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2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槐乡五月》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槐乡五月》听课手记

预习作业: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三字词语,如白茫茫、嗡嗡嗡等,用心地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继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段主要写了槐花的香,哪一段主要写了槐乡的孩子?

(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纯真、好客、热情;2、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有感情地读好课文。预习作业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出了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槐乡五月》(齐读课题)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书空课题,进入情境。)

二、复习巩固,检查预习

1、上节课,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槐乡的五月,还认识了许多优美的词语,特别是像“白茫茫、嗡嗡嗡”等这样的三字词语特别多,你从文中还找到了哪些呢?



(出示:白茫茫 白生生 香喷喷 甜丝丝 喜盈盈 傻乎乎 嗡嗡嗡 啪啪啪)

谁想美美地读读这些词语?

(评:词语有冷暖,语言有感情。能够读出词语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

2、为什么大家能把这些词读得这么美呢?这些词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3、大家是多么会读呀!从“白茫茫、白生生”,我们读出了槐花的颜色美,从“香喷喷、甜丝丝”我们读出了槐花的味道香,从“喜盈盈、傻乎乎”我们读出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从“嗡嗡嗡、啪啪啪”我们读出了槐花的香不仅吸引了孩子们,也把勤劳的小蜜蜂给吸引来了。这就是会读书呀!这节课呀,就让我们继续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用心感受槐乡五月的独特魅力,好吗?

4、课文最后一段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通过预习,你能说说课文的哪一段主要写了槐花的香?哪一段主要写了槐乡的孩子?

(评:抓住中心句学课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同时还渗透着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第一段,感受槐花的多、美、香

1、请大家先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能通过其中的一句或两句话感受到些什么吗?



2、交流:

(1)多:抓住文中的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等词指导朗读

(评:读好词语是读好课文的关键,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要求学生在读准词语的同时读美词语,何愁学生的文章读不美呢?)

(2)美;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把槐花比作圆球。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把槐花比作小辫儿。







(图片的出示,胜过用语言去描述,形象、直观,让人感受到比喻的贴切。)

同样是槐花,但是在作者眼里却把它比作了两个不同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呢?

只要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仔细观察,我们同样能发现槐花的美。你眼中的槐花像什么呢?想象一下!

(出示:我眼中的槐花,有的(怎么样)像       ,有的(怎么样) 像        。)





















  









指生说。

(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可在配乐欣赏后再练说)

(评:此处的说话训练,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精美的图片,把学生带进了飘逸槐香的山村。形象直观的图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语言,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文章比喻句式的牵引下,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有的槐花一串一串、一束一束、一片一片……,像葡萄干一样、项链一样、白色的小鸟……,有的槐花一朵一朵、一团一团、一簇一簇……,像蝴蝶在飞舞、晶莹的珍珠、像雪花……)

(3)香:(出示:中午……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①下面,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段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都来数一数,作者为了突显槐花的香总共用了几个香字?

(评: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效果会更好些:读了这段话,你读出什么来了?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是不是比直接告诉孩子要好些呢?)

②同学们,你们数清楚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边说边把带香的词显示红色)。短短的两句话,作者竟然用了六个香字。

③(出示文中的清香、醇香、浓香)读读这三个香。

(打乱顺序出示:醇香、浓香、清香)这样排列行不行?读读看。

指名交流。

(三个香渐大出示:清香、醇香、浓香)是呀,三个香一个比一个浓,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出示清香、醇香、浓香……点出省略号)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醇香、浓香、清香,这三个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能够通过字型的变化来加以区别,不失为一种方法。清香意思是清新淡雅的香气;醇香意思是纯正芬芳;浓香意思是浓郁的香气;这三个词语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槐花的,意在突出槐花的香让人陶醉。)

④槐花的香远非清香、醇香、浓香所能囊括的,到处都是香味,所以说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这里有一个字,虽然没有直接写槐花的香味,但这个字却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的香味很浓很浓。(生:浸)(点出“浸”) 这个浸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槐乡都弥漫着槐花的香味,仿佛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着槐花的香气啊!四处的树,满眼的花,人浸在香海里,香气浸入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槐花的多、美、香。

四、品读二、三段,感受槐乡孩子的乐

1、五月的槐乡香气弥漫,可作者最后却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下面呀,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槐花飘香的五月里,孩子们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他们的心情怎样呢?

(评:过渡性的语言非常贴切,使上下文的内容衔接紧密。)

2、交流:

(1)第二段:好客

在这个五月,他们可以拿出最天然的食品来待客,让你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读(“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拌上槐花蜜”)



















在这个五月,他们可以拿出丰厚的礼品送人,读(“小朋友临走时……槐花新蜜”)

(评:好客的槐乡孩子,拿出丰厚的礼品送人,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读读文章可以,做起来很不容易。)

(2)第三段:快乐



1、小姑娘

(1)“变得更俊俏了”:俊俏在哪儿呢?

(2)“飘”:人怎么会飘呢?作者写错了吧?

指名交流(我们平常要么说她们走到哪里,要么说她们跑到哪里,可这里却用了一个飘字,这什么呢?透过这个飘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一个飘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快乐得如天使般的小姑娘,一个飘字飘来的不仅仅是她们的身影,还有她们那银铃般的笑声,一个飘字,还仿佛让我们嗅到了那槐花的沁人心脾的香味,飘字的魅力可真是无穷啊!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我们一起来读,开始(“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一阵清香”)

(评:飘,应该让学生去发现,这样效果会更好。)

2、小小子

(1)“可真有口福呢”:体现在哪儿?

(2) “塞”:

从这个“塞”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大咧咧)

(出示小小子吃槐花的动画和字幕)谁来给这个动画配上声音?(指生读写小小子的话)

3.童年本来就是无忧无虑,极其快乐的。五月的到来,更给槐乡孩子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在这个迷人的五月,槐乡的孩子们不仅可以赏槐花,吃槐花,还可以带槐花。难怪作者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读!

