属于成功的窗户,我也因此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的感谢你,失败!

点评:

当“失败也是一种成功”一句话跃入我的眼帘时,我不得不佩服起王诺同学豁达的心胸和智慧的生活态度了。何其深邃可敬的小姑娘,你是我们许多人的老师,包括我!

所以,本文最成功的地方当属深刻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44 | 只看该作者
从那天开始          王程程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题记

                                             

从那天开始,你和你们在我的心里变得那样伟大、高尚。题记中的那句话是一位母亲对她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的。当我第一眼看见这句话时,这几个可怕的词——“还”“活着”硬生生地嵌入了我的眼帘。带着无比好奇与忐忑的心理我打开了网络上的这个视频…….

    原来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一个场景。至今想起那次地震,我都会毛骨悚然。

    那个母亲出现了,她冰冷地趴在那里,毫无气息。在她的身躯下,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刚几个月大的婴儿,当工作人员小心谨慎地将那婴儿抱出时,欣喜地发现,她竟在安然无恙地睡着。工作人员惊呆了!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那母亲的姿势很特别:两只胳膊撑着地,显得很吃力,用整个身体为她的孩子挡住了那些可恶的坚硬的泥块、房瓦、石头……随后,人们又从包囊着婴儿的被子里摸出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题记中的那句话。再看看那满身血污的母亲,那熟睡着的婴儿,我的眼眶湿润了,一种说不出地感动涌上心头……

心,乱了。

我知道,那是最无私的母爱!我明白,假设真有这么一天,几乎所有母亲在无可后退的情况下都会做出如此壮举!

所以,我作为一名母亲的孩子,我感到幸福。从看过视频的那天开始,我发誓对你——我的母亲尽到最大的孝心,对你们——天下所有的母亲敬仰!

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失去后,可以挽回;可有些事情,一旦失去,后会无期。

   点评:

     本文最大的靓点是: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第三段中加粗的字。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最后一段对主题的深化与前文内容有些不够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39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一扇窗      陈少康

    院子里的桂花依然像往常那样开放,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但我却感觉到,我们俩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有没有一扇窗,能够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五年前,我上三年级。那时刚学了二位数乘法,我怎么也学不会。是您,不睡觉来教我题,让我及时学会。当晚,您一直教我到晚上9点,我连六位数乘法都学会了!

    一年半前,我小学毕业放暑假。您大约天天都在家吃饭,每顿饭我们都说说笑笑,非常开心,那时我是最爱您的!

    而现在!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似乎我都对您感到陌生了!天天晚上您都不在家,真不知道您到底有多忙!就连和我一起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现在,我们沟通越来越少。我与您说话的时间也只有在早晨下午您接送我上学的时间,我真的很想和您谈心,但是,您实在太忙了!

    我真的想打开那么一扇窗,能让我们的沟通多一点。

    父亲对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子是多么地重要!

    所以,我真的希望爸爸可以与我多一点沟通。

    我想打开一扇窗,让父亲与我沟通更多,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

会有那么一扇窗吗?我相信,会有的!爸爸,我期待那扇窗的到来。

点评:

这是近两年来,我读过的少康同学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本文最打动我的除了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情,还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文章内容。

美中不足的是,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不得体,前两句话基本不衔接,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没有起到很好的烘托或铺垫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一扇窗       毕季东

  燧石受到的敲击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        ——题记



  错误,是一个人所不可避免的,因为种种原因,人总会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人,总认为错误是可恨的,但他们忘记了,正是由于这些困难,我们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一个学会正视错误的人,终会让错误为我们打开通向成功的窗户。

小时候,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急性子,做什么事都火急火燎,毛毛躁躁的,所以老是做错事。有一次,我放学记匆匆地回家,到家了就想喝水,因为家里没有温水,所以只能先倒上热水凉着。可我太渴,等不及了,就一下拿起水杯猛吸了一口,然后就被烫的大叫。有些事,有时候人是不能急躁的,就得等下去。那次错误,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有耐心。

上小学了,我成了一名马马虎虎的小学生。那时候,老师让我每周都值一次日,因为只值一次,所以,大家都会在自己值日的那天把地扫得很干净。有一次下午我值日,我拿着扫把“刷刷”扫了几下,把行和行中间的地方扫了扫,但没有注意角落,第二天老师发现了角落里有许多垃圾,就罚我扫了一周。那次错误,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细心。

上初中了,我成了一名浮躁的中学生。 刚步入初中大门的时候,我是刻苦的,在辛勤努力下我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很快就松懈了,开始骄傲起来,干什么事情都很傲慢,最后,成绩终于跌落了下来,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次错误,让我明白做事一定要虚心。

人,或许不能改变已经做错的事情,但他至少可以思考自己是如何做错的,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这样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学会在你经历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必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向成功的窗户!

点评:

本文主要看点如下:

1、文章题记出手不凡,吸引读者,深化主题。

2、文章选材真实,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恰当运用彩线串珠的构思,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有感染力,突出了文章主题。

不得不承认,“老毕”同学的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理性思考打动了我们。向善于思考、不断进步的“老毕”同学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6:17:28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一扇窗              徐磊

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靠的更近。             —— 题记



“还不知道写作业,光玩就行了昂”

   “知道知道,你别叨叨了,烦不烦?”

“嫌我烦,有本事你拿出成绩来啊!”

“ 嘭”的一声,我把房门狠狠地关上,留下气呼呼的你在客厅。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总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尤其是当你进行无休止的唠叨的时候,难道是我进入了青春期?真的从无知晓。

  我依靠在门边,回想着那时的你和我。你曾陪我一起坐游乐园的旋转木马,任凭风儿吹乱你乌黑柔亮的头发;你曾与我和谐地坐在一起,去谈论那无休止的肥皂剧;你曾被我讲的笑话逗得前仰后合……可是可是,现在的你与我说不了几句话,有时甚至会大吵一场。我笑你的顽固,你气我的不懂事。你与我之间像有一道无底深渊,任凭我们怎样努力,都跨越不过那距离。

“吱啦—”我房门的窗户被拉开了,温暖的阳光洋洋洒洒地投了进来,柔和的风儿带着春天的气息毫无顾忌地钻进房间。突然传来你冷冷的声音“打开窗户,来透透气。” 蓦然,我明白,你的关爱一直都在。眼前突然变得雾气朦胧,唉!那不争气的眼泪又爬出来了,不过,苦涩中多了丝丝甜蜜与感动。

有些东西是会随着长大而改变的,但,有些东西,像亲情,像默契,是不会改变的。正如你我之间的那份爱,透过了一扇明净的窗户,我们走近了。

对吧?我的老妈。

“妈,空气挺清新的嘛!”

“是吧?打开窗透透气多好!”

“嗯,真不愧是我的老妈!”

点评:

构思精巧是本文最大的靓点:

1、用人物对话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同时很好地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2、结尾的人物对话,不仅很好地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更是启发读者思考,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文中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09: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