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4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个小伙伴》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个小伙伴》听课反思

光华东街小学  唐宇萍

周一,我听了全区一年级语文老师的希望杯赛课,内容为《三个小伙伴》。,听了六节《三个小伙伴》后,同事跟我开玩笑说:“你可以去评课了,呵呵。”评课谈不上,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同样的课,的确是不同的人会上出不同的味道,这些课可以说是各有特色,许多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堂小语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堂课内,学生是否能够始终保持积极,旺盛的学习态势,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否能做到老师教得有情,学生学得有趣,无庸置疑是考量的重要方面。

对于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课标”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了首位,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呢?希望杯观摩时学习了几招:

一、以“物”激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感性器官参加得越多,认识得也就越鲜明,确切。本次赛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物趣”,采用了直观教学,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都很不错,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慧园街的王老师采用音乐来创设故事情境,选取的音乐称得上是独具匠心,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即使是下午的第二节课,学生们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包括已经听了5节课的老师们也是津津有味,没有一点“审美疲劳”。这是她独到之处,绝对令人眼前一亮。

二、以“情”激趣。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形象—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的理想情操和审美观。教材蕴涵的情感需要靠教师去传递和强化的。《三个小伙伴》正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各位老师都比较注重范读,一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着顿读和指读的现象,老师多示范有助于降低朗读的难度。她们还注意树立学生榜样,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样的课堂阅读气氛更浓。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三、“迁移”激趣。在今天的希望杯赛课的课堂,各位老师都注意让学生学习“迁移”。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来加强反馈,比如:对于三个小伙伴是如何解决困难的都设计了形式各一的句式练习。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环境,焕发学生运用语言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探究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尤值得一提的是上最后一堂《三个小伙伴》的王老师,最后为孩子们配乐拓展的《团结友爱亲又亲》的儿童诗,令人很是赞叹,不仅要对她竖起大拇指!《三个小伙伴》一文要告诉孩子们的就是:团结友爱才能成功。王老师选用这样一首诗歌,令人耳目一新,内容贴切,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既讲了道理又拓展了阅读,一举数得。

