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并不是靠简单的逻辑分析所可习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主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来丰富读的内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不时创造出的快乐。教师以感性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笋》一课为例。

一、  以画激趣——促读 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一读的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二、  以演抚情——带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

三、  以想拓意——助读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教至最后,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生中,闭上双眼,跟随着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读声音,慢慢地整个春笋的生长过程浮于眼前:春雷阵阵,春笋醒来了,“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春雨中点头,微笑,不断成长……“我就是那顽强的春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学生言)气氛达到高潮。铮铮琴声,学生朗读课文,又增添了几分自信与力量,将春笋那顽强的生命精神,透过朗读表达出来。这般的图、演、想,不仅是认知形式上的灵活多变,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样化。它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6:58 | 只看该作者
体育课,学生在开放的操场上上课,跑跑跳跳,四肢得到充分的解放;

美术课,学生动手剪、动笔画,无拘无束,思想是无比自由的;所以,

这两种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下午第三节,就是在学生上完体育课和美

术课后,我走进了课堂。可想而知,孩子的学习兴奋度已降到了最低谷。

因为相比较之下,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接下来语文课上的读书、写字活动,

肯定觉得乏味。

这时,就得费一番心思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了。怎么办呢?我想起早上

初读时采用的读书比赛,四个组的孩子个个精神抖擞、不甘示弱的模样,

这一招比赛,屡试不爽。于是,我先在黑板上出示生词,男女生比赛。来

劲了!对读了一个来回,我一会儿夸夸这个读得准,一会儿又夸夸那个读

的声音响亮。渐渐地,大家的注意力都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了,我开始引

入课文的学习了:“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到课文中,大家来读课文,

能把它们读好吗?”“能!”精彩开始了:

师:老师先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段,大家认真听听,想想是谁把春笋唤

醒了?

生读后回答:是春雷

师:大家听过春雷吗?谁来模仿春雷公公的声音?

生饶有兴致地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模仿春雷公公的声音,大家都来当让老师唤醒了的春笋

娃娃。

学生最喜欢表演了,于是纷纷钻到桌子底下,又很快地冒出来。

师:春笋娃娃这么容易就生长出来了?看来大家没有完全读懂第一段。

来,自己再读读第一段,认真想想,

春笋娃娃冒得容易吗?

生读,举手:不容易,他要冲破泥土,掀翻石块。

师:现在老师就是泥土,老师就是石块,谁上来当春笋娃娃,来冲破我,

掀翻我?

生兴奋地高举小手:我来,我来!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表演春笋努力冒出的过程。

之后,与生对话:可爱的春笋娃娃,你觉得泥土怎样?

扮演春笋娃娃的学生:泥土很硬。

师:那石块呢?

生:石块很重,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掀翻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对春笋说什么?

生:我想对春笋说,春笋,你的力量真大!

生:我想说,春笋,你真坚强!

生:我想说,春笋,你真棒!

师:是的,春笋娃娃虽然小,但是他十分顽强,不管泥土有多硬,不管

石块有多重,硬是靠着自己从地里冒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能读出春

笋的坚强、有力吗?

指名读。该学生自觉地重读了“冲破”、“掀翻”、“冒”,读完后,

小朋友们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掌声告诉你,你的朗读打动了大家。那大家都来说说,刚才郭晨

小朋友哪里读的好呢?

生:她“冲破”读得好,很有力。

生:她“掀翻”读的好。

生:她“冒”字读的好。

师:是的,郭晨的朗读好像让我们亲眼看见小春笋一个一个顽强地从

地里冒出来的情景。大家自己再读读,

看谁能把春笋的力量读出来。

生又兴致勃勃地再读。指名读,一个读得比一个好。

反思:

1、当学生在你的课上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马上指责孩

子,靠高压维持课堂纪律,吸引注意力。“高压”虽然能暂时保持安静的

课堂秩序,但孩子的思维在高压下只有退缩,屈从,无法激活,更谈不上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时,要多想点点子哄孩子。孩子是最容易“上当”

的。

2、第一段的表演,是从论坛中的一位网友的帖子中学来的。我一直认

为,表演不能流于形式,表演要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表演能促使学生

很快地进入情境,进而更深层地与文本对话。教完后,我又有点遗憾:

其实还可以在与表演春笋的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对话:

师:泥土这么硬,石块这么重,你就不要出来了,还是在土中继续做你

那甜甜的梦吧。

生可能会回答:不行,我要出来!因为我要长大!

这样的对话,更有利于第二段的学习,有利于对春笋“一节、一节、又

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种顽强生命力的理解。

3、学生的朗读能力、评价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朗读能根据对文本

的理解自然流露感情,评价能评到点上。但评价的语言尚显得单一。看

来我要在这方面多加以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6: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精读了《春笋》的第二段。别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把课

文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

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余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第二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有没有不

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他读完后提问。

生不懂的词语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一节、一节、又一节”

“浅褐色”。其中“浅褐色”一词我当时就让孩子观察课文的春笋颜色,

马上解决。

师: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画的春笋,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

数。

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  八件!七件!十几件!

师: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

叫“裹”。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

生:刚出生的小宝宝!

师:是的,你们看着小宝宝,想摸摸他吗?哪位摸过的来说说摸过的

感觉?