(评:只有走进文本,把自己就当作槐乡的孩子,读的时候才能把槐乡孩子的无忧无虑,极其快乐读出来。)

五、回环总结,升华主题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在槐乡五月中好好欣赏了一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了吗?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因为                                   。)

(出示: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因为                                   。)

2、对照课文,学生交流。

3、槐花饱了我们的眼福,填了我们的肚皮,香了我们的村子,也甜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赞叹: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评:回环总结,使课堂教学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总体表达效果。)

六、达标练习

完成《学习手册》第三题。

(评:时间略显仓促,只有1分钟的时间。如果在说话训练环节上再紧凑些,达标练习的时间也就有了。)

(总评:本节课,虽然是“优质资源进课堂”推进会上的展示课,但教者并没有让光盘上的老师在课堂上露面,但70%的内容都是光盘上的内容,对优质资源的利用,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感悟出新升华用。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美读词语,感受槐乡——整体把握(中心句),品味赏析——抓住重点,品读感悟——想象说话,语言训练——咬文嚼字,玩赏语言——课堂作业,巩固效果。教者对“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5:26 | 只看该作者
大师语文课欣赏“语”味浓浓,胜似槐香
          ——《槐乡五月》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江苏省名教师、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
         整理点评:常州市实验小学  汤琰
一、课前启动:
师:同学们看见老师有什么感觉吗?
生:老师您很和蔼。
生:老师您长得很高。
生:老师您看起来很温顺。
师:(大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希望老师能像小狗小猫一样,对同学们很温和。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生:老师看起来很斯文。
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这种感觉很好。
生: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皱纹。
师:那说明老师年纪大了。
生:我感觉老师说的话非常幽默。
师:好。这些只是同学们对老师的初步感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老师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学语文读课文,也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学好它。
点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闲聊,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启动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情感,更利于往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配合。而且其中蕴涵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要学会感受语文,这样才能学好语文。”上课之前,就让人感觉“语文的味道”已经初露端倪。
反思:平时的随堂课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课余时间应该和自己的学生亲密接触一下,使学生 “亲吾师”,这样才能让他们“信师道。”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感受觉到了槐乡在五月的时候非常得美丽。
师;他昨天已经预习了吗?看来你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她感觉到了很美。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槐乡在哪里?
师:槐乡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
生:我能回答。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有槐树,我的老家门前就有槐树。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在济南。
师:老师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他能根据对生活的了解告诉你们槐乡在哪里,很好。
生:我也能回答,槐乡是在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么准确吗?
生:我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
师:他善于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其实槐乡不是具体指哪里,只要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槐树,那里就可以叫槐乡。一齐再读课题,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把槐乡的那种美景读出来。
点评:导入新课,教师紧紧抓住“找感觉”,通过让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各自的初步感觉,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反思:文章不同,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也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服务。
三、学习生字: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写,要认真看,用心记。
师:板书:肩、摆、挎
师:同学们自己读。
师:第一个怎么读?
生:读生字
师:排排你的肩
生:拍自己的肩膀。
师:请大家第二个字。
生:齐读
师:请大家组词
师:怎样叫“挎”?用上我的包,做个“挎”的动作。
生:上台挎包。
师:来挎一下我的胳膊。
师: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刚才这个动作,就叫“挎”这三个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每个写一遍,边写边想,这些生字怎么读,怎么写,能组什么词?
生:低头写字
师:边巡视边点评:字不但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能不能写得和老师的一样漂亮?这位小朋友写得很端正,好的。这位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脸不一定要很漂亮,但字一定要写漂亮,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这位小朋友的第二张脸就很漂亮。
师:再看老师写七个生字,它们怎么写,什么意思。
师:板书“顿”、“拌”、“咸”、“蒜”
师:一定要用心看,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师:板书:“降”、“炒”、“芝”、
师:会读吗?相信大家会读,一起读。
师:这七个生字,放在课文中能组成不同的词语。正巧它们都在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你能不能把这些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正确、读流利?愿意读的请举手。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觉读得如何?
生:我觉得我读得还行。
师:老师觉得你读得很好了。刚开始读就能读得这么流利、正确,很不容易。能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其他小节呢?你们也能读得这样流利、正确吗?自己读读其他小节。
生:各自练习。
师:巡视检查。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下级学生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在教学生认生字、写生字,记生字。教师希望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认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将来学生使用中国汉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反思: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多数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似乎只有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殊不知很多的轰轰烈烈后面,抛弃的是语文的“语”字。岂知,丢失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也就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作为小学生,如果认字、写字这种最基本的技能没有掌握,又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感悟语言文字?即使有,那也是看似华丽,实则朽败的“空中楼阁”。
四、指导阅读: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本来要求大家一起读的,看来现在不需要了。不过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了,你们知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要读出感情。
师:课文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象课文的情景,把段落的美读出来,好像人就在其中似的。这样才能把书读得就在哪里一样。
师:如临其境,边读边想象,这是一种读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生:要读出感情,一定要深入感觉到课文美在哪里,才能把它读出情。
师:对,要找到一种感觉。真不错。
生:我觉得要完全沉入进去,让自己完全融入课文的内容里。
师:你真了不起,人家想象,你要融进去。
师:你们都很聪明。老师的要求你们都猜到了。今天,老师请大家做到四个字:“边读边想”,边读书要边想象,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要在脑海里浮现出形象。要思考要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首先要读懂,这样才能想得生动、形象。读要注意哪些词,哪些地方能给你带来甜美快乐的感觉。现在就请大家用心读书,边读边想。
生:自有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庭,读完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你的感觉和他的一样吗?
点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教师旨在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好书。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断地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也让学生明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该用什么方法来学。
反思:从这一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还使阅读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师的意图不仅是要为今天的教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服务。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得到完全的贯彻。
五、探究“槐花香”
生:读第一自然段。我读了这一段,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仿佛闻到了香味。
师:他闻到了香味,所以他很投入,眉飞色舞。别忙着坐下,其他同学的感觉怎样。
生:我的感觉也是很香。槐香吸引着槐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动物都被槐香吸引了。
师:你的感觉就是“香”这一个字。
生:我的感觉有两个字:“美”和“香”。因为这槐花雪白雪白的,远看就如白雪一样,很美。因为语文书上也说了,“连风打的旋儿也是香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香”。
师:他的感觉两个字,“美”在于它的颜色的白,第二个字是“香”。这个感觉比刚才那位同学又进了一步。
生:我的感觉有多了一个字,那就是“多”。因为一两朵花不可能组成那么美的画面,要许多花才能组成像雪一样的景象。整个槐乡都沉静在香气中了,说明多。
师:讲得真好。他多了那个“多”字多得好。那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种感觉。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写的是“多”,是“香”,是“美”。看它是怎么写得。
生:自己读课文。
师:你觉得那些句子特别有感觉,读给大家听。
生:读“五月,杨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从“似瑞雪初降”有感觉,因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样。
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一朵白花能似瑞雪初降吗?
生:不是,是许多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许许多多的槐花。从课文中找一个字说明许多槐花。
生: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这就美了。所以这句话要体会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谁来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要注意那几个词读出这种美。
生:第二次读句子。(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过快)
师:有感觉吗?还不够强烈,我给他提醒一下。(附耳提醒)
生:第二次读。(语速还较快)
师:感觉还不够。但是有一个词读得很好,“瑞雪初降”。再提示一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要在脑海中出现形象。“白茫茫,向瑞雪初降”的样子也要在脑海里出现。
生:第三次读。(语速依然快)
师:你读得很可爱,不过感觉不对。
师:范读。(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放慢)
生:第四次读。
师:读得好吗?
其他学生:好。
师:有进步,再来读一遍。
生:第五次读。
师:现在你找到“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的感觉了。这叫“形象”感。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很有感觉,只是头晃得太厉害了,再读一遍。
生:根据老师点拨重新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这句话的美美在“一片白茫茫”,后面还有两个句子。
生:读句子:“有的槐花像……小辫儿”。
师: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槐花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在披散肩头的小辫。
师:槐花的枝头?我倒是没听说过。
生:槐花的一条一条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你把一条一条放前面行不行?怎样的槐花如什么?
生:一条一条的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怎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怎样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生: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板书:…似…
…像…
…如…
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词语都是比喻词。
师:对,它们都是比喻词。
生2:它们都是比喻句。
师:比喻句好吗?
生2:好。
师:真的好吗?这个句子比喻的美,比作的事物很美。白雪大家喜欢吗?玉雕的圆球美吗?不但没,而且还很珍贵。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好看吗?也很好看。
生:我发现这几句句子都是排比句。
师:排列得非常整齐的不一定都是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美,好吗?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槐花,为什么作者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知道吗?
生:因为槐花千姿百态,每一朵槐花都有自己的姿态。
师:姿态不同。还有吗?
生:他们看的位置也不同。
师:看的角度有远有近,有整体的看,有部分的看,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同。这就是一种美。这种感觉找到了,这段话就能读好。这段话你还有感觉吗?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来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香。
师:这句话用那几个词来写“香”,你把它们把它画下来。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同样是香,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词。着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它们都是写“香”,但是(卡壳)
师:说不出来吗?你是闻出来的。
生:笑。
生:清香是有一点香,浓香是代表香味十分浓。
师:这是当然的。这是一种感觉,我们能感觉到它们香的程度不同就可以了。
书上还用了什么词来说“香”?
生:香喷喷、香气扑鼻。
师:书上用了一连串的词来形容“香”。板书:香喷喷。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给我的感觉是香直接王鼻子里涌。
生:我觉得槐花饭的香味老远就能让人闻到。
生:我感觉是然还没有走进香海,香气就往你身上钻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叫有感觉了。我们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不同的写香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等会老师请同学来读。
师:指名学生读。
师:指点:“香海中了”语速要放慢。
生:第二次读。
师:注意“浓香”后面的省略号,再读。
