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38|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制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8-4-28 14:27:54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7-2-21 20:32:14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7-2-20 17:25:56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7-2-15 15:2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5-3-22 19:29:17 | 只看该作者
hao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欢迎复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