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2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跨越百年的美丽》听课感受

王兰清

本周二听了两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引路课。

讲课的两位教师,都上出了精彩与动人之处。作为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听了房艳杰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后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以“美丽”为线索,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肯定了她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接下去两段具体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镭。在这个过程中居里夫人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才有了下面她视名利为粪土。进一步提升了她的人生境界,照应了开头。

对于作课教师房老师我很熟悉,听完课后我的感觉是:

教师外形清新可人,语言亲切动人,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材把握准确到位。作为年轻教师,能有这样的素质,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值得学习的。

其次,房老师的课上得比较实在既尊重主体,又不失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让教师放弃引导,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发、自流学习。方老师恰当地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主动求知、发表个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朗读居里夫人忘我献身的精神,教师从读时应运用的语气,引出学生带着赞美、钦佩去读;以朗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尤其是教师富有激情而又颇具启发性的引读,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在组织教学中,房老师的教学既有整体把握,又有局部品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房老师一开始就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顾了居里夫人的外在美后,进行更深层的探索:课题中的美丽还体现在哪些地方?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以“美丽”为点展开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提炼过程从三方面引导体会:工序复杂、提炼过程艰苦、工作条件恶劣,而居里夫人仍旧“终日”研究,不轻言放弃,体现了她高尚的科学精神。房老师在此又加上视频的播放,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接下来,通过“成吨”、“0.1克”的对比更表现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

学生体会到此处的对比之后,接着引导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让你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美丽?”在研读课文时,她能巧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几处对比或者比较。从这些对比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到居里夫人人格的魅力。淡蓝色的荧光虽然微弱,但其中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美丽健康的容貌虽在隐退,但她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皮埃尔早逝,但她仍在默默地坚持工作……这才实现了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到“科学史上一块永远不变的里程碑”的跨越,成为在世界著名人物中,“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本课体现美丽的点很多,方老师在教学中能把点串成线,把线连成面。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加整体而深刻的把握。对课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她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她是为了全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所以这种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是跨越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此外,精彩的结尾,适当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在备课时,我也搜集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深深地感动着我。“在成名的道路上,科学家流下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这不正是居里夫人一生献身科学的真实写照吗?因而拓展部分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科学家有关科学的名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8:05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

    今天早上,我听了林红老师的一堂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 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 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林老师在教学时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验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内在美、勇于探索、人格魅力、甘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之美,充分让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

    一、读为主线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林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读中感悟,真切地体会到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二、心灵感悟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在这节课中,王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走进主人公,与主人公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这堂课上,学生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明白了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7:4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细节 品味美丽

昨天,我们听了林赛君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我不敢说这节课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但我相信在今天,在以后相当长时间里,这节课所散发的魅力一定会留在各位听课老师的记忆中。综观本节课,我觉得执教老师很好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细节,无论是课堂的导入、提问、生成、拓展、评价、结课,都步步为营、丝丝入扣。我把其归纳为两个短语:一条主线,三个有效。

一条主线是以美丽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我们来看一看,课堂主体是围绕居里夫人“坚定”、“淡泊”的美丽来展开教学的,课堂的开头林老师以居里夫人的形象美复习导入新课,结尾也以这句话作为最后的朗读,进一步总体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端庄、精神坚定、品格淡泊三者合一的永恒的美丽,形成了首尾照应的课堂格局。

三个有效是指扎实有效地进行品读词句;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地进行适度拓展。

1、扎实有效地进行品读词句

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本节课第一个大问题是从哪些具体事例中感受到居里夫人“坚定”、“淡泊”的美丽,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学生抓住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

比如有一处是写居里夫人是怎么冶炼镭的片段,这里有好几个句子。林老师做到了既让学生能自由地谈,又能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个或几个感情生发点,把它还原到一句一句的感情朗读中,做到了收放自如。

再如: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通过朗读、品味,体现出科学道路之艰辛,也体会到了居里夫人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还有另一处“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林老师抓住一个问题“居里夫人不管的是什么?她只管的是什么?”就把这几话的意思讲清楚了,居里夫人不管的是美丽健康的容貌的隐退,不管的是皮埃尔早逝加重了她生活上的负担,不管的是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加重了她思想上的负担,只管的是默默地工作。这样的追问使学生更理解了居里夫人对科学不懈的追求,又避免了琐碎。