生:第三次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用的特别好。
生:打着旋儿。
师:这个词语用的好吗?
生:香气扑鼻。
师:它也好吗?
生:是“浸”。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卡壳)
师:有时候感觉时说不出来的,有感觉就行了。
生:我感觉是整个人都被香气包围了。
师:对呀,“浸”就是一种包围的意思。板书:浸
生:我还找到一个词“连”。
师:这个词有什么好?
生:“连”是说香得连平时不香的东西都香起来了。
师:说得不错。这些是写“香”的。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两句话也写得很美。谁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翁……满足。”我觉得这句话也写出来槐花的“香”,因为如果不香的话,小蜜蜂也不会来采蜜。如果槐花不甜的话,那人们为什么还要采了做饭呢?
师:对呀,槐花是又香又甜。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如果老师把分成两行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排列写很美。
师:像首诗。“嗡嗡翁”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白生生的槐花”对“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话的节奏相同,读的时候要掌握住节奏。自己联系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好。
师:我觉得读得很好,不错,当然可以读得更好一些。我请个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读句子。
师:不错。刚才我们说“挎”是人在“挎”,可这里是说“篮儿挎走白生生的蜜。”
篮儿能挎吗?是谁挎?
生:是孩子们。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孩子们跑来了,孩子们挎走白生生的蜜,这句话通吗?
生:不通。
师:句子还是通的,意思还是明白的。但是它不美了。这里的篮儿,实质上是“借代”,是借篮子来代表孩子。板书:借代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如果老师来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写了首先是“香”第二是“美”,美在像雪一样白。这个香是指香海,雪是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就像“香雪海”。板书:香雪海
师:好吧,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出“香雪海”感觉来。自己练习朗读。
生:朗读联系。
师:你现在想读吗?愿意读得请举手。能读得这么多,就不请大家读了,相信大家会读得好的。其余的自然段你能读吗?它们和这一段的感觉不一样。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亮点很多。首先教师始终牢牢地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住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槐花的多、香和美。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反复对话,与同伴亲密对话,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目的,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其次,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非常值得借鉴。对于学生个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师抓住一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细节:“山山洼洼”和“坡坡岗岗”的朗读速度、“清香、醇香、浓香”后面的省略号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指导,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而且教师抓住文本中具有韵味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出了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独特的“美”。
反思:
    在比较“清香”、“醇香”、“浓香”三个词语的不同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可能平时还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一下难以说出。看来,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感受“槐花乐”。
生:读第二、三、四小节。
师:读了请你谈谈感受。
生:读了写槐花饭的小节,我特别想吃槐花饭。
师:除了想吃你还想些什么?
生:(卡壳、冷场)
师:这三个自然段出了写槐花饭好吃,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南方人喜欢吃甜的,而北方人喜欢吃咸的。尤其是那个蒜,我妈妈最喜欢吃了。
师:现在我们讨论槐花饭,不讨论蒜哪。
生:我有个问题。树上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那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些小姑娘的句子。
师:大家明白了,其实这里的“飘”就是走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想想怎样的走才叫“飘”?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的走能用“飘”呢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的性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
生:读句子。
师:小姑娘们快乐,其他人呢?小小子快乐吗?小小子的快乐是通过那个字、那个词表现出来的?小姑娘用“飘”,小小子呢?
生:我通过“大大咧咧”看出来,这个此表示什么东西都不在乎,所以快乐。
师:对呀,自由自在,所以快乐。
生:我有很多问题。文中讲他们的“衣裤的口袋里装满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还往嘴里塞上一把。”这槐花到底是生的还是熟的?
师: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熟的,因为生的吃了回生病。
师:吃的时候,这槐花是白生生的,所以就是生的。
生:难道白花花的就是熟的吗?
师:熟了就是槐花干了。槐花干是用来送人的。
生:我觉得是生的,因为小小子们是大大咧咧的。
师:懂了吧。这生槐花你们肯定不敢吃,可是乡下的孩子不想这么多。我们吃的时候是洗洗干净一朵朵地吃,他们是用“塞”的。从这个“塞”字你能看出什么?
生:他们心情很快乐。
师:他们是一种幸福。我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吃的时候都要讲究卫生,槐乡的孩子和我们不同,是乡下的孩子。“小小子”这个名字好听吗?它是一种地方发言,说明对孩子的喜欢。
师:我们一起读描写“小小子”的句子,好吗?
生:集体朗读。
师: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在槐乡都是那么得快乐,开心。还有话要说吗?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平时我是好吃的东西慢慢地品尝,不好吃的才塞着吃,这里的小小子们为什么会塞着吃呢?
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快乐,第二自然段中,你也能感受到快乐吗?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断。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觉。
生:从“傻乎乎”看出孩子们很快乐。因为如果不是槐花很香,他们傻乎乎地站在槐树下面闻香味了。
生:我觉得要很入迷的时候才会变得傻乎乎的。有时我也会为了闻花香而变得傻乎乎的,会被妈妈揪耳朵。
生:我从傻乎乎感觉到槐花非常陶醉,使人吸引。
师:应该是吸引人,使人陶醉。对吗?这里的“傻乎乎”和说一个人“傻乎乎”的一样吗?
生:这里是写玩得爽,而不是吃得爽了。
师:这个傻乎乎并不是真的傻,而是说被香气熏醉了,而不是真的傻,这个傻乎乎的孩子还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给我一种很可爱的感觉。
师:傻乎乎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感觉,这种“ABB”式的词表达一种感情,比如说上文的“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甜丝丝”“香喷喷”,这些词语都是表达一种感情的,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把有效的生成当初更课堂教学的资源来使用,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在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是抓住了一位学生提出的“飘”字,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五月槐乡的小姑娘的愉快心情。然后又扣住“傻乎乎”让学生感悟到五月槐乡的孩子被槐香所陶醉的样子。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来充实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思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也使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教师的教学智慧令人折服!
反思:但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即时”生成也存在“放羊式”地对待。当有学生提问小小子们吃的槐花是生的还是熟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没有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有关文字来解决,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而且对于这一与本教学环节关系不大的生成,教师没有给予否定,所以造成后面接着又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与本环节教学无关的内容。虽然教师最后还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回了课堂,但是其中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虽然新课程提倡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们也不能让这种“放羊式”的生成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在这样的生成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培养,课堂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七、回归全文:
师: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老师听一听。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能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看看课文当中的语句,找一句话来说明前面句话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师:很好。就是这样说。还能用哪些句子来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吗?我的脸上可没有哦,课文中有。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虽然没有直接写香,但是看到槐花就像想到了香味,可以的。还有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师:有口福?我要的是写“槐花飘香”的语句。课文当中很多很多。你要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这个季节是“槐花飘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浓香。”
师:对了,槐花饭是香喷喷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有那位小朋友走进怀想,一定会被香气熏醉了,会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心醉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飞来,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香的粉,甜的蜜。对,很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的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甜丝丝香喷喷的槐花。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一阵清香。”
师:五月,不但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也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用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说明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啪啪啪……满足”。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有口福。”
师:对呀,他们可以吃槐花。还能用它来做槐花饭,招待客人,走的时候还用来送人,做清凉清凉的槐花蜜。
师:这些孩子都是娃娃,槐乡的孩子在五月都是那样的快乐,都会哈哈大笑。板书:娃哈哈。
生:齐读:景似香雪海,人如娃哈哈。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讲就是:
生:齐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的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生:我觉得是对前面自然段的总结。
师:课文写了两大块内容,第一块写了槐花票箱,第二块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生活。
师:课文学到这里。(打断)
生:我有个问题,这晒干的槐花可以干什么?
师:槐乡的孩子用来做什么?用来送人的。
点评:课文学到尾声,教师并没有草草结尾,而是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榜学生搭起了说话练习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对全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了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八、适当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来打个比喻,五月的槐乡似什么?五月的槐乡像什么?五月的槐乡如什么?你能把它比喻成一个美好的事物吗?
师:想不出来,拿出笔来写一写。写一句也行,两句三句都行。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诗。
师:能不能具体些,似一幅怎样的画,想一首怎样的诗?
生:似一幅雪白的画。
师: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2:我写的是,似一大幅活的画。
师:像一首怎样的诗?
生:一首美丽的诗篇。
师:不错,一首美丽的诗,优美的诗。
师对生1:你加上两个词再说一遍。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活的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美丽的诗。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五月的槐乡像一颗明珠,似绿水上漂着的一只小船。
师:像一颗宝石,像一艘小船,表达了你的喜爱。
生:五月的槐乡似春天美丽的花园,像孩子们的天堂。
师:多好呀,像快乐的天堂。
生:五月的槐乡是槐的世界,是香雪海,是令人如痴如醉的画。
生:五月的槐乡似孩子们的乐园。
师:走进这个乐园,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槐乡的美,都能体会到那种独有的乐趣。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点评:最后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意图是想在前面紧紧依托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理解能够超越文本。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技能和本领,并且能超越原有的见解。从课堂情况看来,教师的目的达到了。
反思:可能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了,所以没能听到更多学生的见解,颇感遗憾!
总评:  一边听课,一边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怎样上才能上出“语文”味呢?薛老师的课犹如浓浓的槐花香,甚至胜如槐花香,直沁人的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首先我想,真正的语文课就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薛老师的课从头至尾牢牢抓住了文本,所有设计的教学方法都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既能学到语文文字的运用规律,又能提高语文素养,这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无穷的益处。
其次,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薛老师的课上,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薛老师始终微笑着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引导,尽量使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犹如那浓浓槐香,也飘进了学生的心田。
再次,真正的语文课也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体现。薛老师的课从头至尾都让人感觉很真切、亲切。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一种现实情况的体现,没有人为的事先雕琢,没有任何华丽的掩饰,即使出现的小小的失误,那也是情理之中的。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教师犯错。我们在语文课上能把这种“真”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已经体现出了”“语”字的味道。
但愿薛老师营造的这股浓似槐香的“语文味”能飘进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也让这股香味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4:27 | 只看该作者
“语”味浓浓,胜似槐香《槐乡五月》研究课实录及评课




