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8 14:53:10
|
只看该作者
《一夜的工作》评课稿
这次汇报课,我们六年级的四位任课老师,同讲一篇课文,使用相同的备课资料,却演绎出了四种不同的课堂风格。这种汇报课的模式玑,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是更具研讨性的。
从听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老师对本节课都进行了深入的准备,精心的组织,反复的斟酌。都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这种敬业的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的劲头儿,是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我最大的收获!特别是何老师对各位老师悉心的指导,严格地把关,以及他教改决心的坚定,都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我。
在这次汇报课中,各位老师的课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异彩纷呈:王新玲老师的课堂语言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在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中,王老师自己都被感动的留下眼泪,非常投入。我想,正是老师的这种情感投入,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老师课堂上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晓兰老师地课堂,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演示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情形,从而明白,总理工作的认真、细致直观、新颖。而且,更让我欣赏的是,学生的表演很认真、很投入,语气很有几分总理的味道,没有半点的作秀!晓兰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是读!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晓兰老师做到了!她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清楚的记得:她在读的时候“一尺来高、今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词语中,就对课文进行了解读,“读”代替了老师繁琐的讲解。晓兰老师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晓兰老师这种改革、创新的意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加快教改步伐,刻不容缓!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张晓初老师的这节课,晓初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语文课通过品味文字而绽放出来的美丽。听后,我感慨颇深,收获甚多。接下来,我从学生在张老师这节课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感觉。
一、学生于教师简约而明晰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构建语文学习模式。
语文《新课标》中总目标3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知道,语文书上的每一篇文章应该说都是这一时期权威人士所认为的在此类文章中最鲜明的、最好的例子,学生学好了例子,就能更好地学好其他文章。在这节课上,学生首先回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中心词——简朴和劳苦,又在文中找到了体现总理简朴和劳苦的语段,此时,张老师紧紧地抓住其中的重点语段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最后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出对总理伟大人格的崇敬。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啊,这样的文章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方法学,逐步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许多篇此类文章的学习,这样明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以后阅读此类文章中能够读得透彻、读明白。
2、学生于教师真情涌动的教学语言中学会了动情入境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的共同目标。这节课上,在教师声情并茂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因此学生在读课文时才能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读得情真意切,“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此时,书本上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惟有声声朗读最能传情达意。让我们回顾于老师在教学中的这样几句引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这样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有一种意境,本身就在创设情境,把我们都带入《了情境,所以我们的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动情入境。对总理工作劳苦,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有了深刻的认识。
3、学生于教师的层层引领中习得了如何深刻地去理解文章的重点语段。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能理解文中重点语段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以文字为凭借,抓住了突出简朴与劳苦这两段文字的传神写照,通过“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他的办公室里应该有什么、往小了看你看到了什么、往大了看总理在思索什么”等一层一层的引领,学生反复品味、想象、对比、朗读,不仅理解了文本表面的意思,而且读懂了文本立体的含义,总理简朴、劳苦的伟大人格在文本阅读中一点一点明晰起来,在品词析句中慢慢建构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志。”晓初老师的确是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教育技巧的老师,这些都令我深深地折服!
当然,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对以下几个问题,我想和张老师探讨一下。
1、《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是否应该在上课后,全体师生基本到齐时再播放,估计效果会更好。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为学习的重点,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激动、自豪、骄傲的情感时。是否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而且还如此强烈?
3、这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否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
以上几点,纯属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张老师见谅。
这次语文公开课结束了,但我想,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究仍将继续。我们会在专家组的引领下、在同伴互助下,静下心,深入钻研业务,以本节课为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努力打造个人教学风格,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