这次的希望杯听课,受益良多,需要学习的也很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9:53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下午1点40分
地点:武进区星韵学校
与会人员:星韵,星辰,实小语文教师
汪:三个问题,没有,没有,怎么办,怎么办,她一下子把这个东西抓出来,就是说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线索,线索抓出来,线条就很清楚了,这是解读文本当中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抓住这个线索以后,教者就以这条线索作为我们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从这个地方切入,切得很准,接下来一个问题,三个问题抓出来以后怎么样来解决的问题,不是单纯地从书中课文的那个第一个问题没有树洞挖坑怎么办,小野猪用硬嘴巴拱出一个,第二个问题用皮口袋,第三个用喷水,这个是文章的表面上的,文字上的一些理解,它读了以后就知道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你如何抓住这几个问题来解决,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是我们要策划的,她的亮点我刚才讲色彩很明亮,刚才讲线条很清楚,第二条色彩很明亮,亮在什么地方,你看这三个问题抓出来以后,没有放过它,小朋友怎么读啊读成问句出来,她不是的,三个层次在里面,第一个层次,因为它是长句子,读的时候这样长句子可以在中间有适当地、短暂地停歇,叫小朋友读,这是一个层次,读好这个句子;第二个层次,抓住它的标点、问句,怎样把问的语气读出来,小朋友读,读下来你听要上扬一点,这是技巧上给你指导,这样一来他这个句子语气完全得益了,哦,像这样长句子要在适当地方进行间歇停顿,第二个要把它问句读出来,后面怎么办要上扬,把它扬出来;第三个层次,前面它还有一个过程,要学会分辨这三个问句共同点是什么,把它找出来,没有……没有……怎么办……怎么办,还有三个问号,共同点,然后怎样利用共同点,她设计成这三个长句子有这么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不可以合并成一个句子,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低年级学生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我也考虑这个问题,这个对一年级学生是不是要求高,但是它还有一个辅助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教育,但不是要求他一定要记住这个东西,就是对他进行一次训练,她提示了,什么怎么办,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怎么办,小朋友他自然会把它填上去,她然后就告诉学生,你看这三个长句子我们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句子了,我看这是很明亮的,她就不是很粗糙的,三个句子出来小朋友怎么读啊,用问的语气来读啊,用问的,你看,她的层次性多强,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她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个问句是学生读书当中把它找出来的,然后这三个问题指导好了以后,我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呢,再来读书,就是读作为主线,再来读,读的方法很多,就是2-5小节,就那段对话来读,读的方法,你看啊,她读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她起个示范作用,老师问问话,你们读回答的话,这个层次读实际上是给学生下来分角色读作一个示范,这个读下来以后,然后再同桌读,就像老师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来读,由一年级小朋友,小朋友读了,第三个层次,读下来以后,请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反馈一下信息,会不会读,请一组小朋友站来起读,读下来以后,好这三个读下来以后也反馈你的信息,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把它解决,第二个在三个问题的后面打出三个填空题,什么用什么来拱出一个树坑;什么用什么用作一堆肥料;什么用什么浇水。这三个填空是检查小朋友通过读书以后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没有理解的一个信息反馈,给你一个反馈,好,一反映出来以后,能够填出来了,填出来以后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教学过程当中到这个地方是填下来了,进行下面一步时这个很浮浅,色彩不明亮,仅仅是文字上把它疏通,理解它,你看她又抓住这三个填的里面来做文章,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挖”跟“拱”动作的区别,因为这两个是书上同时出现的,她问得很巧妙,书上明明问的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后面有个拱出来的,好,这两个动词让学生区别,怎么区别,很巧妙,先让学生做挖的动作,再让学生做拱的动作,通过动作来区别它,第一个同学做出来了,她说:“哦,你手上是拿着工具的,工具是铲子,对,挖是要用工具来挖的”,拱再叫一个小朋友做一个拱的动作,就行了,那么这两个动词在这里小朋友通过他的动作的表演,非常直观紧要地说明小朋友对这两个动词的用法他也懂了,他已经知道了,这个是演示一个色彩很明亮的一个地方。