                                  一、课前启动:
                                  师:同学们看见老师有什么感觉吗?
                                  生:老师您很和蔼。
                                  生:老师您长得很高。
                                  生:老师您看起来很温顺。
                                 
师:(大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希望老师能像小狗小猫一样,对同学们很温和。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生:老师看起来很斯文。
                                  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这种感觉很好。
                                  生: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皱纹。
                                  师:那说明老师年纪大了。
                                  生:我感觉老师说的话非常幽默。
                                 
                              师:好。这些只是同学们对老师的初步感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老师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学语文读课文,也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学好它。
                                 
                              点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闲聊,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启动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情感,更利于往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配合。而且其中蕴涵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要学会感受语文,这样才能学好语文。”上课之前,就让人感觉“语文的味道”已经初露端倪。
                                 
                              反思:平时的随堂课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课余时间应该和自己的学生亲密接触一下,使学生“亲吾师”,这样才能让他们“信师道。”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感受觉到了槐乡在五月的时候非常得美丽。
                                  师;他昨天已经预习了吗?看来你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她感觉到了很美。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槐乡在哪里?
                                  师:槐乡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
                                  生:我能回答。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有槐树,我的老家门前就有槐树。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在济南。
                                  师:老师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他能根据对生活的了解告诉你们槐乡在哪里,很好。
                                  生:我也能回答,槐乡是在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么准确吗?
                                  生:我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
                                 
