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意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身心健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23:4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意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身心健康
                                                                                        阳光艺术幼儿园---黄海霞

    尊重儿童是教育的基本信条,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尊重儿童,如何用爱和尊重去教育孩子呢?
    一、理智的爱。
    父母疼爱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受益。因此疼爱孩子要受理智的控制,要爱的得当、得体、有分寸、孩子年龄不同,父母对他们的疼爱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刚开学时大部分孩子都是哭哭闹闹,许多父母都是抱着不肯放手,还有些时不时的偷偷在园外面看着,不肯离开,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尽量去满足,而且有些孩子哭闹的很凶,老师便把它抱到凳子上让他坐着,这样某些父母就不满意,说老师不负责任,不爱他的孩子,以至于让我们老师非常为难,因为父母过份的溺爱,不舍得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理智的爱的最高境界是期望;父母应当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自幼便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
    二、让孩子感受到爱。
    父母要疼爱孩子,便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孩子切不可“在福中不知福”,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父母的赞扬、鼓励是疼爱、父母的要求和我批评也是疼爱。孩子对父母的疼爱感受越多,爱的作用力度也越大,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疼爱缺令感受,爱的力量就会下降。
    三、让孩子学会爱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爱的教育是双向的,既爱与被爱。有的父母却往往忽视了让孩子学会爱人。如∶有些孩子因为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受伤了,一些父母往往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同伴玩,而且做为教师,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的投诉。说∶“某某个孩子太坏、打人,或某某小孩不讲卫生,还有某某小孩有不良行为,会带坏他们的孩子”等等。让我们老师不要再让某某小孩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坐一起玩耍,而且还有个别家长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把孩子转到别的幼儿园去。这样的教育其结果便是孩子不懂得用爱心去对待他人,他们渐渐地会成为缺令感情、不具爱心、同情心、心中无他人的人。这样对孩子适应社会生活极为不利,因此,在给予孩子疼爱的同时,务必要让孩子对他人、对周围美好的事物充满爱心。
    四、培养孩子自爱、自珍、自重。
    自爱、自珍、自重是人的潜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这些心理成绩是孩子自幼逐渐形成的,随着孩子自发意识的发展;他们渐渐地会认识自己、珍爱、保护自己。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学本领、做个有出息的人。
    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别差异。
    我们在强调尊重儿童独立人格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在身心发展上儿童既有因年龄而表现出的特殊规律,又有个体间的差异,成人切不可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儿童与成人之间,情感倾向及能力等各发面的不同之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结果定将阻碍儿童发展。
   六、尊重儿童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1、要让儿童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人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
    2、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益于身心发展的体验,结合我们的教育实践,向幼儿传授知识和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都很尊重,为幼儿创设尊重个体差异的环境,使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①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他们喜欢的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操作形成自发学习,要留给幼儿一片自由学习的空间。
    ②设立一个活动空间,如∶墙角、美工操作区、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给幼儿一个不受评价的时间,让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发挥、自主创新。
    在《纲要》的引领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身心健康、尊重孩子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