第二个,小袋鼠口袋用肥料,它不作为一个训练点,很简单地过去了,因为你每一个点都弄得很亮,一点都不亮,那么她就是,“哦,小袋鼠是我们的老朋友,它有个口袋,用肥料”,就行了。第三个又以“吸”跟“喷”这个词,比前面那个又进了一步了,前面那两个动词是书上的,挖跟拱是书上的,后面这个吸这个地方的设计是相当巧妙,又比第一个层次又进了一层了,咦,小朋友,水吸进去了,浇树根,那么水怎么出来的呢,你找一个也吸一样的把水放出来的动作的词,小朋友找出来了,喷,马上就说“这个喷跟我们是老朋友了,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的”,马上联系到过去我们学过的,《喷泉》这一课,喷泉这个词,再把这个句子扩大,用力地喷出来,一个吸,一个喷,两个动词,把它放在一个句子里面读,一组反义词,动作的反义词,小朋友读了,马上她交待了一句:“你看我们中国的字多么丰富,我们小朋友就是把已经学过的字要会用”,她把过去学过的“喷”今天用到这个句子里面来了,所以恐怕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她每一个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意图,设计的东西对学生怎么教育,恐怕这个意图我们要把它领会到,她讲得很清楚,“你看小朋友多好,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词语今天已经用到我们的新的句子里面来了”,学过了就要用,教育学生,她前面色彩,这个地方色彩更明亮,所以这个地方的处理我觉得是处理得非常地巧妙,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东西,课堂效果很高,小朋友受益很多。再下来,这一课在语言问题的训练上,它的难度指导上面,除了刚才三个问题以外,她又抓住回答那个话的指导,指导他什么,抓不要紧,不要紧,就抓这两个东西,她叫小朋友讲了,三句回答的话里面,相同的是什么,它句式相同的,不要紧,不要紧,我怎么样,不要紧,不要紧,我怎么样,就抓不要紧,不要紧这个词言,把这个东西抓好了,低下读出来就好解决,要抓这个点。语言文字的训练很扎实,给小朋友很好的一个学习的机会,下来就说这篇文章的最后,这篇童话要告诉小朋友的什么,这是一个难点,就是人文精神,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就是出现了这棵树,小朋友,树栽好了,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好,小朋友讲了,老师预设的,理想的预设的是要叫它团结树,或者合作树,或者是什么树,就是团结合作这方面的内容,但小朋友偏偏答不上去,他答的是光荣树,他答的是劳动树,他答的什么树,都不错,为什么光荣,因为它们三个人在一起把它栽的,就是答不上去,那么说明对这个团结合作这个东西来教他说,这个地方,这个人文精神,这个价值观对小朋友来说它是一个难点,因为它接触的比较多的是光荣,是劳动,后面我们就讲这个难点怎么突破,你硬要学生去讲,讲,引导他很难,那么我们就考虑这个地方以教师的辅为主,教师的讲为主,所以她把第一节课文和最后一节课文把它并起来,中间这个过程,就是这个文本的人文价值就在中间这个团结合作,怎么把它引出来,小朋友讲了,讲不到,你叫他讲,他不会讲到合作上去,但是老师在引导他,“你看,小伙伴,他想一个办法,你想一个办法,她又想一个办法,这个问题不都解决了么”,用这个话来引导,最后老师讲了,老师告诉你,这就叫团结,这就叫合作。只有团结,合作,它们才能把这棵树栽好,然而再讲你起个名字,所以这个地方的难点的突破,在人文精神上的突破,难点我们需要老师讲,也不是所有的一定要让学生讲,因为人文这个东西它是靠熏陶的,语言文字是训练的,语言文字必须训练,什么叫语言文字必须训练,那个“爸”或者“把”字,我要训练你的,你一定要会的,你不能说我可以会,可以不会,但是人文精神你能够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你不能接受,就下次再来,要慢慢地熏陶的,你不能强求大家这一次就一定要记住它的团结,合作,要慢慢地熏陶,所以这个处理上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恰到好处的。最后一个安排写字,生字教学的过程中,在指导写字的过程当中,她也动了脑筋了,没有过分地去指导,我来写你们跟着写,为什么把“要”来写呢,因为“要”在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它的笔画比较多,相对几个字它笔画比较多,学生他已经记住了,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关键是怎样把笔画比较多的字写得很端正,她用排的方法,她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他排得对的,他把底下这个女字傍他排斜了,我们像这样的字应该把它放得很正,低下要把它拖住,不使它倒下去,教育学生写字要写端正,然后叫学生去写。所以她方法设计上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巧妙的,所以这节课给我的一个启示呢,确实是设计得还是很巧妙的,上也上得很好,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如何来把握好教材,来抓住教材的写人的还是写事的,写人的我抓什么线索,写事的我抓什么样的一个线索,抓住了主要的线索就好来展开你的教学过程,第二个就是抓住了线索以后我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你要策划方法,什么地方训练什么,什么地方训练什么,还要注意不能每处都抓到,什么都要抓,那个色彩就不亮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栽树的过程要不要展示出来,挖坑,用肥料施肥,还有浇水,中间有一个培土,等等,这个过程要不要展示出来,恐怕这也是一个大家考虑的问题,第一次试教以后,她把它展示出来的,我看后说把它去掉,我个人理解它这篇课文不是在如何栽树这个知识上把它变成一个说明文,而是弘扬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今天假如把这个穿插在里面,那么这个色彩一定不是很明亮。