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5-4 07:22:54
|
只看该作者
二、学者当“主角”,师者居“配角”──“活”的核心
(一)互动交流,思维灵动
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如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这样在师生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的: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
生:一到四小节。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
生: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笑逐言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薛法根老师通过对“钓鱼”这一情景的逐步分析,用“钓鱼新手”、“钓鱼能手”、“钓鱼高手”、“钓鱼专家”这些生动形象的名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从而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整个课堂都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另外,当学生慢慢领会当时的美妙气氛,从眼前看到的涟漪到心中的涟漪,将文章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景与气氛完整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于是,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参与到课堂,获得了许多知识。
教师根据教材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就“活”起来了。
(二)学生当“小老师”,还给自主权
《语文课程标准》就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创新情境和气氛,树立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的观念,要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我们首先在课堂上要确立平、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伙伴,学生才能消除种种顾虑,更好地转变学生方式,从静静地听老师讲,转为我敢问、我要问、我乐问。爱表现自己是孩子们天性,在师生平等关系的平台上,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小组内轮流当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读书,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读得最好的同学作为当天的组长,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都纷纷举手喊:“老师,让我当先!让我当先!”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也不要忽视那些平时表现稍差一些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好的方面,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小老师“。
三、参与谈论,合理辩课──“活”的要素
(一)创造讨论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我采用了先讲述插图然后开讨论会的方式。孩子们讲述插图的过程,不仅使他们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他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接着,我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二)倡导合理辩课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开展辩论式学习,会让我们学生的思维去向开放性。因为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必然使“问题”趋向多元化、开放性。而且,“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似有而无的矛盾,培养思维深刻性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认识分歧,深化认识与理解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辩”课,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授课的针对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还要成为“配角”,承担起师生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重任,引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
一句话: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活”起来,就需要教师努力点燃孩子情感和智慧的火种,让学生喷发出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好“钢”须用在“刀刃”上》作者:郭卫萍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董凯
3.《编演课本剧让我的语文课大放异彩》作者:张继芳
4.《赏识教育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者:刘晓荣
5.《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师生互动》作者:陆香
6.《倡导“探究性”提高实效性》作者:张新元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情策略》作者:周兆金
8.《阅读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作者:刘彩琴
9.《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作者:代红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