                              师:他善于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其实槐乡不是具体指哪里,只要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槐树,那里就可以叫槐乡。一齐再读课题,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把槐乡的那种美景读出来。
                                 
                              点评:导入新课,教师紧紧抓住“找感觉”,通过让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各自的初步感觉,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反思:文章不同,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也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服务。
                                  三、学习生字: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写,要认真看,用心记。
                                  师:板书:肩、摆、挎
                                  师:同学们自己读。
                                  师:第一个怎么读?
                                  生:读生字
                                  师:排排你的肩
                                  生:拍自己的肩膀。
                                  师:请大家第二个字。
                                  生:齐读
                                  师:请大家组词
                                  师:怎样叫“挎”?用上我的包,做个“挎”的动作。
                                  生:上台挎包。
                                  师:来挎一下我的胳膊。
                                 
                              师: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刚才这个动作,就叫“挎”这三个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每个写一遍,边写边想,这些生字怎么读,怎么写,能组什么词?
                                  生:低头写字
                                 
                              师:边巡视边点评:字不但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能不能写得和老师的一样漂亮?这位小朋友写得很端正,好的。这位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脸不一定要很漂亮,但字一定要写漂亮,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这位小朋友的第二张脸就很漂亮。
                                  师:再看老师写七个生字,它们怎么写,什么意思。
                                  师:板书“顿”、“拌”、“咸”、“蒜”
                                  师:一定要用心看,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师:板书:“降”、“炒”、“芝”、
                                  师:会读吗?相信大家会读,一起读。
                                 
                              师:这七个生字,放在课文中能组成不同的词语。正巧它们都在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你能不能把这些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正确、读流利?愿意读的请举手。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觉读得如何?
                                  生:我觉得我读得还行。
                                  师:老师觉得你读得很好了。刚开始读就能读得这么流利、正确,很不容易。能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其他小节呢?你们也能读得这样流利、正确吗?自己读读其他小节。
                                  生:各自练习。
                                  师:巡视检查。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下级学生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在教学生认生字、写生字,记生字。教师希望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认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将来学生使用中国汉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反思: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多数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似乎只有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殊不知很多的轰轰烈烈后面,抛弃的是语文的“语”字。岂知,丢失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也就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作为小学生,如果认字、写字这种最基本的技能没有掌握,又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感悟语言文字?即使有,那也是看似华丽,实则朽败的“空中楼阁”。
                                  四、指导阅读: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本来要求大家一起读的,看来现在不需要了。不过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了,你们知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要读出感情。
                                  师:课文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象课文的情景,把段落的美读出来,好像人就在其中似的。这样才能把书读得就在哪里一样。
                                  师:如临其境,边读边想象,这是一种读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生:要读出感情,一定要深入感觉到课文美在哪里,才能把它读出情。
                                  师:对,要找到一种感觉。真不错。
                                  生:我觉得要完全沉入进去,让自己完全融入课文的内容里。
                                  师:你真了不起,人家想象,你要融进去。
                                 
                              师:你们都很聪明。老师的要求你们都猜到了。今天,老师请大家做到四个字:“边读边想”,边读书要边想象,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要在脑海里浮现出形象。要思考要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首先要读懂,这样才能想得生动、形象。读要注意哪些词,哪些地方能给你带来甜美快乐的感觉。现在就请大家用心读书,边读边想。
                                  生:自有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庭,读完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你的感觉和他的一样吗?
                                 
                              点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教师旨在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好书。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断地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也让学生明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该用什么方法来学。
                                 
                              反思:从这一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还使阅读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师的意图不仅是要为今天的教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服务。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得到完全的贯彻。
                                  五、探究“槐花香”
                                  生:读第一自然段。我读了这一段,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仿佛闻到了香味。
                                  师:他闻到了香味,所以他很投入,眉飞色舞。别忙着坐下,其他同学的感觉怎样。
                                  生:我的感觉也是很香。槐香吸引着槐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动物都被槐香吸引了。
                                  师:你的感觉就是“香”这一个字。
                                 
                              生:我的感觉有两个字:“美”和“香”。因为这槐花雪白雪白的,远看就如白雪一样,很美。因为语文书上也说了,“连风打的旋儿也是香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香”。
                                 
                              师:他的感觉两个字,“美”在于它的颜色的白,第二个字是“香”。这个感觉比刚才那位同学又进了一步。
                                 
                              生:我的感觉有多了一个字,那就是“多”。因为一两朵花不可能组成那么美的画面,要许多花才能组成像雪一样的景象。整个槐乡都沉静在香气中了,说明多。
                                 
                              师:讲得真好。他多了那个“多”字多得好。那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种感觉。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写的是“多”,是“香”,是“美”。看它是怎么写得。
                                  生:自己读课文。
                                  师:你觉得那些句子特别有感觉,读给大家听。
                                 
                              生:读“五月,杨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从“似瑞雪初降”有感觉,因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样。
                                  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一朵白花能似瑞雪初降吗?
                                  生:不是,是许多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许许多多的槐花。从课文中找一个字说明许多槐花。
                                  生: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这就美了。所以这句话要体会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谁来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要注意那几个词读出这种美。
                                  生:第二次读句子。(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过快)
                                  师:有感觉吗?还不够强烈,我给他提醒一下。(附耳提醒)
                                  生:第二次读。(语速还较快)
                                 
                              师:感觉还不够。但是有一个词读得很好,“瑞雪初降”。再提示一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要在脑海中出现形象。“白茫茫,向瑞雪初降”的样子也要在脑海里出现。
                                  生:第三次读。(语速依然快)
                                  师:你读得很可爱,不过感觉不对。
                                  师:范读。(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放慢)
                                  生:第四次读。
                                  师:读得好吗?
                                  其他学生:好。
                                  师:有进步,再来读一遍。
                                  生:第五次读。
                                  师:现在你找到“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的感觉了。这叫“形象”感。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很有感觉,只是头晃得太厉害了,再读一遍。
                                  生:根据老师点拨重新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这句话的美美在“一片白茫茫”,后面还有两个句子。
                                  生:读句子:“有的槐花像……小辫儿”。
                                  师: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槐花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在披散肩头的小辫。
                                  师:槐花的枝头?我倒是没听说过。
                                  生:槐花的一条一条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你把一条一条放前面行不行?怎样的槐花如什么?
                                  生:一条一条的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怎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怎样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生: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板书:…似…
                                  …像…
                                  …如…
                                  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词语都是比喻词。
                                  师:对,它们都是比喻词。
                                  生2:它们都是比喻句。
                                  师:比喻句好吗?
                                  生2:好。
                                 