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在把握文本的时候抓主要的东西,假如你把它定位在这篇课文就是教学生应该怎样栽树的过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那么你就带着这个进去教,怎么教法,你设计一个东西出来上上看,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我跟韩校长说的我最近对听低年级老师的课比较有兴趣,不管你是韵文设置也好,课文设置也好,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低年级的课文章不长,短,高年级老师的课长,情节复杂,线条不容易拉到,拉拉就拉到旁边去了,低年级的课比较集中,低年级的课必须要由我们低年级老师动脑筋想办法,教学方法要多样,要想出很多的方法,很巧妙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所以我们低年级老师应该是比中高年级老师聪明,脑筋要动得快,方法要多,但是不要瞎来,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我们要多动脑筋,但是不要模仿,哦,今天盛月芬老师上得的知识排列,我回去也要把那个字剖开来,你们来排排看,你排得上下结构,我回去排左右结构,可以是可以,但不要刻意地去模仿一些东西,要吸取我从她的课中我得到什么体会,我想这个是最宝贵的一个东西。我跟庞校长,跟几个校长都说的,我说现在会上课的老师不乏其人,抓一个来弄好了给他上,保证上得好,就是能上好课的老师确实星辰,星韵,实小大家都有这个本事,但是能够自己设计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或者不是全部自己设计,主要的是自己设计的,别人帮你稍微修改修改的,这样的老师不多,就是独当一面地来钻研文本,来策划我的教法,能够上出一堂很精彩的课这样的教师还不多,当然这个可能我们要求太高,有的老师说我拿着本子来、教案来我能上好不错了,有的老师恐怕别的地方的老师你本子给他,教案给他,他还上不好的,我至少比他强,但是我们不能一直是依赖,还是要自己多创造一些,所以庞校长最近做出一个指示,叫我、袁校长还有吴曼丽老师,今后三校联动的课试教你们不能去听,不能参与,你如果参与就是害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搞,你们只能到最后上的时候去评课,试教的时候不能去,庞校长希望我们各位老师能够出点彩,能够设计出一些东西出来,实际上这些老师我看看都有很好的基础,实际上都有这个水平能够设计出好课来的,即使你不能够设计好,你的同伴,你们几个人研究研究,商量商量也会弄出好课来的。如果对这个课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讨论。这里要说一个关于那个停顿的问题,“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这个停顿可定对的,假如说“没有,锄头,挖树怎么办”,可以不可以这样读,这个可能有一些争论,但是不管怎么样,第一不能读破词,第二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最恰当的停歇的地方,因为它突出怎么办,这个地方大家可能有些想法,这个也不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当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读的,得到一些启示。
韩: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一下,各位老师,我们这一学期本真课堂定的主题就是细读文本,刚刚汪校长讲了这么长时间好像还没讲到这个细读文本,但是我觉得呢其实也都讲在里面了,因为汪校长对盛老师一节课主要是两句话:第一,线条应该很清晰,其实就是课的思路要很清晰,那么清晰的思路从何而来,还是要从细读文本而来。第二,课的色彩很明亮,或者说整个课堂要有一定的亮点,这个亮点从何而来,也是要从细读文本而来。我这一次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我体会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挖”和“拱”的区别,我们在一稿的时候还没有看得出来,聪明的盛老师还没有想到,聪明的汪校长想到了,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这个文本它给我带来一个指导就是说还要细细地去读,真的要读到逐字,逐句,逐个标点,不管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它是强调方法的多样性也好,但是我想方法多样性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围绕着整个课堂的正确的目标还是要细读文本,所以我们老师其实最需要花的功夫还在这个文本的细读上面,《小学语文教师》第二期有关于细读文本的一组文章,几位老师看了以后也觉得很好,建议大家有空多看一看,我们这一个学期的本真课堂一直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就是怎么样来细读文本展开的,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9:25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小伙伴》评课稿

