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听课感想反思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的勇气》听课体会

前几天在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她在别的学校上师范课,感到很“嫉妒”,一直都听老师们夸王老师的课上的好,我也想听听,但是没有机会,于是在她的博客上留言了,希望能听到王老师的一节课。结果第二天早上王老师就来我校指导工作,把我给乐怀了!

首先是听我的一节课,王老师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就上示范课,并且课上的非常的好,从这点让我非常的佩服,也让我看到了教研员的实力,她们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做好课件,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步骤,并且把课上的这么顺利,使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就一下几点说说我听了这节课后的感受。

1、导入的好

在课前,王老师就和学生们聊天,

“同学们,我站在这你们感到奇怪吗?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有的问“你叫什么?”

王老师回答“我叫王超,那么你们该怎么称呼我?”

“王超老师”“还有呢?”

“王老师”

“还有想问的吗?……没有了,那没有了我们就上课吧”

在这个地方我觉得王老师处理的很好,有很多老师在上课前怕学生紧张,就问“你们紧张吗?”学生说紧张,老师接着回答自己也紧张,再做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消除紧张,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反而更加紧张了。王老师这样谈话导入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消除紧张感觉。

2、巧设表格

学生读完课文解决生字词之后,老师一般会问“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般来说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他们没有概念,不知道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回答,而王老师在处理这个地方的时候,用了一个表格,内容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完整,先在同桌之间交流。让学生起来说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时间是……地点在……这样还是纯粹的填表的形式,这个地方王老师就引导学生“谁能连成一段话说说”这样学生就会尝试着把这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去说,并且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说出来,其实无形中就告诉学生这样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这几个要素来说。王老师通过巧妙地设计这个表格让明白概况文章内容的方法、要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组织语言能力。

3、巧设问题

在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出示课件:

a、作者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是因为________。

b、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是因为_______。

c、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

d、看到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

e、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

王老师通过这几个问题使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就有了目标,而这些问题就是紧扣课文,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这些问题也是紧扣目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感情也受到了升华,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巧妙地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在做起来就很难。很多老师也不是不想照顾,而是不愿去照顾,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来,不知道该如何照顾,王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经常回答问题的她没有让他们经常去回答问题,而是让不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回答不好的老师给予引导,排火车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

5、巧妙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小草的勇气的时候,是一层层深入的,学生不会体会小草的感受,就通过人来做对比,比如“当冷风冷雨劈头盖脸打到你脸上时,你会这样?当打在你皮肤上你会怎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抓住“拔地而起”来让学生体会小草的勇气。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之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优点,其实有些问题我们注意到了,但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去处理,没有能力去处理。比如在学生读文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度就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好的解读文本能力。王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很好的示范了如何上课,怎么样处理上课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这节课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很有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7:48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到湛江第八小学四年级(1)班,观摩王副校长的语文课。作为省级“名教师”的王校长,大方从容的仪态言语,周密巧妙的课堂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流露着大家风范,一节课下来,我从心里发出了由衷的佩服!以下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希望和大家分享、交流。

王校长上的《花的勇气》一课,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王校长上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该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充满人文气息的内涵,深刻生动。王校长善于抓住此特点,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几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新课的学习。既达到了巩固前面所学课文的目的,又营造了“水到渠成”的导入效果。部分展示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几篇课文主要说了些什么吗?

生:记得!

师:第17课《触摸春天》说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生命是一种抗争!

师:说得很好!第18课《永生的眼睛》又说了什么呢?

生:用爱心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师:好,那第19课呢?

生:生命是一种求生的欲望,要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课文都进行了复习,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0课究竟说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题目两次。

生:20,花的勇气……

师:(板书)20、花的勇气



二、教材处理: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王校长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在《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上,有些老师可能会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觉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然后向老师同学汇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未能利用课文中作者感情变化这一基本线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一节课下来,没有理清课文思路,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王校长在教学过程中,则避免了这种教与学的盲目性,她始终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领悟。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让学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时的失望。再引导学生阅读“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体会作者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的那种吃惊。当读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时,感受那份震惊。这种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以读促悟,互动交流

