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年级第三组、第四组教材备课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0:3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畅游语海 感动真情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年级第三组、第四组教材备课参考
浙江宁波北仑柴桥小学 顾存龙
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四组学习内容还是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任务驱动、强调整体、凸现个性、文体形式多样、语言色彩鲜明是这两个学习单元的显著特点,而文体形式多样、语言色彩鲜明又是这两个学习单元与本册其他学习单元之间的最大不同点。



一、语言的艺术



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语文学科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将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来学习是这套教材编排中的第一次,可见编者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一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



根据这组课文的编排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理解感悟语言



⑴文言的理解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古今异义、表达习惯不同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这篇课文,体会人物语言机智幽默的难点,但相对同类型文本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是打开文言文殿堂的敲门砖。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些方法理解文言:



①阅读注释法(如对“甚、惠、诣、乃、曰、未”等词的理解);



②参考资料法(如阅读《词语手册》、查字典、翻阅工具书等帮助理解);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未设果”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案例1 《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⑴说说整句话的意思。“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阅读注释的方法学生很有可能已经会用,在此处要明确要予以强调,这是最常用方法、最简单方法。】



⑵你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句呢?



2.为设果,果有杨梅。



⑴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此处,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⑵你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句呢?



3.读懂文言文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此处对查找资料、运用典故理解等方法只是稍作介绍】



理解语言是为了进一步体会语言,体会语言的艺术特点。如《杨氏之子》中那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对“此是君家果”以否定的方式委婉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怎么就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教学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深入体会这句话机智幽默、得体恰当,体会语言的精妙。



案例2 《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1.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答孔君平的话?(适当交流)



2.让我们来看看杨氏之子是怎么回答的?(幻灯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读。)



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你不懂?(应声、未、闻、夫子)



⑵“未闻”是怎样的语气?“夫子”是怎样的称呼?



【从“未闻”“夫子”中体会遣词造句的恰当得体】



⑶孔君平听了会怎么想?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发?(要尊重交流对象,用词要得体)



4.杨氏之子的回答言语很巧妙,反映很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那么你能将“严禁践踏草坪”这句提示语写得更温馨更富有情趣些吗?(幻灯出示提示语)



5.提示语交流。



6.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富有情趣的能打动你的心的提示语呢?可以记录在“小练笔”中,也可以自己写几则。



【此处很巧妙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尽在其中】



语言的学习光是有内化的过程是不够的,还要有模仿和运用。这个单元第一课就安排了这册教材中的唯一一个小综合“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目的就是在感受的同时模仿和运用。在案例2中,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并行不悖,并且这两种学习活动要始终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



以下是教学后学生写的提示语的反馈。



案例3 学生写的提示语



1.学校餐厅中:除了餐具,什么都别留下!──曹晓



2.水龙头前:只要再紧一点,我就不用流泪了。──韩佳文



3.班级管理:请给纸屑找个家。──黄璐



4.学习上:“学习”两个字的拼音中,都有“X”,“X”代表着十字路口,请在认真思索后再做抉择。──顾孟伟



……



⑵经典语段的理解感悟



《晏子使楚》一课故事性强,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是它的显著特点,主干就是三次对答。三次交锋中晏子的语言从逻辑上看是典型的三段论,“条件1……,条件2……,结论……”这样的表述方式是本课语言理解感悟的重点。



案例4 《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1.你是怎么理解“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



理解晏子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那么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楚王,听了晏子的这段话会怎么想?



3.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话言辞缜密有条理,善于辞令,机智果敢)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三次对答的教学从扶到放,在此处先教一个学习的方法】



5.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另两个小故事。



6.按三段论形式出现三句话寻找特点: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那么­­­­­­­­­­­­­­­_____________。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______。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了强盗,因为__________。



7.从这三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在归纳中发现语言特点,在三句话整体读中体会晏子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2.文体互换中运用语言



剧本有它独特的情境,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一个场景之前只有简单的环境描述,人物对话是常态下最自然的口语,说话之前也只有简单的神态、动作提示(即旁白)。主观上的心理活动、作者态度等阅读空间都由读者自己去填补。相声的语言基本是以口语为主,说唱做演结合,风格幽默,浅显易懂。如《半截蜡烛》中我们应先让学生体会剧本特点,例如:



案例5 《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观看二战影像资料中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机智的回答、巧妙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时还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决定战争的结局,这篇课文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但是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很多不同,快速浏览超出不同点。



⑴交流不同点,引出剧本的概念。



㈠强调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小括号、中括号内的语言与以前课文的区别。尤其是中括号与中括号之间表示一个场景。



㈡强调表演时与阅读时不一样,这些不同点是不用读的,人物名字也是不用读的。



⑵教师表演朗读第一个场景。



⑶学学老师的方法、运用说话的语调表演朗读第一个场景。



3.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为了更好地比较体裁差别,可以在学完剧本后模仿剧本的写法进行创作。比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就可以将它改写成剧本演一演。反之,也可以将剧本《半截蜡烛》改写成一般叙事文体、小故事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0:3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6 学生剧本片断



……



场景二



【楚王得知齐国大夫晏子来访的消息,传召大臣商议对策。



楚王(清了清嗓子)诸位大臣都已知道齐国使者晏子要来访问我国的事了吧!



大臣1大王,如今齐楚争霸,既然齐国使者主动来访,我们一定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灭灭齐国的威风,让他们知道我们楚国的厉害。(一脸坏笑)



楚王(点点头)说得好!我们就让晏子风光来访,无颜回国!(皱起眉头)可我早就听说那晏子聪明机智、智谋过人啊!不好对付啊!



大臣2哈!大王不用担心。(捋着胡须,洋洋自得)我早已知道那晏子身材矮小,我们不妨就在城门口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他从那儿进城,他还不颜面扫地?到时,齐国的脸面可就丢大喽!(一边说,一边笑出了声,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大臣3(迫不及待)还有,您还可以找个人假扮齐国人,让他在大殿前走过,若问他是哪国人,让他答是齐国人,若问他为何在此,让他答犯了盗窃罪。那齐国不就成了个品行极为低劣的国家了吗?让那晏子无地自容。



楚王(开怀大笑)哈哈哈哈……诸位大臣真是机智过人啊!那咱们就“恭候”晏子的到来吧!



众人齐笑哈哈哈哈……(众人下,换场景)



场景三



【一阵马蹄声,晏子上。楚国城门紧闭,一旁敞开着的洞却格外显眼,洞旁站立一个侍臣。



侍臣想必您就是齐国的晏子大夫吧!楚国欢迎您的到访,这边请!(边说边用手朝那洞口摆了摆)



晏子(装作毫不在意地瞥了一眼)哦,这就是你们楚国的城门?这分明是个狗洞嘛!(故意无奈地摇了摇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里钻进去呢!(略带嘲讽地笑了笑)我得先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侍臣(一时语塞)啊?!……那……请您稍等。(侍臣下)



……



在单元习作中还需注意到的是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而定,感情要真实。在教学中,我化难为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篇范例,对发言稿的格式做适当的讲解,其次为学生创设发言的具体情境。由于所教班级是刚接手的,就为他们创设了一个为原任老师送别的发言情境,效果非常好。



二、他们让我感动



第四组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包括《再见了,亲人》和《桥》这两篇精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这两篇略读课文和一次“口语交际·习作”和一次“回顾·拓展”。



这组课文中那些令人感动的情感、品质,都是建立在对崇高理想和事业的不断追求中的,这种感动相对以往那些课文中的那些感动在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上更为自觉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体会思想感情



《金色的鱼钩》中的长征,《再见了,亲人》中的抗美援朝战争,《桥》中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梦想的力量》中赚钱筹款的经历,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思想感情上也容易产生多元冲突。所以,在这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就有必要注意



①如何缩短学生认识与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差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



案例7 《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1.“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送来打糕)



2.文中大娘是怎样“雪中送炭”的?(幻灯出示“雪中送炭”相关语句,研读“带、顶、冒、穿、送”)



3.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送去了……送去了……送去了……),此时战士们心中是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从“雪中送炭”中悟情】



4.有感情地读句子。



5.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还会发生哪些“雪中送炭”的事?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是“雪中送炭”?



