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听课反思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6:5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桥》听课反思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才能联系语境,诵读品味。在今天听的《桥》这一课中,执教老师在第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老师采用“潜心涵咏”、“小组合作”的策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全篇着手,自读自悟,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在潜心默读、品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体会文本的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7—22自然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老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上节课学生只是从整体上知道,但还不能真正感悟到老汉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中心,让学生潜心默读,勾画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批划都很认真,老师在这里采用“潜心涵咏”的策略让学生仔细琢磨、体会是比较好的。

文章中有多处关于环境的描写,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一句,学生开始还不能体会洪水来的迅猛之势,老师采用“比较品评”的策略,将“野马”和“马”进行比较,让学生想象野马狂奔的惊人速度来体会洪水来势的迅猛。这一策略的运用,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洪水来得迅猛。

面对如此大的洪水,人们又是怎样做的?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联系语境”、“激活想象”“移情体验”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老师在这里采用这些措施,能够较好地启发学生感悟老汉的勇敢和无私。学生对“老汉像一座山”体会还不够深入,老师让学生想:老汉“清瘦”,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老师站在这里,你们看像不像一座山?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移情体验,老汉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体会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时,老师抓住文中两次吼那个小伙子的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学生一开始不能悟出老汉吼的样子,读不出吼的语气来,于是老师针对这一状况,采用了“比较品评”的策略。第一次吼,老师用换词法,把“揪”换成“拉”,把“凶得像只豹子”换成“凶得很”,让学生体会读,,又将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一策略的运用能让学生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读已全心于文本之中,对老汉不循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得更加深刻。

到最后,学生已经完全和文本、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时,老师马上采用音乐“创设情境”,先是老师自己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再让学生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齐读最后几个自然段,这样就更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3:36 | 只看该作者


《桥》评课稿
李晖老师两次执教五下课文《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处:

一、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

《桥》成功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课文以“桥”作题目内含深刻,李晖老师解读非常准确,他说:“课文的题目‘桥’不仅仅是村口窄窄的木桥,还暗指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密切联系的连心桥,更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走出死亡的生命桥,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学习《桥》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有关桥的文章,李老师能把握教材在单元乃至小学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谁来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是的,以前学过的既有我们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桥,又有看不见的感人的生命桥,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怎样的桥呢?”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人群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洪水来势汹汹,情况越来越紧急,增强了表现力。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成功塑造了老支书形象。文本可供教学的点很多,如何取舍是个问题,李老师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确定第一课时目标,一是利用主要的景和人物(洪水、老汉、人们)概括主要内容,二是通过比较、朗读、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洪水的可怕。三是通过抓“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等词语体会群众惊慌失措,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写写人群中其中一人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侧面烘托老支书的镇定。我认为这些目标恰当全面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说明他对张晨瑛老师的讲座已经内化,并能灵活运用。

   二、板块研读   化繁为简

《桥》这篇文章既有侧面描写,又有正面描写,李晖老师在第一课时重点抓了侧面描写的部分,特别是写洪水的7句话分散于各文的各个自然段,从找出来读一读,到写批注,再到思考能否打乱次序,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白洪水越来越猛,情况越来越紧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也会使学生不知从何下手,采用板块研读,化整为零供学生研读,降低读懂全文的难度,化繁为简,保证腾出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讨论研究,教师也有精力去关注课堂学情,并相机诱导,落实要求,避免了面面俱到的讲问,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

在《桥》一课的教学中,李晖老师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乐于动笔。

他先抓“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等词语让学生体会群众惊慌失措,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练笔,“那群逃难的人,有的在拼命呼喊,有的傻住了,呆呆地跟着涌动的人群行走,还有很多很多,请你拿起笔写写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的表现,可以是一个老大娘,一位大嫂,一个小伙子,可以是一个小孩。”最后交流评议,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的点拨引导非常到位,一个学生写道:“洪水越来越大,一位妇女在肆虐的洪水中一个踉跄,急忙抓住旁边的树杆,她的老公说:“快,快,上桥。”她带着哭腔说:“雨啊,快停下来吧!我们可受不了了……”学生评议后,李老师总结引领: “我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你的这段话中人物语言写得更好,男人言简意赅,“快,快,上桥”, 就像文章开头写得‘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句突现出情况危急。而作为一名妇女,难免唠叨,遇事六神无主,才会祈求老天停止下雨。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特点。”李老师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当裁判,而是实实在在的引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3:19 | 只看该作者
《桥》评课稿

                             潘伟梅

3月23日我在红旗实验小学瑞安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听了李中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中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李老师在开始预习反馈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课文,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泼”,“倒”等语言的感悟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换词来感受洪水爆发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

三、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2:56 | 只看该作者
情境交融的阅读课堂

            ——浅评林活老师执教的《桥》

  3月31日,有幸聆听了由我们林活老师执教的《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林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林老师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 ”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林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林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林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感悟到老汉是一个镇定沉着,临危不惧的人。第三层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举动,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读着读着,又感悟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林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林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不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评课者:姚祥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2:45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评课稿:《桥》评课稿
  4月17号,在陆老师的组织下,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两位优秀的同仁叶芙芳老师和陈凤妩老师分别执教的《桥》、《四个太阳》。两位老师,一个是执教5年级,一个执教一年级,高低年级的课堂集中呈现,两位老师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却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叶芙芳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叶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叶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叶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叶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叶老师在后来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叶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叶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叶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叶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叶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同时叶老师还把品词与“写写练练”相结合,比如抓“揪”字让学生写一写,为揪字做注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几个小细节:

    1“揪”字这里的教学提问有些模糊,学生的回答也就显模糊,“老汉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还是坏的?)

    2 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也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叶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1:52 | 只看该作者
  《桥》听课反思

围绕“阅读教学的层次性”这个话题,上星期,我们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开始了研讨。

活动先由阮琴和唐惠英两位老师执教了十册《桥》。阮老师的课堂,课件精美,教学语言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全课围绕“从老汉的哪些言行中看出他是一座山?”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注重提问的层次性,朗读的层次性,感悟的层次性。其中抓住老汉的“一揪”、“一推”深入研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尾,又回到课题:课文以“桥”为题,还有没有更深的含义?课堂结构完整,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唐老师的课堂,同样可圈可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简洁明快,教学用语干净明了。同样以“从老汉的哪些言行中看出他是一座山?”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近文本,走进老汉心灵。在课堂上,唐老师注重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在一些细小的地方精心设计:(   )地站,(    )地盯,用父亲和儿子代替老汉和小伙子读读句子等,处理可谓让人眼前一亮。

我觉得这两堂课在设计上大同小异,抓住主问题层层深入。在课堂上体现人文性的同时,尽量体现语文课的本质特点。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收获与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0:37 | 只看该作者
《桥》听课小结

                     张艳

昨天,我们全校语文老师在五三班教室听了黄校长讲的《桥》这一课,听完课后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课堂中,黄校长准备充分,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生字词教学基础扎实,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同桌互读、形近字识别等方法使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有了坚实的基础。有字词再进一步拓展到句子,为学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文本扫清障碍。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学中,黄校长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和不朽的精神,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体验角色的内心。尤其是在学习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时,让学生通过对“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等句子的有感情朗读和深入研讨,体会洪水的凶猛,从而反衬出老汉的沉稳,冷静。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指导学生更有感情的朗读,并播放山洪爆发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洪水到来时的可怕,以及它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从读中理解文本,从中感受老汉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大的形象,一个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跃然我们的面前。

     总之,黄校长的这堂课亮点突出, 准备充分,重难点突出,教师鼓励性语言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学习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8: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