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王校长在处理重点句段时,运用了“以读促悟”,“读悟结合”的方法,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一方面,使学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达到增强语感,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此外,王校长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谆谆善导,鼓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教师提问,在“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句子中,怎样理解“居然”一词时,有的学生回答“表示意料之外”,另一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惊讶:阳光明媚时看不见花,冷风冷雨中花儿却拔地而起”,王校长顺势诱导,接着有学生回答“表现了花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向上的精神”,还有的回答“表现了花儿的勇气!”从而,引出全文的中心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王校长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体现勇气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学生们联系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前段时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在作文中描述了顽强的生命和感人的事例,奏响了颇有见地的生命乐章。学生既受到了“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的思想教育,也学到了认识生命,歌颂生命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了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这堂语文课,王校长采用线性设计,抓主线,层层铺垫,导入自然,过渡巧妙,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由浅入深地读;同时,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从中领会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7:2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评课:《花的勇气》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到湛江第八小学四年级(1)班,观摩王副校长的语文课。作为省级“名教师”的王校长,大方从容的仪态言语,周密巧妙的课堂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流露着大家风范,一节课下来,我从心里发出了由衷的佩服!以下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希望和大家分享、交流。
  王校长上的《花的勇气》一课,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王校长上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该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充满人文气息的内涵,深刻生动。王校长善于抓住此特点,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几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新课的学习。既达到了巩固前面所学课文的目的,又营造了“水到渠成”的导入效果。部分展示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几篇课文主要说了些什么吗?
  生:记得!
  师:第17课《触摸春天》说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生命是一种抗争!
  师:说得很好!第18课《永生的眼睛》又说了什么呢?
  生:用爱心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师:好,那第19课呢?
  生:生命是一种求生的欲望,要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课文都进行了复习,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0课究竟说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题目两次。
  生:20,花的勇气……
  师:(板书)20、花的勇气
  二、教材处理: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王校长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在《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上,有些老师可能会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觉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然后向老师同学汇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未能利用课文中作者感情变化这一基本线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一节课下来,没有理清课文思路,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王校长在教学过程中,则避免了这种教与学的盲目性,她始终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领悟。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让学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时的失望。再引导学生阅读“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体会作者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的那种吃惊。当读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时,感受那份震惊。这种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6:18 | 只看该作者
评吴老师课堂教学《花的勇气》
一、抓住课文特点,突出了学段要求。

   《花的勇气》为略读课文。吴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以自读自悟为主。用阅读提示引路,老师只作点拨、指导。记得一位名师说过: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教给学习方法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就是用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老师始终是在渗透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难能可贵的是紧紧抓住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如“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等。老师紧紧扣住教学要求,抓住重点句或以换词的方式或缩句或比较句式或仿写句子。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填空题的形式,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 降低了难度,很巧妙。抓住表现“花之美”的两个片断,在充分理解、诵读之后,让学生练习背诵,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这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反复品读 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吴老师很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优美的词句。如:个人感受的词句:“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些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些纯心理感受的句子没有亲身体验是不能有感而发的。鼓励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对花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使人赞不绝口:“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多么美的句子,!把花的颜色,神态,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在这里又不失多观察,多思考。如抓住“改天换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来理解,从同一块草地此时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作者惊奇的心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交流完后,我请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意味深长,富有哲理,学生较难体会。首先我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时的遗憾、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后...

   这些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一定可以写出如此美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5:49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评课稿

联城小学  李虹霞

12月16日,在刘英小学听了李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我想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我们教课文不是单纯为了教内容,更重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李老师在上此堂课时就着重体现了这点。

一、版块清晰,突出训练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      ),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       )而感到遗憾;看见(     )时,感到惊奇;体会到(     )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李老师整堂课显得从容淡定,课堂很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李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李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4:11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评课稿

塘下镇新华小学   吴伟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王燕骅老师也说过:“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本节课,蒋老师在研讨课《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第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利用三组词语进行教学有特色。

蒋老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利用三组词语进行教学非常有特色:“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这也是蒋老师的课堂亮点。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根据这一年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由读课文之前,老师独具匠心地出示一组词语“失望    遗憾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然后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这四个词语,口头练习填空句子:作者在维也纳看不到            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          。因为         ,他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借助第二组词语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教学,感受花的魅力,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这样独具匠心地教学设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朗读指导特别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蒋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蒋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细心。想象读,“你彷佛看见了什么”。抓住特点重读,“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带着感受读,“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朗读指导上,我们都有目共睹,蒋老师特别用心!而老师的评价语也是非常地精炼、精彩。每一次学生的朗读老师总能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我想如果我是蒋老师的学生,我一定会爱上朗读。

第三,立足文本,训练写话。

写话训练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如果只在习作课上训练写作,那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往往得不到练习。我想蒋老师深知这一点,才会有如下的写话训练吧!

1、句子训练: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          ,

像娇小的        ,像鲜亮的           。——语言文字得到锻炼,也进一步体会到小花的魅力。

2、在课文的结尾教师又设计了写话训练:

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一起。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在写话训练中,勇气的意义得到升华。

这些紧扣文本的说写训练,课文的理趣意蕴自然彰显,孩子的情感自然提升。



此外,蒋老师还十分注重积累。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摘录文中优美语言、背下来,的确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蒋老师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不一一列举。总之,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教学过程简捷流畅,扎实有效,最终实现了本课主要目标。

但是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我个人认为还有所欠缺。老师的范读还不够到位,其实这节课上老师的话语气都过于平稳,如果能够抑扬顿挫些,相信更能感染在坐的每一个人。这些课有一个细节问题,该读好的词语标注不清楚,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大多强调“这么……这么……这么……”,而不是应该强调的特点“多、密、辽阔”。这样一来,老师朗读怎么引导或纠正学生都一样会错。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见谅。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这堂课内容很充实,亮点也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听课反思
12月16日在刘英小学听了李海英执教《花的勇气》收获不少。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满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在教学时, 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李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 —— 吃惊 —— 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基本合理,体现了李老师的对本次教学的重视,但是第一个环节出现了卡轮,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地激发,大概是因为学生对文本没有足够的熟悉,以本人看应该对文本更加深入的品读后再进行概括主要内容更为合适。

                                             莲都小学兰海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6: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