南通市实验小学   曹阳

今天,在崇川区第22届“紫琅之春”学为主导、优效课堂教研活动中,我聆听了城西小学徐萍老师执教的《三个小伙伴》一课,徐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以课标为主线,以学习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我颇受启发。

首先,“导语”引“趣”,课堂伊始,徐老师便用谜语“颜色红红,最怕水”这样的字谜引出了“火”,再由此帮助学生们学习课题中的“伙伴”一词,激发了学生学习新字的兴趣。接着又连用三个谜语,引出了故事中的三个小动物,使得孩子们对这三个小伙伴之间将要发生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其次,“朗读”激“趣”。 徐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当学生开始读书时,徐教师微笑着,亲切鼓励他们;在学生读的时候,徐老师不催促,不打断,耐心倾听;当学生读得不好,或出现问题时,徐老师不但不批评,还用肯定并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很好,只是太紧张了,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徐教师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伙伴,和学生一起读书。这样,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朗读也就充满趣味了。

接着,“识字”生“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字、词的认读孤立进行,而是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运用猜谜、变魔术等方式让孩子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词串”蕴“趣”。课堂结束之际,徐老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整理成了一组词串,“没有/工具/不要紧,锄头/嘴巴/拱,箩筐/皮口袋/运,水桶/鼻子/浇。”多么富有童趣,多么诗意的语言呀!不但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还在让学生品味词语的过程中,使学生隐隐地感觉到用词的精确,使其“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今天徐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关注了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还有一些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徐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还可以更加细腻一些。例如,课文中三个“怎么办”问句的朗读。学生大多数能知道要读出小伙伴此时心中的焦急,那怎么读呢?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人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神情都可以表达着同一种心情——焦急。我们可以默默地思索——怎么办?也可以在焦急的喊——怎么办?后面小动物的答话同样如此,“不要紧不要紧,我有……”可以是急切地安慰同伴——不要紧,不要紧……也可以是胸有成竹——不要紧,不要紧……总之,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的解读,多元的表达,既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可谓“一举两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9:06 | 只看该作者
评吴静老师的《三个小伙伴》

《三个小伙伴》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小袋鼠三个小伙伴利用自己的优势合作栽树的故事。显然,吴静老师对文本的理解非常得到位,透彻。

设计亮点:

亮点一:目标清晰、明确,与课后练习对接。(背诵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亮点二:朗读设计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特点——三组问句。用各种形式朗读问句:自由读,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反复读,整合读。设计的有层次,有高度。

亮点三:词语卡片重复利用,开头用来复习,结尾用来提示背诵、讲故事。

亮点四: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用“怎么办”练习说话。

亮点五:个人喜欢的一处设计:将横线上换上其他词语。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小野猪说:“         ,             ,我有硬硬的嘴巴。” 此设计不但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不要紧,不要紧”的意思,同时又训练了说话,换了不同的说法意思不变,丰富了学生的表达。

亮点六:整个设计的定位:一个合作的故事,一个合作的课堂。内容与课堂紧密相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课堂亮点:

亮点一: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调控能力强,具备扎实的低段教学基本功。

亮点二:课堂上吴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规矩。读书口令,师:读书了。生:拿起书,书本稍稍向外斜。学生动作统一,让人赏心悦目,可见平时读书规矩训练到位。写字时,吴老师不但口头要求学生的写字姿势,还动手纠正,并及时表扬榜样学生,“表扬×××的姿势”,“表扬你,你的字比以前漂亮多了!”等。

亮点三:吴老师能流利地背下课文,手离教材,全身心投入课堂,眼里只有学生,使课堂更加顺畅,更有高度。

亮点四:指导读课题时,吴老师是这样评价孩子的,“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三个小伙伴一定很好。” “你的朗读让我觉得这三个小伙伴很可爱。”这样的评价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又贴近“伙伴”这个词的理解。

