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86|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谈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柳斌谈语文教育







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公寓里,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接待了我。他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之前,曾先后在中学、大学教过语文,当过地区教研室主任,担任过校、市、省主管教育教学的领导,对语文教育改革十分关心,发表过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写过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便和我谈了起来。

他先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语文非常重要,尤其在中小学各个学科中,语文应该是重中之重。语文不是天生就会的,它有自身的规律,不学习怎么掌握它的规律呢?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自己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只有在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才能为我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又是跟外部进行交流的工具。如果目不能阅,口不能说,手不能写,不能与人沟通、交流,不能接受外部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社会里,只能闭目塞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沟通信息,建立联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过程又是接受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就会增加中国文化的底蕴,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接着,柳斌又谈到语文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他说,现在大家对中小学语文教改十分关心、十分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应当充分肯定建国50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中小学语文教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提高,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12亿多人口中已有10多亿人能够识字、阅读,具有基本的写作能力,这足以说明中小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也要看到语文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教材上,而是出在应试倾向上,出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有人指责语文课本中不应选《纪念白求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名篇。谈到这里,柳斌同志随手拿起《语文教学通讯》今年第二期,翻到刘国正先生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赞──与钱理群教授商榷》一文,称赞刘国正先生的文章写得好,有理有据,旗帜鲜明地批驳了错误的观点,指出继续发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教材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谈到语文教材时,柳斌说,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题材应更加广泛,内容要求实、求活、求精、求新。比如,朱自清的《匆匆》就应该选入教材,青少年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把思想感情表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

柳斌说,语文教学要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呼你应、我考你答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不要扮演说教者、木偶操作者的角色,不要自己设计一个答案便千方百计让学生扣到自己的答案上来。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取消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题目,特别是人文学科要有别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考试。他赞成文科少出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特别是要增加听说能力的考查。语文主观的感情色彩很强,一千个老师讲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后,柳斌同志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实践,谈了学习语文的体会。他说,一方面要反对不加选择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做法,改变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否则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倡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散文、论说文、名言警句、对联。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水平的提高,还是要多读多写,最好是选择名家的名篇来读。他说,他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来自三位名家著作的熏陶,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从小学开始,背过的《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至今不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10-8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一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10-8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十分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在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硝烟和建国初期度过的。

我的家乡东沿头村在京郊顺义县潮白河以东,当时属河北省,离地道战据点焦庄户只有十几华里,属冀东军区十四分区。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没有正规的学校,1942年我才开始上小学,学校是一所破旧不堪的寺庙,屋里放上几十张长方形木桌子和长板凳,墙上用石灰膏抹上一块黑板,便成了很不错的教室。

由于日军、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严密封锁,物资缺乏,经济困难,教师也很紧缺。我们的老师多数是未受过师范专业教育,只会打算盘,会写对联、书信等实用文字的一般知识分子。他们拥护抗日和解放战争,积极支持并参与儿童团的活动。虽然每月只发给他们几十斤小米,生活很艰苦,但他们教学仍十分认真。

我们当时读的书都是从几十里外的冀东根据地领来的油印本,内容多是宣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土地改革等。记得有一篇课文是一首诗:“万里长征毛泽东,朱德担任总司令,抗日有功是贺龙,周恩来办外交第一名。”算术课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和应用题解法。一位马老师用珠算演示和板书列算式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印象极深。据说,珠算有利于开发人的大脑,战争时期看似落后的教学方法,还真有点科学道理呢。

那时,学习用具十分缺乏。我们用的石笔、石板多为附近山里出产,用的“自来水笔”也是自制的,笔杆是子弹壳,笔头是蘸水笔头加一个圆木塞,墨水是染料加水沏成的。笔记本多为旧本翻面钉成。练习书法用的纸是土造的毛豆纸。墨是用烧松枝的炭加工制成的。文具虽然土气十足,但就地取材,价廉物美,品种齐全,使用方便。不像现在中小学生用的文具那么高档。我们从小知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上的收获远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由于战争需要,八路军、县支队需要不断补充兵源,我们的老师和年龄较大的同学都积极参军。欢送他们时,我们给参军的师生戴上大红花,披上大彩带,拥他们骑上骡马,绕村一圈。我们敲锣打鼓,高喊“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口号,气氛很热烈。我们还在站岗、放哨、送信、扭秧歌、演活报剧、演歌剧等社会活动中,既学习了政治,又学习了语文,还增长了文艺才能。现在提倡大语文教育,提倡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不光有理论依据,而且是革命根据地的光荣传统。

