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6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高考议论文素材结构模式及高考议论文范文满分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高考议论文素材结构模式及高考议论文范文满分作文
 模式要点:
  读后感,就是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引起的思考或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评判。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是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是要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读好原文、选准感点,联系实际深开掘。读后感一般的写作法是: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础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以上写发仅供参考,具体写时应灵活掌握。
  【例文】
  作文题目: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却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跳井而死的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性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外仙姝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着,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2:20 | 只看该作者
 【例文】

  看着我的眼睛

  还记得人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吗?面对王子圣洁的邀请,人鱼含泪却微笑着接受,纵然柔软的脚似水流年刀尖上滑过,人小鱼未曾凌乱她的舞步。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小人鱼用她对王子真挚的情感充分认识到女巫呓语中的深邃。正是深深的感情让她对爱与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认识。

  看到悬崖上的树了吗?它一直静静地立在那里。小鸟飞过,留下了不屑的嬉笑:“等待这棵树的只会是养料耗尽后的死亡吧。”老鹰掠过,炯炯目光后是深深的思索,将巢搬上绝壁上的枝头,“我知道,”老鹰说,“只有你才是强者,只有你知我才能巅峰的贫瘠。”“看着我的眼睛,”树缓缓地对无说,“鹰和我是亲近的,当彼此深入了解,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啊。”于是我明白,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对事物深入地探究,与之建立新亲密的关系,用真挚的情感才能对事物有最清楚的认识。

  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撤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林与绝境的战粟?是漫天黄沙翻滚的友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是她对情感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着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还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到沙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索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

  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静静闪过,会在海边的海明威,抚摸着向日葵的梵?高……“看着我的眼睛。”你们轻轻地说,于是我明白,对事物亲密,让你们对事物有了最完美却也最孤独的认知。

  哀怨的音乐已悄悄响起,小人鱼静静来到王子床边,深深地一吻,将匕首抛入大海,直到此时,王子才对小人鱼有了最深的感情,于是才去认知。纵然小人鱼化作一个泡沫或是一片云彩,但拥有王子亲密的感情,全面真实地认知,我想,小人鱼会笑的,因为,因为我正看着她的眼睛。

  【点评】

  这篇作文采取了“蒙太奇”手法,将几个看似不相干的片断合辑在一起。逻辑严密。文章选材不是简单的生命叠加,而是在不断拓展深化。文章以人鱼故事首尾照应,但却有着流动之感。

  此外,该文以散文的笔调、诗画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得满分无可厚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2:13 | 只看该作者
 蒙太奇剪辑式

  模式特点:

  电影中有一种“蒙太奇”手法,是指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惯连、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高考中,有的考生利用这种“蒙太奇”手法来写文章,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穿插组织起来,灵活回答了话题,显示了考生的才气和应变能力。这一形式即为“蒙太奇剪辑式”

  【例文】

  作文题目: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不能忘记的过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简评】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2:07 | 只看该作者
【例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着《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着,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例文】

  过分珍惜是一种错

  过分地、超出一定限度的珍惜,绝对是一件坏事。

  我的父母都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对什么都抱着珍惜的态度。有段时间,我在家里住,用完的圆珠笔顺手丢进垃圾桶。第二天,这支圆珠笔准会出现在桌上的玻璃瓶里———这个玻璃瓶是十年前的空药瓶。圆珠笔是父亲捡回来的。这种废旧的圆珠笔父亲积攒了一抽屉。因为舍不得丢弃废旧的东西,家里壅塞不堪,充满了垃圾:用坏的餐具,折了一条腿的木凳子……家居环境被破坏得一塌糊涂。要找有用的东西得翻拣半天。这是过分珍惜的结果。

  有一年秋天,我给母亲买了一瓶护肤霜。一天早晨,母亲往脸上涂护肤霜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瓶子,护肤霜洒了一些在桌上。我正要拿毛巾把洒落的护肤霜擦掉,母亲飞快地用手指将它们抿进了瓶子里,说:丢掉多可惜,这么贵的东西。结果,几天后,整瓶护肤霜都变质了,只好丢掉。这也是过分珍惜的结果。

  过分珍惜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过分珍惜一份工作。其实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你,你的价值也得不到更好的体现,甚至已成一种负担和痛苦,却舍不得放弃,一直用“工作难找,毕竟生活还算稳定”来安慰自己。结果你这一生就在这种痛苦的珍惜中堂皇而过,失去了更多发展自己的机会。这种过分珍惜是一种自我阻碍。

  比如过分珍惜一段旧时光和往日的某个恋人。明明知道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已过去,再多的思念和留恋已无济于事,偏偏要沉湎于往事,痛苦不堪,不能自拔,结果忽略了近在咫尺的芳草,错过了眼前可以把握的更为美好的风景。这种过分珍惜是一种自我伤害。

  生活的路太漫长,生命的容量太有限,我们不能在一种过分珍惜的心情中把什么都握在手里,放在心上。我们必须放弃一些无用的东西,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腾出足够的空间,然后轻装前进,去追求一种充实丰盈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1:54 | 只看该作者
  列举事实证明式

  模式要点:

  写作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正确、论证有力外,还必须做到论据充分可靠。而在诸多论据中,事实论据是考生用得最多的,“事实胜于雄辩”。应该注意的是,列举的事实,要科学可靠;要处理好典型事实和一般事例的关系,要对事实作必要的分析说明。一般说来,例子不宜举得过多,例子要有典型性;在叙述事实时,语言要概括凝练;要能紧扣话题旁征博引,撷英采华,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给人以证据丰富而实在的魅力!

  【例文】

  全国卷高考作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语)

  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3。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4。相信一切任何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

  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靠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21:48 | 只看该作者
【例文】

  学会等待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不管你在意不在意,人活着,等待就跟着你生命的脚步在走。在等待理想的实现,在等待真挚的友谊,在等待醉人的爱情,在等待地位和金钱以及那可以言说或不能言说的人生中的种种。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就这样贯穿了人的一生。你必须坚持这些等待,除此而外,你别无选择。

  等待充满了时间,等待充满了空间。等待很美。在那些漫长的永无尽头的等待中,你用美好的理想和纯情的目光装扮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你用梦幻的花香,熏染一个接一个的明天;等待让你充满了柔情和憧憬,等待也会给你一种美妙的牵挂;或许你要等待的东西在一夜梦醒后的晨晖中悄然来临,这样的等待,很美!

  等待很苦。有时候常常流溢着寂寞和孤独,等待常常让你焦躁不安,等待让你忍受你想或者不想,你该或者不该,你能或者不能忍受的一切;或许这种等待会是你永远望眼欲穿的期盼,这样的等待,很苦!等待交织着汗水和泪水,等待交织着美善与丑恶,等待交织着平庸与崇高,等待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等待交织着苦痛与欢乐,等待交织着温馨与孤独,等待交织着忘却和怀念。

  滚滚红尘,开始于等待。红尘滚滚,结束于等待。几乎每一天都有人问你,你或许也同样在问别人:在等谁?等什么?有时你能回答的出来,但更多的时候,你却回答不出。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等谁或者在等什么以及为什么等,但你一定知道你一直在等。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当你放弃了等待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希望,放弃了人生的一切。品味等待,为了你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学会等待,为了你艰辛而又美丽的一生。给自己一点耐心吧,其实等待也是美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2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