亮点五:出示三个问句指名三位学生读时,吴老师为了让更多学生接下来的练读找到方向,她是这样评价这三位学生的朗读的:①你读出了问题的感觉。②你仿佛在问我。③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读起这三组问句很有感觉。

亮点六: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吴老师采取了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指名合作读等朗读形式,将分角色朗读进行地有声有色。分角色读之后,利用词语卡片提示背诵,将朗读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同时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要求。

亮点七:结束时和孩子分享的一句话:合作真好!谢谢你的合作!我认为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1、点题。(因为合作,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好了。)2、让人明白,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因为合作,师生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3、拉近师生距离。

亮点八:吴老师的激励语言亲切,如沐春风:

1、这个小老师的声音真好听。

2、你的发音真标准。

3、刚才看你读书非常认真,请你来。

4、表扬你,你有进步,声音越来越大了。

5、顶呱呱!

6、这堆肥料真不少。(学生读“一堆肥料”这个词语。)

7、我喜欢这样的声音。

     吴静老师在担任一年级的教学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如此进步,让人惊喜;有如此高度,让人赞赏!

     这堂课,我最欣赏的两个地方:1、吴老师课堂上的评价和激励语亲切、到位。2、整堂课的设计与完成围绕“合作”在进行。

     故事因合作而美丽,课堂因合作而生动。故事、课堂皆因合作而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8:19 | 只看该作者
顾丽萍:《三个小伙伴》这一课的中心——懂得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把事情办好。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从小就懂得学会与人合作,将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好处,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在当今未来的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素质。

  李忠: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再演一演。(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演出来),课文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楚的,三段同样的结构,整齐、易懂。教学时我从“伙伴”入手,让学生知道三个小伙伴分别是谁,结合文字“一同上山栽树”让学生知道伙伴之间有合作的关系。新课改指出:读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之中应该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

  高俪: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中较长的一篇,有轻声、变调、感叹句、疑问句,学生朗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张梦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尝试了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第二,第三个问题就留给学生通过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来解决。达到得效果是相当好的,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同时通过同桌的互相交流,让学生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也正是本课的中心。通过学生的实践来领悟课文的中心,内化课文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8:11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小伙伴》评课稿教研组讨论

  王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主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一个体现个性化的、自主的、活跃的学习氛围。

  王志梅: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板书时利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这样表现的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实施效果反应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孩子们不但明白了种树需要用到的工具,而且对所需工具有了视觉上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生活。其次,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课前利用谜语把学生分为不同角色的小队,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放松,另外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王彩萍: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因该课文是本册教材中较长的一篇,有轻声、变调、感叹句、疑问句,学生朗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给孩子们留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但对于教学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我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8:37:46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小伙伴》案例剖析
[教材简析]

   《三个小伙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该童话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故事告诉孩子们“团结起来力大”的道理。课文语言简洁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兴趣地合作表演好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配合、各显其能,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个小伙伴》,你知道课文中的三个

小伙伴是谁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动物图片。

3、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随即出示“硬硬的嘴巴”,“一个皮口

袋”,“长长的鼻子”) 。

[分析]既复习了第一课时的知识,又为学习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二、 入情入境,读懂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个小伙伴去干什么呢?(植树)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谁能将这里的“一同”换个词?师:一同就是一起,一块儿的意

思。用“一同”说话。齐读第一自然段。

[分析]通过换词和说话训练,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一同”这个词。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小树栽好了,你觉得小伙伴们高兴吗?

  师:这棵树是三个小伙伴同心协力栽下的,缺了谁都不行,所以它们为共同的劳动成果而高兴。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小树栽好啦!”读出感叹号(开心)。

[分析]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在一起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了“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最后栽好了”这一故事主要内容。也设下了悬念,他们是怎么栽的呢?激发了学生兴趣。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把小树栽好可不容易了.