战争时期,家乡没有中学,小学毕业就算半个秀才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写贺联、挽联,都是小学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我每年春节都自编新词、自己动笔,给自家和邻居写许多对联。乡亲们在外当兵、上学、做工的,书来信往,常找我执笔。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我的语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由于战争的影响,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很不正规,直到1951年秋我才考上河北省顺义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重点中学牛栏山第一中学)。初中阶段,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还在课外阅读一些报刊、书籍,各科成绩都较好。我比较喜欢数学、语文、英语三科,还当了三年数学科代表。学校经常举行文艺会演,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歌舞、小品、器乐合奏和独奏、大合唱等节目,有时还排练一些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三反”“五反”运动的活报剧。我还在反映美国种族歧视的短剧《假期》中,男扮女妆──饰演过美国的一位白人小姐。

我的体会是,少年时代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要偏科。学习的知识比较全面,可以互相沟通,相互促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对培养思维品质,都大有好处。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它与课内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研究学习策略,提高自学能力







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科学分析,是研究语文学习策略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一批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语文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语文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尽如人意。

当前,语文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学习不甚得法,不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教、不学;为了应付考试,加班加点加压力,盲目加大练习量,大搞题海战术,影响身心健康,得不偿失;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实际的读写听说能力不强;知识面窄,课外阅读很少,思维品质不佳。

针对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学与习结合。“学而时习之”,是符合教学原则的精辟论述。记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保持需以识记为前提,而识记了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同学们不要听完课马上就做练习,而要先复习再做练习。边学习边复习,不但可以提高效率,查缺补漏,而且可以巩固记忆,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另外,如果能够做到学前预习,效果会更好。开学初,大体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课前了解本课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心中有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学与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数专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思维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思维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而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思考的问题应该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养成思考的习惯,就会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学与问结合。孔子提倡“每事问”,“不耻下问”。首先要清楚问什么?问不明白的问题以求弄懂,问深层次的问题以求弄通。其次,有了问题问谁?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问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问不仅可以解惑,而且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得到新的启发,增长新的知识。必要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再次,怎么问?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发问,不要不假思索就问别人。要及时把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学与行结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实践性很强。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书本上学的知识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才能发挥其作用。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不久,电视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许多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就电视剧的改编、制作、武打、人物塑造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认真阅读原著,浏览有关的评论文章,就会大大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坚持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随笔、读后感、观后感等),把学与行结合起来,日积月累,语文的自学能力就会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读书与治学







书海无涯,优选其佳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全世界每天都出版大量的图书、报刊、电子软件,令人目不暇接。仅以我国1994年出版物为例,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资料,全年出版各类图书103 836种,其中新版图书69 779种。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在读书之前首先要加以选择。优选那些与自己主攻的方向有关的图书,以免浪费时间,事倍功半。作为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我选择图书时就以语文教学的论著为圆心,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为半径画一个圆,圆的周边是哲学、历史、新兴的学科。据有人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有关语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著作出版有40多种,我看了其中的30多本。通过学习,我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原则、评估、考试等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避免了认识上的片面性。

勤于动笔,读写结合

我赞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记性再好,学过的东西也不可能全都记住。要想使学过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必须在读书的时候,随时做读书笔记或做文摘卡片,把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精彩的片段等摘录下来,还可以写些读后感、读书评论之类的短文。因为做学问、搞研究,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平时的积累,光靠小聪明是做不成学问的;往往会出现“一看就懂,一放就忘,一用就错”的局面。几十年来,我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分门别类地做了几十本笔记。比如,阅读《论语》的笔记,内容就有名句的摘录、名家不同的解释、自己的见解、新的研究成果等,讲课时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引用。前几年,一家出版社约我翻译《历代哲人名言书法》一书的孔子名言部分,我翻阅平时的笔记,很快完成了任务。对于自己的笔记、卡片还要经常翻阅,根据不同的需要,重新整理归类,并不断补充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旧的知识就可以常用常新,不致老化。

把书读活,厚积薄发

把书读活,一是把读原著同读有关的历史、地理、评论等背景知识结合起来;二是把读书与观摩、欣赏有关艺术活动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曹禺的剧本《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就利用一切机会,观摩、欣赏根据这些剧本改编的电影、电视、话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这样,对于作品的认识就从平面到立体、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深层,有了质的飞跃。

我要求自己,书要多读,文章要少写。因为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吃老本是不会长久的。我注意从书本中获取新信息,也注意虚心向各地的专家、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为自己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学的东西还太少,“观天下书之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收到事半功倍,甚至一本万利的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为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自动的并变成自我需要的行为倾向。

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二是习惯成自然,可以相对减轻学习的负担;三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哪些内容,又怎样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呢?

