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3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识人民币》听课反思感想体会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认识人民币》听课感想

慈湖一小  王春莲

自从听了钟村曹春燕老师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我感触颇深。该教师研读教材深刻,本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这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先从以下几个片段略谈几点。

片断1: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认识人民币:

(1)出示图片: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师: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在买东西。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

生:钱。

师:对了,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生1:我们买铅笔用到过人民币。

生2:我们买吃的用到过。

生3:我们上公共汽车买票时要用到。

生4:我们坐火车用人民币买票。

师: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人民币。那,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目的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2)通过实物投影逐一出示100元、50元、10元的人民币:

师:请直接说出它是多少钱?

生十分自信地齐答:100元、50元、10元。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每张钱上都写着100、50、10。

师:你们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来知道它们是多少钱的。这样合理吗?

师随之出示数字相同但单位不同的人民币——1元、1角、1分说到:“哎,这些人民币上都写的是“1”,那它们肯定都是1元。

生马上反驳:不对,不对。

师十分疑惑说:为什么又不一样了?

生:第一张人民币的“1”旁边写着一个“元”是“1元”;第二张人民币的“1”旁边写着一个“角”是“1角”;第三张人民币的“1”旁边写着一个“分”是“1分”。

(3)硬币1元和纸币1元,师不解地问:怎么有两个1元,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一个是纸做的,一个是钢锛。

师接到:用纸做的叫纸币,用金属做的叫硬币。

(4)生活中人民币和书上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生1:书上是古时候的钱;

生2:书上的样品钱。

这一环节,我听后有两个想法。

①人民币在生活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学生最常见的往往都是购物结账时的情境。因此,在课的开始,先由一张超市购物时的图片引出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接着,我又为学生设计了说一说的环节。“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人民币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人民币,渗透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②大胆暴露出学生认识上的问题,在纠正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基于前测,我直接设计了看人民币报面值的练习,对于100元、50元、10元这样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很快的区分。但他们的方法是否准确呢?我通过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认识的这个环节,暴露出学生认识上的问题。然后通过对1元、1角、1分的比较,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实际发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仔细观察、分辨人民币的需求,完善学生的认识,不仅要看数字,同时要看汉字来识别人民币的面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较快,主要是突破学生认知的误区达到快速识别的目的。

片断2:自主分类,充分动手,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师: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乱呀!我们怎么办呢?咱们原来学过整理与分类。快,按照你的方法给它们分一下类,好吗?

[与学生原有认知相联系]

师:先把口袋里面的钱全部拿出来,再把这些钱按照你的方法分类并摆好。当同桌两位同学都分好了,就可以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把什么和什么放在了一起。两个人都说清楚了,就坐好。

生默默地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分好后同桌说一说。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

生1把钱按照纸币、硬币分类并摆在实物投影下,说:我把纸币和纸币、硬币和硬币分在了一起。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有半数以上的同学)

师继续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按照数字来分;

师仍然继续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把她的人民币放好后,不知怎么说。

师问其他学生:谁他是按照什么分的吗?

师边演示边说:这些都表示多少元,这些表示多少角,这些表示多少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民币的单位。

生齐读人民币的单位,师板书。

师再要求学生将手中的人民币按不同的单位分类,边分边说自己把什么和什么放在了一起。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这一环节,听课感受是:

在学生自由地对人民币进行整理与分类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学生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以后,我把人民币杂乱无章的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产生整理与分类的需要。我适时的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样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人民币的单位。在教学中进行较慢,主要是想在学生充分地分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片断3: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出示一个1元2角的本子

师:昨天老师到超市买了一个1元2角的本子,你们如果想买,怎样付钱呢?

生1: 1元一张、两张1角的人民币。

生2:两张5角的硬币,一张2角。

生3:五张2角,一张2角。

……

师小结:通过你们刚才的回答,老师明白了,如果小明的妈妈那一元钱(课件展示十个一角)的去买东西,可以怎样去拿?

生1:用一个布袋装着;

生2:用一个一元。

也就是说1元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

生读:1元=10角;10角=1元

(2)出示图:4支铅笔

师:你算多少钱?