那他们在种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个困难。

3)指导朗读。那他们心情会怎样?(着急)

就让我们带着着急的心情来读读这三个问句吧。(出示,指名读,范读,小组读等)

[分析]三个问句一起读,突出了问句朗读的特点。



(二)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知道读小野猪的话,用各种形式读。

A、我们先来看看是谁解决第一个困难的?(小野猪)

[出示动画]

[分析]精彩的动画将一个有趣的故事呈现了出来,突出了这类课文的特点趣味性,动画的演示也解决了课文中一些理解的难点,如“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B、小野猪是怎么说的?(大屏出示)

指名读,评议。

指导朗读:读快些,读出小野猪急切的心情。

C、小野猪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自信)

D、再请生读。(点出自信,请生多次读,如不理想,师可示范)

E、顺势加动作,用手辅助读 (现在你的手就是小野猪的嘴巴了,看你

的嘴巴硬不硬)

师:在关键时刻,在需要自己作出贡献的时候,小野猪没有推却,而是主动

站出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F、 再次请学生加动作读。

G、 请全体学生自由读(加动作辅助读,再次强调自信)。

[分析]指导学生加动作读,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H、 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引导读出小野猪能干的语气。

A、小野猪真能干(出示大屏)瞧,(齐读)引出能干。

B、你们从哪里看出小野猪能干?

1) 硬 2) 拱 3)不一会儿

(若学生说不出“不一会儿”,让他们再读读这句话,教师适当点拨)

C、用“不一会儿”说出一句话,针对学生的句子,适当夸奖。

D、小野猪太能干了,你们喜欢小野猪吗?

E、带着对小野猪的喜欢,再读第二自然段。

[分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第二个困难是谁解决的?(小袋鼠)[出示动画]

   师:小袋鼠运来了一堆肥料,一定很累,但它还是那么高兴。

2、小袋鼠也很自信,谁来读小袋鼠的话。

(自评,若不好,再加动作读)

3、说话练习,你们想对小袋鼠说什么?夸夸它。

4、完整的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了坑里,施上肥料,培上泥土,你们觉得小树

栽好了吗?[出示动画]

2、请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3、数出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4、学生汇报读。 (若读到第三句,师问生为什么喜欢这句,点出小象能

干)

师:小象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简单!

5、再读第三句,读出小象的能干,做“吸足”样。

6、全班读。

[分析]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情能激思,情能启智,学生的思维需要情感来滋养。当老师带着真情走近学生,做到“以趣激情、以情引情、以境生情”,情感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接纳老师,珍视课堂上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在一次又一次愉快的游戏中、有趣的实验中、会心的微笑中,获得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三、以情激情,升华主题

1、出示三个小动物的话,请学生上台读一读,演一演。

2、出示:我想到了……,

团结就是力量。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

请学生说一说。

    3、出示作业。续说故事:几年以后,小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大大的苹果,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采苹果……

[分析]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积累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和文本的对话,又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结合本课教学实际,其主要特点总评如下:

一、设计巧妙

该童话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在教学时,我打乱逐段教学的常规,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在一起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了“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最后栽好了”这一故事主要内容。也设下了悬念,他们是怎么栽的呢?激发了学生兴趣。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个带动画的课件,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理解了小野猪拱树坑、小袋鼠运肥料、小象浇水的过程,解决了难点。通过直观的展示故事的主要情节,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实施效果反应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孩子们不但感受了三个小伙伴自告奋勇毫不退却的精神,而且对所需工具和动物特征有了视觉上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生活。

三、以读为本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想、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内涵。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找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三个问题,然后看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自读,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小树栽好啦!”这一感叹句,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加上教师点拨,体会感叹句的特殊感情,从而感受三个小伙伴的喜悦之情。又把三个问句提到一起来训练朗读。“学问”二字生动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一问是老师的“问”,抓住“他们在栽树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这一中心环节去设问,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问是“问”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找找、划划、圈圈、点点,于文本进行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

四、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明白课文的道理,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一些团结协作的名言,领导学生读,这样积累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和文本的对话,又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8: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