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9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听课随感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然之道》听课感受心得
  听取了青年教师胡老师执教的如这一课题,文本引导理解自然之道,让学生感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道,明白好心人办坏事这点确实难。
  胡老师以幼龟为点,以情景导入,引出“这么多幼龟是如何离巢入海”,再品读“离巢出海”文段,然后理解“自然之道”。在过程中,胡老师对一只幼龟的探与出,抠词抠得很好,让学生感受幼龟的谨慎勇敢,但听着听着我就在想,既然已经点了这点,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去引导理解“自然之道”中的一层意思,即:幼龟的安全意识生存之道。当然,这不是重点,但却也是丰富理解课题的含义。

  在教学一群幼龟,这一环节,胡老师紧紧地扣住了“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队而出”这几个词,在这几个词中下了很多的功夫,让学生感受其数量多,出的方式不同,然而,听课的我不禁又在思考,这样的用途除了让孩子闷感受祖国语言的准确丰富之外,与课的主旨是不是有所偏离,是不是可以在稍作感受三词不同之后,导向因为我们的“帮助”,让幼龟得到了错误信息,所以“鱼贯而出”,因为幼龟以为很安全了所以“结伴而出”,“结队而出”。让学生把这一结果造成的原因直接指向“我们的做法”,在此,可以想象如果你就是小幼龟心里怎么想的。为下文,我们为犯的错误后悔做一个铺垫。

  第三点,我觉得问题的提法与价值观导向有所偏差。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成群幼龟在沙滩爬行的图片,之后想象它们会想些什么?再次齐读描写成群幼龟的句子,然后问:“看到这个情景,谁最高兴?”学生与老师的答案是食肉鸟最高兴。接下去再去学习揭示“自然之道”。这个问题一抛出,我不禁一愣,总觉得与这个课堂主旋律格格不入。当然只是个人看法。

  我的想法。从没学习过这一文本,这六年级的教材也是在我们市里属于第一轮新课程实施,不懂教材的我记一下我的设计想法。是不是可以以向导的话“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为切入点,通过文本本身的特点:从小幼龟的安全警惕,生存之道,引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以此为线,是不是更便于揭发深入自然之道的旨向。同时,在文本的解读中,品读几个“而出”,理解这几个“而出”是因为人们的做法致使幼龟得到了错误信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深地挖掘文本自身,把握其“自然之道”的根本。另一点,以向导的悲叹为结,他悲什么,叹什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明确课文旨意,把课堂推向深度,推向高潮。

  一堂课,沉下去,思考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是语言文字上的积累,是写作技巧上的掌握,还是人文的熏陶?我们明白那是多多益善,可是我们的课堂只有四十分钟,容量有限,所以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一些小练笔最好与课文的人文熏陶目标结合起来。这是站在这节课堂之外,我的所得,我的小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7:26 | 只看该作者
听杜老师《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
1、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杜老师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思考、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2、这节课能够关注文本的示范性。在对话中引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了三维目标。并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了抓住重点句子、字词来探究文章内容。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3、本科的教学思路清晰。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抓住重点字词填表格非常新颖,有创造性。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比如,采用自读、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老师注重了朗读指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建议:
1、课前教师和学生应交流有关大自然的启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适时提出来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鼓励学生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3、理解四字词应放在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6:57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道》评课

     我在这节课中,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多样:所做的所有工作就围绕一个目的---让学生理解何谓“自然之道”的“道”?这在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目标的明确就为整堂课找准了靶心。至于能不能射准靶心。

我课堂教学中,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紧紧围绕我和同伴的言行与向导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的“语文化”,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很难界定是纯故事性的文章,或者说是纯科普性的文章,当看到教材时也很难一下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所谓的聚焦点。一不小心可能会把重心偏移到科学知识的说教上去。于永正老师说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通过读(引读)、说、写、思等方面的训练进行教学,徐老师都恰到好处地用到了。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徐老师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设计了诸多语言训练点,比如入情入境的引读,想象说话,自由体验,读后写话的训练,课堂中有效的评价等。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文本中的词句,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闪光点"---灵敏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突破难点:

师:这是怎样的笑声?

生:这是满足的笑声,因为这是食肉鸟的意外收获!

师:重复一遍给大家听。

生:(重复发言)

师:为什么说是意外的收获?

生:因为食肉鸟很容易就得到了这次食物!

生:如果不是向导抱走侦查龟,食肉鸟就不会这么容易得到今天的美食!

师:是啊……

点评:这在教学预设中并没有涉及,课中学生的感悟很准确,也很有深度,对于理解文章主旨是很有益处的。教师马上捕捉到这个信息,追问下去。这是大自然对我们无视自然之道,好心办坏事的最好的嘲讽,也是文章的价值取向,在教师的机智处理下,这一难点在此得到突破,而且是水到渠成的。

两个小观察与建议:

1、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行为我们是否足够关注?