生1:2元4角。

师:图:饼干

生:6元5角

师:图:水彩笔

生:12元

师:图:书包

生:38元

……

在自主购物的活动中,进行了多种付款方式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在购物付款时有时钱不一定准备得那么整。因此在看价钱准备钱的环节中,进行了不同取法的练习,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钱,选择适当的付款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观察能力有所差异,我修改后的第二种教学方法,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究实践能力,也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了对人民币多种特征和价值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点评:

1、归纳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时教学速度不易过快,要让学生接受并理解。



2、认识人民币单位时既要体现个性化,又要面向全体。



3、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



4、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表达清楚、准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8:56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





我听了孙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1、利用已有经验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哪里见过人民币、两人小组抽奖活动比谁的奖金多及遮盖人民币部分图案认面值等活动,很好地引导学生认币;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教学让学生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面值;

    2、注重灵活、简便的换币、付钱方案的选择策略教学。

    通过P72第2题和出示牙膏等实物让学生购买的教学和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经验理解换币必须等价、付钱应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确定付钱方案,如果多于物品的价钱要找回一些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8:50 | 只看该作者
听聂校长评课——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所用教材是北师大版,内容设计活泼有趣。只要理解了编者的意图,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并力求做到使学生掌握,就算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人民路的骆小晶、新教育的刘平芳、新港的邢楠三位老师讲完之后。聂校长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切实的指导。
   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指导:
   一、备课。
   教师要充分理解备课的含义,备什么?备知识、能力和情感。
   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方法。那么,认识人民币最关键是要看跟在数字后面的字是“元”还是“角”或者“分”。这是在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学会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力。
   在本课知识的一个点:1元=10角的掌握方法上,聂校长提出了这么几点:要让学生背或者写或者默写,总之采取多种方式要让学生记住1元=10角,聂校长为什么这么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呢?这是因为他对课堂的看法决定的,他觉得数学课堂就得既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且把知识点要落到实处,能够达到应付考试的程度,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有思维素养的培养,还要能够把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就是要把自己会的能真实的再现在卷子上。
   情感方面,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主要是要学生学会珍惜人民币。那么,从什么地方入手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人民币是怎么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得来的,要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这三位老师却挖掘的不够。其实,我也没有想到这样给学生教学,也就是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语言的深度。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谈得上关注学生,师生关系体现在课堂上的每一处。包括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我觉得这是聂校长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的一种体现,体会到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哪怕是教师的小小的一个眼神,学生都是很在意的。现在的我正在逐渐失去热爱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设计是线索,目的是让课堂清晰。教学要有阶梯型,用一条主线串起全课,层次清楚,分版块教学。听到这里,我自己总结了几句话:整体认知,关注细节,突出重点,牢固掌握。
   四、课堂管理:
   最好的课堂管理方法是无意识的。通过语言的速度、声音的大小、眼神、停顿、手势语言的魅力来展现伟大事物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调子,使上课成为一件愉悦、快乐的事情。要让上课就像玩游戏一样,制造神秘,制造错误,挑战学生思维。何时请学生快快回答,何时自己慢慢教学,这些教师都得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请学生齐声回答问题不是好的回答方式,当我们想让所有学生都思考时,首先必须让学生安静下来。
   真是真知灼见。聂校长其实也说过这是阿莫那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上已经充分阐释过的。但是,就我的经验和见识,有些重要的东西我并没有看出来。还是得不停地学习。
   聂校长所讲的这些是综合了他几十年的见识和经验,是在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挑选了精品呈现给我们的。我觉得首先得全盘接受,然后有意识在教学中内化这些重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虽然有个别观点我并不完全同意。比如,让学生记诵本课的知识点。记诵1元=10角,在我看来并不重要,因为这个知识点虽然我们没有检测,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掌握。记住知识点不是根本,根本在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在课堂检测题上有一个题目是:出示两张一元、两张五角和一张两角,让学生填写是几元几角,这个题目就不是1元=10角能够解决的。在教学1元=10角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元可以怎么取,学生所提供的答案,两张五角、五张两角、十张一角,这些内容才是真正要让学生经历并记住的。如此,才在做具体题目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在这里,过程很重要。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我们新教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听聂校长评课,是一种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8:32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意见


