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0: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标准建议。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1通过细致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词写句,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2根据具体情境,会说写疑问句和感叹句。并对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写话教学,我认为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会说一句完整和通顺的说话,然后加强指导与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非常重视1、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提出要求,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词语写下来。3、把学生看到和想到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观察图片说句子,并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没有听了王琴玉老师上的“一报知天下”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写话该怎么教,最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才理出了头绪。
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为提高写话的质量,我们有必要构建写话教学的目标体系和操作体系。一年级写话训练的内容是:1、通过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等形式,能说几句连贯的话。2、通过观察动物、植物、玩具或图片等,说写一两句话。3、能用学过的常用词语和句号、问号、叹号造句。训练的形式有:1、看图听故事说话。2、听记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3、用词造句。4、观察写话。二年级写话训练的内容是:1、能看图展开想象说几句连贯的话。2、能口述一件简单而完整的话。3、能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周围的事物说写几句连贯的话,逐步向连句成段过渡。4、能用常用的词语造句,会用一个词说几句不同内容的话。训练的形式有:1、看图说话、写话。2、写观察日记。3、用学过的词语造句。4、造句成段。5、听记一段话。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作文训练起始于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其最基本的还是以写话为目的而进行的“听说一句话”的训练。因此,抓好一年级学生的说写训练是关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一堂课多设计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提倡学生用汉语拼音自己写话,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鼓励学生动笔写“自己的话”,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词或拼音写通顺、完整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
刚开始的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自己想、动笔写就可以了,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重表扬,不批评;遵循“让所有学生‘吃饱’,让一部分学生‘吃好’”的原则,因人而异、要求不一,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到了期中阶段,大部份学生都能写一句比较完整的话了。这时,我又向他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重点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式——“谁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谁就是人物,干什么就是事情。然后,我选用了个别学生自己的句子做例句,如:“我在灯光下看书。”我对此句作了如下的分析。接着再出示“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来认识比较。最后,出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增加一个“怎么样的干什么?”由于例句是学生自己想出来、写下来的,所以在理解这种句式上,学生比较轻松。如:“星期日我和妈妈去外婆家玩”。接着,我就激励学生把这些句子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或用图表示,看谁写得多,写得好。让学生反复练习,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要注意的是训练要求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接受力强的学生便可以逐步把几种句式连接起来,进行“连句成段”的练习了;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继续强化练写单句,到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再进入“连句成段”的训练。
总之,教师只有把握住低段写话训练起步的要求。遵循“学词写词——学写句子——写小片段”的基本序列。在一、二年级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写话,那么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轻松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4: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