                              师:真的好吗?这个句子比喻的美,比作的事物很美。白雪大家喜欢吗?玉雕的圆球美吗?不但没,而且还很珍贵。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好看吗?也很好看。
                                  生:我发现这几句句子都是排比句。
                                  师:排列得非常整齐的不一定都是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美,好吗?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槐花,为什么作者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知道吗?
                                  生:因为槐花千姿百态,每一朵槐花都有自己的姿态。
                                  师:姿态不同。还有吗?
                                  生:他们看的位置也不同。
                                 
                              师:看的角度有远有近,有整体的看,有部分的看,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同。这就是一种美。这种感觉找到了,这段话就能读好。这段话你还有感觉吗?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来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香。
                                  师:这句话用那几个词来写”香“,你把它们把它画下来。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同样是香,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词。着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它们都是写”香“,但是(卡壳)
                                  师:说不出来吗?你是闻出来的。
                                  生:笑。
                                  生:清香是有一点香,浓香是代表香味十分浓。
                                  师:这是当然的。这是一种感觉,我们能感觉到它们香的程度不同就可以了。
                                  书上还用了什么词来说”香“?
                                  生:香喷喷、香气扑鼻。
                                  师:书上用了一连串的词来形容”香“。板书:香喷喷。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给我的感觉是香直接王鼻子里涌。
                                  生:我觉得槐花饭的香味老远就能让人闻到。
                                  生:我感觉是然还没有走进香海,香气就往你身上钻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叫有感觉了。我们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不同的写香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等会老师请同学来读。
                                  师:指名学生读。
                                  师:指点:”香海中了“语速要放慢。
                                  生:第二次读。
                                  师:注意”浓香“后面的省略号,再读。
                                  生:第三次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用的特别好。
                                  生:打着旋儿。
                                  师:这个词语用的好吗?
                                  生:香气扑鼻。
                                  师:它也好吗?
                                  生:是”浸“。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卡壳)
                                  师:有时候感觉时说不出来的,有感觉就行了。
                                  生:我感觉是整个人都被香气包围了。
                                  师:对呀,”浸“就是一种包围的意思。板书:浸
                                  生:我还找到一个词”连“。
                                  师:这个词有什么好?
                                  生:”连“是说香得连平时不香的东西都香起来了。
                                  师:说得不错。这些是写”香“的。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两句话也写得很美。谁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翁……满足。“我觉得这句话也写出来槐花的”香“,因为如果不香的话,小蜜蜂也不会来采蜜。如果槐花不甜的话,那人们为什么还要采了做饭呢?
                                  师:对呀,槐花是又香又甜。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如果老师把分成两行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排列写很美。
                                 
                              师:像首诗。”嗡嗡翁“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白生生的槐花“对”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话的节奏相同,读的时候要掌握住节奏。自己联系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好。
                                  师:我觉得读得很好,不错,当然可以读得更好一些。我请个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读句子。
                                  师:不错。刚才我们说”挎“是人在”挎“,可这里是说”篮儿挎走白生生的蜜。“
                                  篮儿能挎吗?是谁挎?
                                  生:是孩子们。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孩子们跑来了,孩子们挎走白生生的蜜,这句话通吗?
                                  生:不通。
                                 
                              师:句子还是通的,意思还是明白的。但是它不美了。这里的篮儿,实质上是”借代“,是借篮子来代表孩子。板书:借代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如果老师来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写了首先是”香“第二是”美“,美在像雪一样白。这个香是指香海,雪是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就像”香雪海“。板书:香雪海
                                  师:好吧,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出”香雪海“感觉来。自己练习朗读。
                                  生:朗读联系。
                                 
                              师:你现在想读吗?愿意读得请举手。能读得这么多,就不请大家读了,相信大家会读得好的。其余的自然段你能读吗?它们和这一段的感觉不一样。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亮点很多。首先教师始终牢牢地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住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槐花的多、香和美。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反复对话,与同伴亲密对话,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目的,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其次,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非常值得借鉴。对于学生个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师抓住一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细节:”山山洼洼“和”坡坡岗岗“的朗读速度、”清香、醇香、浓香“后面的省略号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指导,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而且教师抓住文本中具有韵味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出了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独特的”美“。
                                  反思:
                                 
                              在比较”清香“、”醇香“、”浓香“三个词语的不同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可能平时还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一下难以说出。看来,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感受”槐花乐“。
                                  生:读第二、三、四小节。
                                  师:读了请你谈谈感受。
                                  生:读了写槐花饭的小节,我特别想吃槐花饭。
                                  师:除了想吃你还想些什么?
                                  生:(卡壳、冷场)
                                  师:这三个自然段出了写槐花饭好吃,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南方人喜欢吃甜的,而北方人喜欢吃咸的。尤其是那个蒜,我妈妈最喜欢吃了。
                                  师:现在我们讨论槐花饭,不讨论蒜哪。
                                 
生:我有个问题。树上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那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些小姑娘的句子。
                                 
                              师:大家明白了,其实这里的“飘”就是走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想想怎样的走才叫“飘”?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的走能用“飘”呢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的性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本站可协助你在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详情请看网页顶部的联系QQ。
                                  生:读句子。
                                 
                              师:小姑娘们快乐,其他人呢?小小子快乐吗?小小子的快乐是通过那个字、那个词表现出来的?小姑娘用“飘”,小小子呢?
                                  生:我通过“大大咧咧”看出来,这个此表示什么东西都不在乎,所以快乐。
                                  师:对呀,自由自在,所以快乐。
                                 
                              生:我有很多问题。文中讲他们的“衣裤的口袋里装满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还往嘴里塞上一把。”这槐花到底是生的还是熟的?
                                  师: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熟的,因为生的吃了回生病。
                                  师:吃的时候,这槐花是白生生的,所以就是生的。
                                  生:难道白花花的就是熟的吗?
                                  师:熟了就是槐花干了。槐花干是用来送人的。
                                  生:我觉得是生的,因为小小子们是大大咧咧的。
                                 
                              师:懂了吧。这生槐花你们肯定不敢吃,可是乡下的孩子不想这么多。我们吃的时候是洗洗干净一朵朵地吃,他们是用“塞”的。从这个“塞”字你能看出什么?
                                  生:他们心情很快乐。
                                 
                              师:他们是一种幸福。我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吃的时候都要讲究卫生,槐乡的孩子和我们不同,是乡下的孩子。“小小子”这个名字好听吗?它是一种地方发言,说明对孩子的喜欢。
                                  师:我们一起读描写“小小子”的句子,好吗?
                                  生:集体朗读。
                                  师: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在槐乡都是那么得快乐,开心。还有话要说吗?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平时我是好吃的东西慢慢地品尝,不好吃的才塞着吃,这里的小小子们为什么会塞着吃呢?
                                 
