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听课心得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听课反思
5月11日听了任翠霞老师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 收获很多: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听完任老师的课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扎实,基本功扎实,教给学生一些扎实的语文知识,这点很受启发,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在这篇理性的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一   导入巧妙,直指文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从文中两个主人公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着手,层层铺开,领着孩子走向文本。通过伽利略实验前、实验后人们对他的议论,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当时的研究背景。老师授课很有激情,学生们积极投入。出示伽利略的生平简介,对理解课文及人物有较大帮助。

二   对教材把握透彻,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重点突出,过程清晰。

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伽利略这一人物主线,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从文本到课外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领悟,突出伽利略执着的科学精神,老师的过渡语、评价语,慷慨激昂,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四     质疑引导,层层铺开

通过朗读亚里士多德地位的语言,抓住重点词“信奉”,让生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奉为真理的境况,然后展示伽利略挑战权威的语言,对比中激发生深入文本研读的兴趣,老师适时的放时间进行文本阅读,让生在提问与质疑中更深层次的品读课文,又抓住重点词语“反复”经过品读对伽利略的优秀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效果很好!

本着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提几点小建议,正确与否有待商榷:

一    可创设情境,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眼看看两个不同重量的东西从高处落下是个什么结果,抽象的物理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二   老师讲得较多,学生自由发挥的少,比如说伽利略做试验表现了哪些品质,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效果可能更好!

总之,作为一名刚加入到这支小学队伍中的新人,不管听课还是听各位老师评课,收获都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有不足就会有提升的空间,我会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51:23 | 只看该作者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
胡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人要自信,课要平实;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胡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以引导为主,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胡老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四、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因为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
1.扎扎实实教学,不耍空把式

    课如其人是听柯老师的课的最深的感触。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教学。语文课就是教师教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柯老师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方面很注重。如: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找一找多音字,查字典,并根据意思找准正确读音,还引导说出其他几种读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柯老师精心设计了填空题的形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坡度。之后,柯老师还不忘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对学生用语文非常有效的一种点拨。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学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将会终生受用。

2.动情朗读是亮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读为本,以读导学。柯老师的课堂中精彩朗读真令人喝彩。柯老师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其中学生表演人们“责备”的话时“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可以说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通过动作、神态、语气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深切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这样的权威挑战的勇气。另外,学生的朗读也是有层次的。如:在教学“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一句时,教师就引导了学生有层次地朗读。第一层次是学生抓住了“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等词语,并交流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表达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后,进行朗读;第二层次是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进行朗读。这样的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

    此外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也是柯老师课堂中值得人学习的地方。柯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第2段时让学生抓住信奉、不容更改等词语体会亚里士多德的地位。等词语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找一找一个事实两个结论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小组汇报交流后,又回到文本,让学生感受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通过对这些关联词语的理解体会伽利略思维的周密,以及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柯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人感受到质朴的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47:1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评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
  这是一节比较理性的课,也是教师们比较害怕公开执教的课型。从今天的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情感好像没有被激发,台下的教师听得也有些迷茫,但是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李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教学更重视的是思维的过程,让我和台上的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认识了那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伽俐略。
  李老师在上午的讲座中提到,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在这篇理性的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一:
  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0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