2、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正确、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兼顾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体现共性,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效益。林老师在教学中正是注意了这一点。我们来看几处语言训练点。其中一处是理解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段话,为什么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第二处是感受顿号的用法,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感受顿号读起来一字一顿。第三处是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外部显现的声音的渐强。

这些语言的训练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在老师的引导追问中,这些写法其实都是为更好地能体现居里夫人高尚品质而服务的。

另外还渗透了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用具体的事例,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这也是林老师在设计中的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找出具体事例,另一个就是找出直接赞美的句子。用意之一我想就是渗透这种写法。

3、扎实有效地进行适度拓展

拓展与链接妙在恰当,本节课留给听课者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播放居里夫妇冶炼镭的影片片断,这一片段的播放,确实给了学生很多的震撼,也一下子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人物和学生的距离。

另外像“成吨”是指8吨,酸碱的腐蚀性很强,以及居里夫人无偿地捐献镭技术这些相关知识,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居里夫人的高尚形象实实在在地刻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让文中的语句实实在在地活在学生的语言当中。

可以说本节课林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走进主人公,与主人公交流,处处关注了课堂细节,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带给我们老师的也是一次美的享受,心灵的洗涤,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7:35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
今天听了潘老师课,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清晰的教学思路。潘老师紧紧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找出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句子,当学生找到描写居里夫人外貌美丽的时候,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能跨越百年美丽的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丽,还有她的精神之美,让学生先找出相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体会到居里夫人那种执着、献身的科学精神之美。交流完毕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的句子,随后进行交流。
        2、精彩的课堂语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贯穿课堂适中,把各个教学环节如珍珠般穿在了一起。在体会居里夫人美丽的精神的时候,教师有不止一次地引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
       3、读写的合理结合。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忘阅读是为了写作的目的,不管是在板书上还是教学的流程中,都体现了这一个理念。让学生找赞美居里夫人的事例和直接赞美的语言,都是为了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缺少信任感,急于完成自己的预设,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教师的课语言虽然精彩,可是占用了很多教学时间,有的地方的导入是否可以简单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7:14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稿

北仑区华山小学鲍雪芬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赞誉居里夫人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 而在于精神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文章篇幅较长,思维跳跃性很大,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初次接触这样的文章是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的。而且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加之又是新教材,这就意味着老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潜心揣摩文本。所以我在想:

1、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何在短短40分钟内抓住其训练的重点落实语言?

2、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如何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同步发展?

从今天戴琼波老师所呈现的课堂实效来看,学生已经充分悟其情---居里夫人执着追求、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人物品质;学其言---用概括性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人物形象。所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本课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觉得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取舍,重点突出

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虽然是紧紧围绕“美丽”来组织材料的,但在表现“美丽”这一主题时所选的材料中有具体事例的描述,也有概括性的描写。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突出重点进行合理取舍,戴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她在课堂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从学情入手进行取舍

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学生是很容易体会的,但是在后面散乱的材料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美丽就比较难。这里老师就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先让学生感受居里美丽的容貌,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写她容貌的美丽外,还写了她其他哪些方面的美丽?把学生散乱的思维引向集中,更有指向性。然后在学生初读交流后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出文脉。有了清晰的文脉,然后就应该帮助学生读懂。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中出现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句子,此时教师就再次要求学生读文,寻找文中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而又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把学习的重点锁定在第4小节的两个句子上。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了学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展开教学。

2)从文本入手进行取舍

这篇课文没有一一陈述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完整有序地把她发现镭的过程详实地记叙下来,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此文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一平均使力,势必削弱文本的魅力。而课堂上,戴老师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具体事例的描述和概括性语言的描写,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的语言就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纵观本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取舍,重锤敲击在学生学习的疑点处,重锤敲击在文本的语言特色上,是一个长课短教的成功课例。

2、因文而异,授之以法

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本课在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抓住两处代表性的句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来进行教学的。第一处“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借助具体事例,在具体事例具体语言的揣摩中去逐步感受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这一可贵的性格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具体事例的感受中,对这一句子的内在含义也就自然理解了。

而第二处“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对学生来说理解上难度更大,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概括性语言,这里教师就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通过补充资料的方法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既自然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避免了琐碎的分析与讲解。在句子的引读中,学生既理解了句子内在的含义,又感受了居里夫人一生伟大的科学成就,可谓一举多得。

