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2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神贯注》对比听课有感

                                 

   此次网络视频课,因为执教教师是我校的王久明老师,我们四年级组只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到课堂上去加以演练。这样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对比听课反思的机会。

为了有一个对比听课的机会,我特意到网上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两相对照,更是收获颇丰。我发现于永正和王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虽然教学思路不同,教学环节不同,但是却有许多相通之处。

一、都重视大胆放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于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例如:在分析罗丹修改塑像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罗丹,你是怎样工作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罗丹的工作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全神贯注”的真正涵义。

  王老师在课堂上,也是大胆地让学生自读教学链接语,找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带着目标,自读自悟,概括文章大意,寻找哪些地方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然后互相交流自己关于全神贯注的看法,最后围绕茨威格的话开展交流,将课文的中心加以提炼。

  二、都是润物无痕,用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

于永正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得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惟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

王久明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也有高人之处。从亲切的微笑到鼓励的话语再到一句句令人温暖的“高帽子”。的确让我们有许多的收获。“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通过事实看出,的确如此。

  三、都是设计巧妙,生动课堂显而“义”见。

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你完全能够感觉到这种艺术魅力的存在。例如:于老师教学“端庄”、“端详”两个词语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颇具火候。师:咦!我发现这位同学“仪态端庄”。现在,老师邀请你把刚才的神态表演给大家看,好吗?(生1在于老师的鼓励之下表演得到位、传神)师:棒极了!这就是“端庄”。那么,“端详”又作何解释呢?生2:老师,我觉得,“端详”可以与“端庄”联系起来解释 。(于老师请生1摆好“端庄”的神态,而生2时而近看,时而远看;时而左看,时而右看……不时又皱眉戳指,再加上个性化的台词。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王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先交流再朗读,通过学生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课文的理解带入了一个同样显而易见的境界。同学们在聆听式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罗丹的工作室,目睹了一代艺术大师追求完美的境界。

  三、教师巧做“媒”,与学生平等交流难能可贵。

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充当学生与课交往的“媒人”,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王老师的课上也有许多生生比赛,师生同读等教学环节。同学们争着朗读,争着点评,教师表扬鼓励的话语贯彻整节课。师生同读的环节,也让人感受亲切自然。教师蹲下身子做学生,学生才能挺起胸膛来做人。

优秀的课是相似的,不良的课各有各的不同。对比我的教学设计,仍然是老的教学思想,老的教学设计。为教而教,学的没有动力,学的没有激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8:23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稿

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他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不佳。傅老师一反常规教法,让学生针对罗丹的每一种表现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把难点化分为许多小问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接着让学生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把幻灯片的内容叙述出来。最后再由教师引读文中的句子,弄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对于1、3、4自然段中的对话,主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些重点词句。
  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看图说话,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理解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把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叙述出来,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8:09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稿(自创)1、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所以陈老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文章处处蕴涵着“全神贯注”这个特点,对教材进行“集约化”处理,使教材内容形成“板块结构”,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尤其开头两段所描绘的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课中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表达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接着抓住课文的质疑点和切入点,即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时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精读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圈出感受最深的词语,细细体会。在反复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和品质,引导读悟表达,培养学生在课文环境中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充分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也比较到位。从而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再给以点拨启发,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追求在多元互动中的和谐发展,在活力释放中撞击出课堂教学生命火花,力求体现“突出语文本性,加强语言训练”的设计理念。

3、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强调以读为主,联系生活,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感悟。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语句,然后通过反复地朗读、品读,从中找出关键词语“醉”作为教学的迁移点,借助对“醉”字的理解作为驱动,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学习。促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整堂课,基本上以感悟型教学为基调,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通过让学生的“读”和“悟”中去落实,读出句子的意思,悟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来。

4、疑惑: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区别。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在教材中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这样的略读课文最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通过自由读,默读,快速阅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略读课文不但要有精讲的部分,而且还要有学法的迁移,体现学生为主,学习上扶放更加明显,因此生字词能否忽略不要像精读课文一样来检查?各环节中教师的导过多,是否会将略读教学中自读自悟的方法限制了呢?