                              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快乐,第二自然段中,你也能感受到快乐吗?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断。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觉。
                                  生:从“傻乎乎”看出孩子们很快乐。因为如果不是槐花很香,他们傻乎乎地站在槐树下面闻香味了。
                                 
生:我觉得要很入迷的时候才会变得傻乎乎的。有时我也会为了闻花香而变得傻乎乎的,会被妈妈揪耳朵。
                                  生:我从傻乎乎感觉到槐花非常陶醉,使人吸引。
                                  师:应该是吸引人,使人陶醉。对吗?这里的“傻乎乎”和说一个人“傻乎乎”
                                  的一样吗?
                                  生:这里是写玩得爽,而不是吃得爽了。
                                 
                              师:这个傻乎乎并不是真的傻,而是说被香气熏醉了,而不是真的傻,这个傻乎乎的孩子还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给我一种很可爱的感觉。
                                 
                              师:傻乎乎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感觉,这种“ABB”式的词表达一种感情,比如说上文的“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甜丝丝”“香喷喷”,这些词语都是表达一种感情的,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把有效的生成当初更课堂教学的资源来使用,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在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是抓住了一位学生提出的“飘”字,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五月槐乡的小姑娘的愉快心情。然后又扣住“傻乎乎”让学生感悟到五月槐乡的孩子被槐香所陶醉的样子。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来充实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思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也使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教师的教学智慧令人折服!
                                 
                              反思:但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即时”生成也存在“放羊式”地对待。当有学生提问小小子们吃的槐花是生的还是熟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没有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有关文字来解决,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而且对于这一与本教学环节关系不大的生成,教师没有给予否定,所以造成后面接着又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与本环节教学无关的内容。虽然教师最后还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回了课堂,但是其中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虽然新课程提倡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们也不能让这种“放羊式”的生成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在这样的生成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培养,课堂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七、回归全文:
                                  师: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老师听一听。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能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看看课文当中的语句,找一句话来说明前面句话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师:很好。就是这样说。还能用哪些句子来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吗?我的脸上可没有哦,课文中有。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虽然没有直接写香,但是看到槐花就像想到了香味,可以的。还有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3:47 | 只看该作者
《槐乡五月》评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文章行文如流水,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素洁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而周特一处处精妙的设计,一次次动心动情的话语,一次次赋予了这篇美文以更深的内涵,让听课的孩子甜甜地呼唤出“阿姨”这最真最纯的赞美,更让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感受之一:周特精彩的评价语

1、孩子,你的字写得真好,让老师看到了你如花似玉的第二张脸。

2、读得真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飘散的花香,飘舞的身姿,飘香的心情。

……

周特的语文功底尽显无疑。

感受之二:周特精妙的设计

1、我眼中的槐花像         。医生眼中的槐花又有什么功效呢?旅行家眼中的槐花呢?文学家眼中呢?

2、如果走在马路上,你看到人头攒动,你想到什么海?如果走进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你想到什么海?如果走进槐乡,看到到处都是槐花,你想到什么海?

3、看图作文,给图取名字很重要。出示小诗:不看桃花三月艳,更待槐花五月开。似雪如玉溢芬芳,纯朴孩童(  )槐乡。

……

周特的大师风采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周特的引导、熏陶与感召下,孩子们脑海中再现了槐乡的美景,似乎正徜徉在花香弥漫的山坡上;孩子们的心灵被紧紧抓住,他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孩子们对槐乡美景流连忘返,更为槐乡风情所深深陶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3:18 | 只看该作者


《槐乡五月》评课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整篇课文展现了槐花盛开的美丽,香气的迷人,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淳朴可爱。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文中有几个词语“白茫茫、喜盈盈、甜丝丝、白生生、傻乎乎、香喷喷”这些词语为这篇文章增色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大大咧咧、清亮清亮”。这些都可算作“叠词”。语言叠词的运用更使文章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内容,又加强了文学作品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文中有两处句子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小密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孩子们跑来了,蓝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前一句:采走—酿出,香的粉—甜的蜜;后一句:蓝儿-心里,挎—装,白生生-喜盈盈,槐花—满足,句式是多么的工整,真可谓诗一样的语言。

  文中还巧用了拟声词,使文章的语言更富形象性。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啪啪啪”是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一种间接描写。什么吸引蜜蜂?当然是花香。“啪啪啪”,孩子们的脚步声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一种喜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花和孩子,产生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这样流水一样的行文,诗一样的语言,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槐乡五月》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槐乡五月》是值得学生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语文课堂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从何处来?首先要紧扣文本内容,使教学不游离于文本之外,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

  ■“语文味”从读中来

  阅读阅读,当然离不开读。但是不能死读,呆读,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课文除了介绍了槐乡独特的风韵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槐乡浓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导学生体会“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一句的含义时,教师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导入课文,并以一问统领全篇:“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学生将自己在朗读中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镜头作了交流:游客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槐乡孩子在花开的时候兴奋地采花做饭;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饭;槐乡小姑娘将槐花戴在头上在香海中飘来飘去;槐乡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这一个个有趣的画面,在一声一声朗读中摄入我们的眼帘。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嗡嗡嗡,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我们可以把这段文字的格式一变,就成了这样一首优美,精致的小诗:

  嗡嗡嗡,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种用诗的语言来朗读课文的好方法,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诵读把作品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课堂多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些陶冶情性的快乐,更多了一些带有学生独特个性色彩的读书风格。“语文味”从何处来?“读”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

  ■“语文味”从品中来

  《槐乡五月》描绘了五月槐乡的“景美、人美”。开得满山遍野的槐花、浸在香海中的槐乡、生长在槐乡的淳朴的孩子,对于都市的孩子是多么遥远,能够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意,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教师可以启发孩子将“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转化为“房前房后、田边路旁、小河岸、校园里”的亲切画面,让“香海”中的一切历历在目。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一段中带有“香”字的词语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从这六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孩子反复吟诵,仔细揣摩。紧扣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从“清、香、浓”中我们能够感悟到香气越来越浓。指导读好这三个词语,读出香气浓郁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读懂省略号的含义。再紧扣“香气扑鼻”“浸在香海中”的“浸”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浓得不但我们鼻子能够闻得到,好像身体能够触摸到,眼睛能够看得到。四处的树,满眼的花,人浸在香海里,香气浸入每个人的心里。五月的槐乡,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姑娘很漂亮,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像小仙女一样,步子轻轻的,活泼可爱,所以说“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字眼。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而勿“牵”;“放”而勿“纵”,孩子在边读边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品味的过程中,就能闻到文字散发出来的阵阵槐花香,那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从练中来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题目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恰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槐乡五月》中的训练点很多。

  当学生欣赏完课文中描写的槐花“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其实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引导他们观察槐花开放的远景和特写镜头,并让他们学着作者的样子说说:有的槐花(),有的槐花像()。孩子们有的说像一只美丽的玉镯,有的说像大雪覆盖的柳条,有的说像一只只玉蝴蝶,有的说像冰刻的小铃铛……孩子充满诗意的想像,是对槐花之美的再创造,是对课文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是学生个性的展露。