像这堂课上,教师根据不同的语言运用不同的方法,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有机地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授予,是非常可取的。

3、得意得言,言意相协

本课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稍不慎就会在目标定位上有所偏离。究竟如何使本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者得到和谐发展呢?戴老师的课上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整堂课教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在感受居里夫人“容貌美丽”时,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首小诗的出现,其实是在教给学生在具体语言描写中通过提炼关键词语来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时,教师更是通过两处含义深刻句子的重锤敲打,在语言训练中教给方法习得语言。特别是在体会高度概括居里夫人一生成就的排比句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后,把文本的语言通过诗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引导学生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5、6两个自然段中进行语言的欣赏与改写。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训练、方法的铺垫,所以后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欣赏语言、改写语言,可谓水到渠成,一首首学生自己改写的赞美小诗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课接近尾声时,人物的形象已不断凸显,“美丽”的含义正逐步深化。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一首赞美居里夫人的诗歌整体呈现出来,在音乐声中,学生包含深情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我想,这样的课“文”与“道”、言与意才真正得到了和谐发展。

         我们知道,再完美的课堂也有遗憾之处,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课堂上老师再放手些,多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表达,鼓励多元生成,那课堂气氛将更活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6:59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





吴老师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上走出了第一步,她所选的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没有一一陈罗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完整有序地把她发现镭的过程详实的记叙下来,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固然显得文采斐然,然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完全弄懂这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是一个挑战。同时这也说明了,课文具备了开展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可能性。我想这也是吴老师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吧。

从刘副的讲座中我们得知,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找出研究点是关键。吴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美丽”一词,并激发学生围绕“美丽”提出质疑,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梳理出了研究方向:一是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就完成了研究性阅读教学动态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择定专题。

本节课,吴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所拟定的两个研究点,吴老师主攻第一个问题。在充分的研讨、品读、感悟之后,学生很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丽”,达成本节课最主要的目标。而第二研究点在此基础上,吴老师问“你现在对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生回答道:不仅是外在美,更是一种内在美;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是美丽的;之所以能跨越百年是因为他有一种献身科学精神;内在美才是永恒的。学生精彩的回答说明了第二个研究点已经不攻自破了。

从刘副的讲座中得知,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它应该是一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大前提下开展的一项活动。因此,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时,朗读教学的地位仍然十分突出。吴老师在点拔、导评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教学。当学生了解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和惊人的发现定格在历史上之后,老师问学生此时心情,学生自然而然答道“激动”,那就带着激动的心情读课文吧。还有“谁能读出艰难”,“我相信可以读得更棒”,“我们一起来赞美她”,“爱因斯坦也赞美她”,“作者也称赞她”。就这样,吴老师引导学生一遍遍朗读重点句,可以说朗读贯穿了整个课堂。

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体现在“坚定执著、献身精神、淡泊名利”,这三个方面从不同方面丰满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吴老师精致的过渡语,使教学紧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我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

听课的过程中,有一点思考:居里夫人的美丽包含外在美和内在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外在美应该是比较容易体会的,是否可以当堂解决?把研究的范围缩小到“内在美”,会不会更集中?

学生在读爱因斯坦的称赞时,我觉得“唯一”是不是可以稍微强调一下,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里边是否含有自愧不如的意思?点一下,学生对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品质感受也许会更深些吧。

最后一点,对于居里夫人的成就是否太过于淡化处理了?当然,40分钟的取舍是很困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6:37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稿
  初听这堂课,就佩服洪老师的挑战精神。《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誉居里夫人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文章,篇幅较长,思维跳跃性大,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而且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加之是新教材,这意味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潜心揣摩文本。从今天洪老师的课堂实效而言,学生已经充分悟其情——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本次课堂主题是词语教学。洪老师的课主题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王老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最后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样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学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
  其二,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所以洪老师在课堂中先教以学生“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 、“成吨” 、“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
  在王老师的课堂中,还有许多亮点:比如引入镭的资料介绍谈感想,更让学生明白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不朽功绩和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但俗话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堂也有遗憾之处。个人觉得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个性感受,如果课堂上老师再放手些,多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表达,鼓励多元生成,那课堂气氛将更活跃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