我们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去文章当中去寻找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然后来承接和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意识很好,徐老师也做到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点,会发现只有部分学能做到真正得法地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也就是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很空泛的,很模糊的,甚至很不准确的,乃至根本无法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始终是跟着别人的。有的甚至连笔记、横线、记号也没有做,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也需要培养这种阅读的习惯,既然老师已经有强烈的意识,那么也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意识,不仅要找到段落和句子,还要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在旁边写上小小的批注等等。P2内容。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简单的就是考试阅读题,连最基本的找文中的词语,居然许多学生找不出来,有的问题回答是不着边际,都与此有关吧。

2、关于引读。

    我在课堂上几次用到引读。这首先是老师对文本钻研很深的表现之一。但老师的理解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引读上,教师火候已经到了,可以看到老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茅塞顿开,这时内心情感的喷薄啊。可学生那头还是有点慢热型,跟不上号。我想可能跟今天上课的环境有关,也有可能跟学生对文章的熟练程度和体验的深度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6:44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一个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展开,通过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几十只幼龟的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通过“我们”的内疚、后悔来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应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面对这样一个文本,我们到底如何去解读?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呢?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为模式,两位老师展示了各自对教材的解读,和不同的设计理念。王老师侧重从“字词”到“句”的教学,然后从重点句中进行了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总体感觉字词的教学非常地扎实,教师自身素质非常好,与学生的互动也是非常的融洽、顺利。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抓重点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已有重点句的基础上,学生来概括是比较的容易,但是,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如何自己去提炼这些重点句呢?所以让学生从整段话,整篇文章中去提炼重要的信息,这样的能力训练也是不可少的。

戴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段目标把握非常的准确,在她这堂课中体现出来的许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鉴:

一、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学生的学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学生的年段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不能只思考教师和教材。

在本节课中,戴老师虽然任教的是三年级,对四年级的教材还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她对四年级的学段目标还是把握的非常准确。比如: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段与段之间关联教学等等,还有对难读字词的处理,都做了充分的预设,使之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字词教学的最大效率,真正体现了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也说明戴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把学生放在了首位。

二、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戴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在这些环节中,;老师边引导孩子实际操练,边帮助孩子提炼学习的方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善于捕捉、设计训练点,进行言语实践。

于永正老师曾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读、说、写、思等方面训练。

戴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在指导孩子们归并自然段段意时,引导孩子们如何把话说通顺,说连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课堂随机调控能力,课堂上当孩子出现了与自己预设问题有偏差的状况时,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成为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还有待戴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慢慢地去积累。这也是我们其他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

2、教学问题中的语言要简练,别反复、琐碎,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与学生对话要放低姿态,如果能处于学生的角度与之对话,我想这样的沟通肯定是愉快的、轻松的。

3、关于课堂练习的问题:一节课40分钟,别说是学生,就连大人也会有懈怠的时候,所以适时的进行课堂练习,既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6:32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道》评课稿



    四年级的殷国琼老师讲的《自然之道》这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在课堂上也展示了精彩的一面,更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的是“我们”这群游客不听当地的向导,硬要去救一只刚爬出洞口的小海龟,结果导致大批幼龟被海鸟叼去,成了海鸟口中的美食,“我们”很后悔,但为时已晚,虽尽力挽救,但许多海龟已丧失幼小的生命。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自然界自有他的生存和发展规律,任何人为的干扰和影响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课堂的“自然之道”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一、备课体现“以生为本”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光只考虑教师本身的一面,更应该考虑学生的一面多一点。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把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我个人认为,在备课的过程中,学情分析比其他几项更重要,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已经迈向了成功课堂的第一步。

    二、课堂体现“生成为主”

    现在的教案都称为教学预设,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并不一定真正、完全的照着当堂生成的内容来讲,但是不管怎么说,殷老师至少已经有这个意识,课堂教学不是作秀,更不是演戏,而是应该实实在在地把课堂上生成的内容一一为学生解决,朴实、真实的把本质的课堂呈现出来,哪怕原先预设的内容完成的不好或者甚至没有完成,都不要紧,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展现,切实的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一定会越来越注重实效性,而形式和噱头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必将遭到淘汰。,

    三、课后体现“学生实际”

    作为教师,课后的反思非常有必要。但这种反思,不一定是纯粹的找缺点、“思过”,我个人认为课后反思更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好策略,整合现有的资源,尽最大努力去解决上一堂课还没有解决或解决的不理想的问题。根据学生上一堂课的实际,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有遗憾或不足尽可能在下一堂课弥补和解决。但所有的前提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热爱教育的你、我、他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6:18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石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科的教学思路清晰。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5:43 | 只看该作者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自然之道》课后体会
今天早上听到了学员郑林初的课,她是一位很勤奋又很上进的老师。这是她在安阳实验小学上的第四节课了。林初上课轻松而又自然,她对我们说过:“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了,放松自己,随意去上,反而会上得好一点。”上完了《自然之道》的第一课时,今天她接着上第二课时。
上课之前,林初要先做好准备。什么准备?就是在教室里找个最佳位置,摆好相机,把自己的整堂课都录下来。而我懒得很,从来没有想过去录自己的课。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句话来展开教学,师生一起讨论干了哪些蠢事;为什么说是蠢事;干了蠢事后的结果;从中明白的道理几个方面。
课堂上,在老师的言语启发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对课文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幼龟的命运而担忧,为游客和向导的愚蠢做法而愤怒。他们的脑中还冒出了一个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来:“老师,我觉得幼龟也很愚蠢。为什么它们不再派个侦察兵出来呢?”“我们以前学过《浅水洼里的小鱼》,游客们应该抓起幼龟扔向大海,抢救的速度更快些。”“老师,为什么我们不去轰鸟或者把鸟打跑呢?”……相信这些问题是老师在课前难以预设到的,我却为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天真的想法震撼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状:老师把教会知识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如此一堂课下来,如果老师教的全学会了那就完事大吉,喜形于色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可能只完成了基础性目标,而对于发展性目标我们可能只字未提。试想学生的发展何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因此我为学生的这些思考这些问题而喝彩。当然也要感谢林初老师营造的这种开放、自由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但稍有遗憾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显得有点慌乱,以致乱中出错。如果由此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相信这节课就会相当精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3: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