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1、例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① 观察,收集数学信息;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② 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重视通过说解题思路,展示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例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① 例1与例2素材的选取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② 画面下面,一位小朋友提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两位小朋友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可以更放手些,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一)教学内容
“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建议与畅想
① 制作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调查——讨论——设计——展示
② 适时进行指导。如,在提出了重新设计校园这个任务之后,教师可提示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导每个小组分好记录、测量、监督的人员,然后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的考察,看本组的计划是否能够实行,如果不能实行应该怎样进行调整。
③ 注意评价的鼓励性。将本组的设计平面图挂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例如,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新校园图,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点等等。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编排特点与意图
通过直观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思想。
(四)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及知识点: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用2课时进行教学。
编排形式 具体内容 教学把握度
数学材料和情境图 例1 集合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例2 等量代换
(五)教学建议与畅想
1、例1(集合)
① “这两个小组没有17人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生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介绍“韦恩图”
② 说出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侧是只参加语文小组而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右侧是只参加数学小组而不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最后,再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通过交流体现策略的多样性:8+9-3=1、8-3+9=14、9-3+8=14、5+3+6=14
2、例2(等量代换)
① 本例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具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② 要重视学生展现思考过程,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例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 通过数学活动:摆长方形,初步感受——量长方形,体会必然——想长方形,得出规律,为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供支持。
②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长方形推理得出。
2、例3(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①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② “做一做”,是求课本封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最后通过测量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沿袭三上的“估计”。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1、例4(探究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① 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② 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2、公顷、平方千米。
① 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②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形成明确的表象。再采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本单元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管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① 通过对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销售量的统计,让学生完成统计图,再交流下周的进货计划,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作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② 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 例题图中,仍然采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加以掌握,此处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行了,不要拔高要求。
2、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① 要让学生经历“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一致”产生的必要。起始格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体验后感知作用。
思考:“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让不同小组实际画一画,通过展示交流,比较不同统计图,引起思维冲突(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出示教材中的统计图,观察: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完成统计图后,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② 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完成第二个统计图。
③ 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引导学生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直观比较。
(二)求平均数
1、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① 重视例题图的应用,可以制成可操作的教具、学具,使学生直观感受“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着重理解“13”的含义:它是每个人收集到的实际数量吗?为什么有的人比它多,而有的人比它少?怎样直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 注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③ 说出生活中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高度的问题,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平均数”。
2、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① 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② 体会平均数在表格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几点说明】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安排“简单的数据分析”,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建议】
1、在问题情境中引出平均数。
2、在求平均数时体会意义
3、在应用平均数时体会作用。
4、体会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