  周二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综合调研,我听了赵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1、利用已有经验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哪里见过人民币、两人小组抽奖活动比谁的奖金多及遮盖人民币部分图案认面值等活动,很好地引导学生认币;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教学让学生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面值;
   2、注重灵活、简便的换币、付钱方案的选择策略教学。
    通过P72第2题和出示头盔、牙膏实物让学生购买的教学和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经验理解换币必须等价、付钱应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确定付钱方案,如果多于物品的价钱要找回一些钱。
    如果P72第3题的教学设计成小组操练,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8:1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评课

开门见山的来赞赞吉文这节课的特色: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沈老师善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轻松又自然地进入课题,同时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接着围绕故事中的3个小动物在得到奖励(钱)后的发生的事情展开教学。比如,在小猪、小狗拿到钱后的不同心情,学生们都很好奇,想去探个究竟:到底大象伯伯奖给他们多少钱?从而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民币不同质地、不同单位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故事最后又有一个精彩,富有教育意义的结尾。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会在元、角、分之间进行单位换算。这一点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显得有些抽象,不易被理解。在这里沈老师就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把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得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学习1角=10分时,老师把十张一角以逐层显示的方式,给学识一个视觉冲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一抽象化的知识,并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来深刻记忆。

三、数、语、音、品“合四为一”

在沈老师的数学课上,除了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外,还有更多的收获,比如为我们带来充满童趣的故事;欣赏并回忆了《一分钱》的儿歌,更重要的是时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护人民币,珍惜每一分钱!从小就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堂数学课上同时包含了语、音、品。这么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们肯定学得不错,对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所提倡的:在小学里实施综合化课程的教学。

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7:58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评课

本学期,我们级组的黄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认识人民币》。我觉得黄老师设计的非常精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黄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材处理上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一特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黄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年级的小学生有顽皮、好动、好奇、易激动的特点,课的开始以谈话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创设情境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时,直接出示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纸币、硬币,让学生指认,学生一看,都是自己熟悉的,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黄老师整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贯穿后面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完成了后面的巩固练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运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改革理念。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黄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猜一猜→认一认、帮一帮→算一算、拿一拿、买一买(算价钱买东西)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一多维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人民币”等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通过“1元钱可以怎样拿?”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出各种各样的拿钱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排列组合的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商榷:

     1、教学“试一试”时,黄老师设计的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的是2张5角,另一个信封里装的是5张2角,当学生数完后,你举着让学生看了看,这个时候也应该板书:5角+5角=10角=1元,2角+2角+2角+2角+2角=10角=1元,学生进一步理解1元=10角,听了容易忘记,看了才会记在心里,同时也为学生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2、黄老师最后设计的购物环节非常好,但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57:46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本学期,我们级组的曹文丽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认识人民币》。我觉得曹老师设计的非常精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曹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材处理上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一特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曹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年级的小学生有顽皮、好动、好奇、易激动的特点,课的开始以谈话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创设情境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时,直接出示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纸币、硬币,让学生指认,学生一看,都是自己熟悉的,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曹老师整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贯穿后面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完成了后面的巩固练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运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改革理念。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曹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猜一猜→认一认、帮一帮→算一算、拿一拿、买一买(算价钱买东西)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一多维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人民币”等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通过“1元钱可以怎样拿?”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出各种各样的拿钱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排列组合的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商榷:

     1、教学“试一试”时,曹老师设计的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的是2张5角,另一个信封里装的是5张2角,当学生数完后,你举着让学生看了看,这个时候也应该板书:5角+5角=10角=1元,2角+2角+2角+2角+2角=10角=1元,学生进一步理解1元=10角,听了容易忘记,看了才会记在心里,同时也为学生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2、曹老师最后设计的购物环节非常好,但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2 05: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