生:小宝宝的脸很柔嫩。

生:小宝宝的脸很光滑。

师:这种感觉,就是嫩生生的感觉!这么小的宝宝,谁看了都喜欢,谁

看了都想摸摸,因为他是那么地(指黑板上的词)

生:嫩生生!

师:谁能把这种嫩生生的感觉读出来?

生投入地、美美地读。指名读(男生,声音较粗,感情不够,生马上提

意见:不够嫩生生!再请一女生,声音柔美,感情充沛,大家才报以掌

声)

                    2

师:春笋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长呢?他可以美美地躺在地里睡大觉的!

生:可能是他想出来看看美丽的世界吧。

师:是啊,所以春笋使劲地一冒,就冒出来了。呵,世界多美啊!可爱

的小春笋会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看到绿绿的草地

生:他会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

生:他会看到红红的太阳

师:他可能还会看到自己身边的妈妈

生:竹子

师:(惊讶地)哇,原来妈妈是这么高啊!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小

春笋,你们会想什么呢?

生:我也要长得和妈妈一样高!

生:不,我要比妈妈还高!

师:阳光暖暖地照着他,春风轻轻地吹着他,多美啊!多舒服啊!他们

在快乐地生长。

生:一节,一节,又一节

师:一阵春雨沙沙地下了,小春笋喝得饱饱的,又开始长了

生:一节,一节,又一节

师:就这样,向上,向上,再向上。小春笋在春天中努力地长,长、长!

你喜欢他们吗?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生读。

师:老师衷心地希望小朋友们也像小春笋,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天天

向上!


一点想法:

我认为,自己在“嫩生生、裹”这两个词语的教学中,联系了生活实际,

使抽象的词语具像化,学生的体会肯定十分深刻。

对于春笋身上蕴含的精神,我不是一味灌输、贴标签,而是通过角色体

验,想象,在读中感悟,最后稍加点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6:12 | 只看该作者
《春笋》教学反思

蔡斌



1.描述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2.分析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表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春天到来之前,小春笋正在泥土下睡觉呢!听:轰隆隆隆!啊!春笋醒来了。呀!厚厚的泥土盖住了(教师将两手叠在一起向下压),你们怎么办。学生说:冲破泥土(学生将两手和并用力向上冲开老师的手)。我又说:看!被石块压住了(用一本书来当石块)。学生说:掀翻石块(学生用力来掀开)。教师:这样,你们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从地里……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模拟表演,感受到了小春笋顽强,坚韧的精神,同时也体验到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孩子读起课文来就更多了一层感受。



3.规划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5:5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来自网络,感谢文文。


整整用了三节课学完了《春笋》,下课时,邓天玥一边冲我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着让我甜透全身,美得几乎要晕倒的话:“郑老师,你也真行(我经常在课堂上夸他们真行),我太喜欢语文课了,我喜欢你!……”看着她绽开着花朵的笑脸,我欣喜之余又长出一口气,我因为做课件和备课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这节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品读课文,他们激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情不自禁地根据课文内容做起了动作,充分表达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不停地举起来,让我应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时也发现了备课过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处。
【冲破泥土】
为了理解春笋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我提问:“春笋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孩子们回答:“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如果郑老师是泥土和石块,你们是春笋,试试怎样破土而出,高贯鑫你来试试。”高贯鑫来到讲台,我以泥土的语气对他说:“小春笋,你看我这里多好呀,再说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还是省省力气,别出去了!”高贯鑫很干脆地回答:“不行!”谁知他边说边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来,顶散了我紧握的双手,冲破了“泥土”。糟了,这么轻松就被他“冒”出来,接下来的课没法讲了,果然当我问他们春笋从你土里钻出来难不难时,部分孩子大声回答:“不难!”失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春笋生长出来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憋足了劲儿,没让高贯鑫挺起来,孩子们终于说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贯鑫,这孩子太实在,我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头一定顶得很疼。现在思想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不太合适,因为我的力气和泥土石块的力气是不同,春笋如果也长个像孩子一样的小脑袋,肯定不能冲破泥土冒出来。春笋的生长就如所有的种子的力一样,是一种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实验所用的力都是蛮力,即使孩子不能冲散我的双手,孩子们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不易。虽然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这一环节而影响效果,但是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一设计而遗憾。可是怎样让学生理解春笋是冲破重重险阻才冒出来的呢?怎样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笋所表现的这种精神呢?拿棵春笋让学生触摸,感受它的弱小,让学生搬搬大石块,感受石块的重力?(头疼了,留着遗憾继续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成诵,感受到春笋的可爱,感悟文字描写的精彩就足够了。如果能初步领悟春笋不怕困难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精神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实践,则纸上谈兵。

【春笋为什么要钻出来】
学生回答:
为看到精彩的世界。
为了给人类造福。
春笋长出来,为了给大熊猫洗肠子,为了让大熊猫吃饱。
长出来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长成竹林供人们观赏,美化环境。
在阳光中生长,多么快乐!
我们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笋迫不及待要出来欣赏。
在孩子们的眼里,春笋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乐于助人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呀。这是一群乐观、思维开阔的孩子,我喜欢!

【春笋与春雨】
要是论功行赏,春笋能够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没有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润软润松,春笋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临其境“我”是春笋】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背诵全篇了,我随机设计一个环节——表演朗读。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0: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