5、建议:既然略读课文重在学法的迁移上,那么能否将生字词的检查环节缩短时间,后面安排个小练笔,如:罗丹修改女像时的自言自语,让学生发挥想象,罗丹究竟自言自语些什么呢?动笔写一写,从而深入感受罗丹此时此刻的专注精神。又如:在罗丹修改塑像的这段时间里,茨威格又在干什么呢?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写悄悄地站在一边的茨威格。这样处理是否能更好地提炼略读课文中的精讲内容,又做到了学法的迁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7:49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

                第二实验小学   邵婷珍

王久明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使我感受到了新课程背景下师生角色转变的理念,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可喜之处。整堂课中,教师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引导,总结的作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解疑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王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掌握了学法。现在我就对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     以生为本,掌握学法。

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如: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争吵什么?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阅读课,教师的作用只是架桥铺路,点拨启导,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活跃,撞击出课堂教学生命火花。

二、      重视“空白点”补白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没有很多语言和心理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这也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读中想象,揣摩体味,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理解了“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王老师特别设计了在《全神贯注》这一课后进行一个小练笔,读写结合这样的方式很好,但这个练习是来描写罗丹全神贯注,文本已经写得很精彩,让学生再写,学生感觉无从下笔,所以我认为,如果把这个练习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7:35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稿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沈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沈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 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沈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7:21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稿

       陈老师教学的《全神贯注》一课,以学生为基点,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研读课文,先是读得正确、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进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进去课文意境,读出形象、读书意境、读出任务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提高课堂实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很大。《全神贯注》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把质疑重点放在课题上,围绕课题展开质疑:“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干什么?怎样全神贯注?等等。陈老师对质疑的教学设计很有亮点。

  一、抓住教学时机,指导质疑方法

       围绕“全神贯注”的质疑,陈老师没有沿袭老办法,放在课题处展开,而是放在课文重点段落第二小节的学习上。从试教到今天的课,实践证明,这样的质疑更有效。罗丹是怎样修改女像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后展开质疑。整个世界消失了?为什么叽里咕噜,说些什么?争吵,吵些什么?异样的光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会痴痴地笑?为什么情绪越来越激动?为什么说他像喝醉了酒一样?等等其实,学生的这些疑问恰恰都是紧紧围绕“全神贯注”,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深层次发展。解决了这些疑问,也真正从多方面体会到了大雕塑家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从罗丹的故事中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神贯注。

  二、多种方法,解决疑点

       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后产生的种种疑问,陈老师在备课时就花了很多的功夫。在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疑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释疑。

1、一些比较简单的在提出后马上给予解决。

2、一些与课文中心相关的及时板书在黑板上,出示相关的重要句子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集体释疑。

A、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如罗丹嘴里叽哩咕噜,说些什么?

他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仿佛在想什么?

B、对于罗丹眼中异样的光,顾老师打出了茨威格作品中的一句话来帮助理解。

      围绕第二小节内容展开质疑,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从罗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真正体会到“全神贯注”的含义。为后面老师安排的填空练习,课后要求的背诵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视“空白点”补白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没有很多语言和心理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这也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读中想象,揣摩体味,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理解了“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55:13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评课稿
二师附小    史要杰
谢老师教学《全神贯注》一课,以学生为基点,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研读课文,先是读得正确、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进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二段的内容进一步去理解课文意境,从而感受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我认为谢老师的课堂有三个亮点:
一、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成功的导入,将对整堂课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提高课堂实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很大。谢老师在导入课文时,先出示了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和一个成功的雕塑家的文字材料,然后话锋一转,说这则材料说的其实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罗丹。使学生的心中感到很矛盾,便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问:“这怎么可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为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句段作好了铺垫。
二、      重视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工作都相当重要,而良好的习惯和能力都需要从小培养。其中,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并从中找到、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让孩子对课文内容的叙述上,老师先为孩子设计学案,让孩子充分地预习,其中就包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让几名学生叙述,最后就是老师的总结,在总结时,老师很注意方法的指导。这一做法不仅让孩子准确地叙述了课文内容,还让孩子掌握了方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     抓重点段进行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谢老师重视抓课文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富有系统性,层次性,研究性。在本课的学习中老师注重第二段的学习,因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没有很多语言和心理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这也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在本段的教学中老师以一个问题引出“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全神贯注?你有什么理由?”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说到哪?老师讲到哪?在句子分析完以后,老师又抛出了一问题“在写他全神贯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回答有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接着老师作总结,在总结中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谢老师如果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设计一个小练笔,写一个全神贯注的场景,读写结合这样的方式会更好。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6: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