  “不喜桃花三月艳,但爱五月遮天槐”。槐花饱了我们的口福,填了我们的肚子,香了我们的村子,更甜了我们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槐乡、喜爱槐乡,在课的结束部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一起策划一个槐花节?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写一份邀请书——五月请到槐乡来;为槐花节形象大使槐花仙子设计服装并介绍你设计的服装;为槐花节提供一份槐花美食套餐;设计欢迎标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放宽自己的视野,搞活自己的教学,大胆地走出去,带领学生到跟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习语文。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往返,为槐乡乡村风情所陶醉时,笔者设计了“课外延伸、读写结合”这一环节,这个创意使语文由单科走向了综合,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巩固和提升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味”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来。

  ■“语文味”从讲中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似乎谈讲色变。可是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都离不开一个“讲”字。百家讲坛,语文味浓不浓?所以,我一直以为课堂上的“语文味”首先要源于教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化思想底蕴。

  于漪、钱梦龙、王菘舟等名家的语文课,尽管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本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思想底蕴;铸练了极富个性的教学艺术语言。因此,听他们的课总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做到了“讲者得心应手,听者如醉如痴”。而现实中的普通语文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学会提高工作效率,适当抽离日常繁忙的教学事务,品读时文名篇,砥砺思想,积淀底蕴,与时俱进。惟其如此,课堂教学才会突破教参的束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教学流于浅层面,缺乏个性,没有内涵及深度,就会使学生学无所思,学无所得,更不用说去思考、去探究了。

  其次,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槐乡五月》是一篇美文,美文要美读,美文要美教,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美,才能和文本的语言相得益彰。

  当然,教师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绝非一日之功,所谓“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会在课堂上厚积博发,我们的语文课也才会真的“语文味”十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2:16 | 只看该作者
              江都市丁沟中心小学  蒋艳
      烟花四月,我来到了美丽的扬州。我有幸聆听了浸透着水乡灵韵的江南美女吴佩芳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在这节课中,吴老师注重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训练多种多样,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改变句式美读……吴老师利用《槐乡五月》一课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读
语句: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是呀,你从哪些词语闻到了浓浓的槐花香味?谁来说一说。
生:香喷喷  香气扑鼻
生:清香  醇香  浓香
生:香海
师:看看这三个词,“清香、醇香、浓香”,能不能把它们调换位置?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香味一个比一个浓。
……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师:是啊,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所以作者用了一个——
生接:省略号。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读,读出槐花的香。
反思:在这里,吴老师抓住三个不同程度的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槐花的香不一般,越闻越香。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槐花浓郁的香气。整个课堂仿佛都香气扑鼻了。
   二、改变句式美读  
   《槐乡五月》一文中有一段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余老师在教学时,就告诉学生:这两句话很有特点,老师把它们这么一排列,就像是一首儿童诗: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吴老师采用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文章句式的特点:“嗡嗡嗡-----”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飞来了”对“跑来了”、“采走”对“挎走”…… 抓住了句式特点,学生也很容易掌握文章内容,同时也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三、结合动作促读
      在教学槐乡的姑娘、小伙俊俏可爱时,吴老师就让男生则扮演槐乡的小伙,学着小小子,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男生站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还真可爱哩!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表演”这一环节,以表演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以演促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美丽的槐乡留给了我美好的回忆,回忆中有吴老师执着朗读的身影,回忆让我增添了这样一份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有机会动脑想、动身演、动口评,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长此下去,我们语文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7:51:56 | 只看该作者
《槐乡五月》听课有感

明德小学 孙英姿

本次评优课我校五位老师执教《槐乡五月》。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一、不一样的开头

邵莲英、陈琴老师从课题入手,汤海红老师以范读第一自然段起步,汪晓黎老师则从检查的角度要求学生说说“你”对槐乡的印象。这一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的原则,使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建立了联系,引入课文“教得朴实”,“学得扎实”,使学生自然地理解到了槐乡的花多,理解了“乡”的含义。这里,老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还注意引进生活中的语言,体现了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的新理念。

二、有创意的结尾

邵莲英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向孩子们展示出大连槐花节精美的画卷。那神奇无比的槐花装,那美妙绝伦的槐花美食,让人欣喜连连,眼界大开。汤海红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创意设计槐花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一设计将语文与实际的生活又一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给学生一个展示创意的机会,孩子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设计“槐花节”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从课内得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再整合,并搜集新的信息,获得新的经验。

三、一些扎实有效的情境设计。

1、引导学生体会了内容的美妙:

本情境设计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对课文2、3自然段内容有了整体或者局部的印象,可能或多或少,或整体或局部,但是都感知了槐乡的花香、人美。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通过朗读感受花香,感受槐乡孩子把好东西和别人分享,得到双倍的快乐,体会槐乡孩子的真情,品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槐乡,走进槐乡的生活,体会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的方法,自然读出“花美人更美”滋味来。

2、注重体验,多方实践感悟语言:

教师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并多方实践感悟语言,谈到言语实践,很多人会想到训练,但训练是枯燥、机械、被动的,而实践是主动,积极、有挑战的。陈琴老师在设计中的言语实践始终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从找出写槐花香的句子到写“香”的词语,通过比较,通过朗读体会“越来越香,越来越浓,到处都是香味,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并将作者蕴藏在省略号中的体验挖掘出来,让学生领悟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香海并不是指真的海,而是指到处都是香味。”至此,顾惠芬教师还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几个像这样带“海”字的词,学生自然想到林海、花海、人海,自然又一次感悟到槐乡的花美。

3、在教学中,教师在多个环节引领学生于走入文本,融入情境后有创意地展示情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学习“人乐”一部分时,让学生化为槐乡的男孩、女孩,让学生身临其境,放手让孩子自己读,让学生走入文本,激发了兴趣,培养了理解能力。在读、悟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这样的设计,教师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这一片断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乐趣。

四、一些建议。

1、部分环节在放手让孩子自己读读议议时,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有引导的方法。

(必要时甚至可作适当的讲解。)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与发展。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如何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师生都获得最佳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如果没能读出“三个香一个比一个香”,没有感受到“三个香一个比一个香”教师如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意思呢?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一个预设,以突破此难点(相比之下,陈琴老师设计得比较好)。

2、本设计缺乏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例如:课文第三节生动地描绘出小姑娘和小小子游戏的两组镜头,很多老师只采用了分角色读。或许在这儿还可以像顾惠芬老师那样,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两段,拍些有意思的镜头,和同桌互相交流交流,与大家共同分享分享。说说这两个镜头,你认为哪个更有意思,通过交流不同的镜头,感受不同的风情,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这样,我想在交流时,学生会呈现不同的个体经验和阅历,这样他的收获才是立体与丰富的。

    另外,觉得这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在一堂课内可能来不及完成;朗读指导要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有层次地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01: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