第一,认真阅读的习惯。从内容上讲,要养成全面阅读的习惯,既认真阅读语文课本(包括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本、高中选修课本,又认真阅读老师指定的与课内学习有关的其他课外读物,不断扩大知识面。从阅读的方式讲,要养成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能的习惯。要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方面的技能;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对一些重要的基本课文要做到熟读成诵,熟练背诵。从大语文学习角度讲,要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要以课内学习为轴心,向课外延伸,向整个社会语言实践活动扩展,处处留心,养成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参观游览、参加社会活动的习惯。此外,还要养成有目的的阅读,边读边思考,专心阅读,随时翻检工具书、注意阅读卫生(坐姿、眼与书的距离)等习惯。

第二,认真写作的习惯。首先,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和日常应用文,都要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坚持每天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不会写的字要查字典,不乱写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和被废止的简化字。叶圣陶先生在《改变字风》一文中说:“学生写字大多潦草,也是人们常皱着眉头说起的”,“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写字的好习惯,也将终身受用不尽”。其次,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的习惯,不要一逗到底,乱用标点符号,要学会常用文体的书写格式,不要乱写。再次,要养成作文前注意观察、体验生活,认真审题、构思、列提纲,选材组材,写完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第三,专心听话的习惯。良好的听话习惯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形成的。首先,要养成有礼貌的听话的习惯。在听别人讲话时,要有诚恳和谦虚的态度,这是做到认真听话的前提。要用和蔼的目光注视对方,并且点头、微笑向对方示意。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随便中间插话,不要表示不耐烦,做小动作或打哈欠,更不要曲解说话人的原意。其次,要养成专注听话的习惯,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边听边记边思考,一是用脑强记,二是用笔摘记讲话的重要内容。在听老师讲课时,尤其要专心致志,听出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适当地做笔记。再次,一边听,一边察颜观色,注意审视对方的表情动作,以便深入理解和准确判断说话人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俗话说的“听话听声”。

第四,礼貌说话的习惯。良好的说话习惯,也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形成的。首先,要养成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在同别人说话时,要用向对方表示尊敬、友好的用语,如“您”、“请”、“谢谢”、“对不起”、“别客气”等,而自己则要注意用表示谦恭的词语,如“请允许我”、“也许我说得不对”、“希望您多多指教”;在一些公共场合要说必要的委婉语,如不直说“大小便”,而说“出去方便一下”。特别要注意不说骂人的话、脏话、土话;要带头说普通话,便于不同地区的人交谈,提高交际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次,要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这有助于克服词不达意、嗦重复、话语混乱的毛病。无论是课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在小组讨论、课外参加演讲、校外参加宣传等活动,都要在发言前动脑想一想自己要说的内容、观点、材料、顺序等,必要时还可以写一个发言提纲,把发言的思路整理一下再说。再次,养成敏于表达的习惯。在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要快速思考,主动举手,敢于发言;在班会、组会和其他公共场合,既要有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讲话时又要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要注意锻炼自己驾驭语言和驾驭听众情绪的能力。此外,还要养成说话得体的习惯。要善于针对对方的特点,注意对方的性别、年龄、职务、身份、文化水平等,说符合身份的话,符合具体语言环境的话。说话时,看对象,注意分寸。

第五,坚持自学的习惯。1983年1月21日,叶圣陶先生在为《中学生》出刊四百期而作的《自学》一文中说:“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叶老的话深刻地阐明了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光对在校的学习,而且对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不光有益于不断地“自我充实”,而且有益于“自我修养”,有益于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把学习和做人统一起来了。培养自学的习惯和培养上述四种习惯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自学习惯包括:(1)勤于动手,包括在阅读时,圈、点、批、划,做摘录,翻检工具书,坚持写日记、周记,写参观访问记,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习惯;(2)勤于动口,包括学会用普通话交谈,在课上、会上、公共场合积极参加课外朗诵、讲故事、演讲等活动;(3)勤于动脑,包括学会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全面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4)勤于观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有选择地观察,眼、耳、手、脑并用观察的习惯;(5)善于积累,包括写阅读笔记、编索引、集剪报等。

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自己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从小学阶段跨入中学阶段的初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单纯、活泼好动、上进心强、模仿性强、记忆力强的优势,克服由于学习内容增多、深度加大、难度提高带来的困难,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要打好语文的知识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