6.小结“雪中送炭”的含义。



【将“雪中送炭”中所悟到的情迁移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仔细研读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的细节,在拓展运用中深入挖掘、深入理解“雪中送炭”的内涵是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塑造形象、激发情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和大娘对志愿军战士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㈡补充背景资料,如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展示图片、阅读背景资料等。《金色的鱼钩》就可以提供长征的文字、图片,观看过草地视频,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②利用情感的生发点体会崇高精神、革命传统,像《再见了,亲人》中“雪中送炭”、“失去唯一的亲人”、“舍身救老王”等情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嚼草根和吃鱼骨头的细节描写,《桥》中老汉的“推”的动作等。



案例8 《桥》的教学片断



1.抓住“推”字设置情感冲突:



⑴找找描写老汉动作的词语: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为什么?



⑵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啊!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⑶谈谈感受(结局太出人意料了,父爱太伟大了,老汉实在太了不起了等等)



⑷将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自己练读。



2.抓住“关系”设置情感冲突:



如果这个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还会“揪”,还会“推”吗?



全文虽没用一个字来抒情议论,但经过两次情感冲突,学生不但深刻地体会了老汉在生死危急关头所展现出来的“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岸形象,在脑海中更刻下了慈爱的父亲的形象。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教版新教材中安排过很多以关爱、感动为主题的学习单元,那么这次的“他们让我感动”和以往的这类主题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作为第三学段的教材,我们要以怎样的眼光去看这类课文呢?面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教学这类课文呢?我以为,光是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已远远不够了,更要考虑的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再见了,亲人》在表达方式上很有特点,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满含恳求意愿的语气开头,中间是送别的情景和对往昔的追忆,最后都是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结尾,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情感强烈语言感人。《金色的鱼钩》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尤其是老班长嚼草根和吃鱼骨头的细节描写更让我们唏嘘不已。《桥》中设置了悬念,在故事结尾才让读者知晓“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是父与子,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案例9 《桥》教学片断



1.读课文14到23自然段,再将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小伙子”换成“儿子”读一读,给你什么感受?



2.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这样的结尾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不求使用,但必须要能领悟这种表达技巧所造成的效果】



3.确实,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震撼人心,更震撼人心的是老汉的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形象。设置悬念往往能冲击读者的心灵,发人深思,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技巧。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最终还是为模仿与运用。



⑴模仿



《再见了,亲人》一课从头到尾都是以志愿军战士的视角来叙事,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来抒情,通过研读,学生明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相互的情感。这就为学生阅读留下了驰骋拓展的空间,可以模仿、运用文中前三个段落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的视角来叙志愿军战士的事,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抒对志愿军战士的情,实现语言训练的迁移、内华和运用。



案例10 学生小练笔



志愿军叔叔,在与你们分别的今天,我怎能不流泪?我怎能不哭泣?平时,我是很刚强。可是今天,与你们分别的今天,我怎能刚强得起来?你们对我的情,你们给我的恩,我永远也不能忘啊!记得那一次,敌机来轰炸,我家的房子陷入熊熊火海之中,是一个志愿军叔叔奋勇把我从火海中背出来。当他得知我那出生不久的弟弟还在里面时,又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在一声巨响中,房子塌了!您为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却连您的名字都不知道!……志愿军叔叔们,你们对我的恩情我还来不及报答,你们怎么就要离开了呢?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怎能忘怀?



⑵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注意了表达方法的学习,就可以在“交流平台”中对这组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进行提炼:“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口语交际·习作四”中的习作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不但要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也要强调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实际教学中,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会产生这样一对矛盾: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允许写听到、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事,要么出现抄袭的嫌疑,要么就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如果限定写经历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学生又觉得无事可以,或者觉得事小写不具体。针对这个矛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所限,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尽量在生活小事中寻找感动人的细节,在平淡中见真情。



②可以在《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学写细节,并布置观察任务:留意周围感动人的小事情。



下面这则案例就是学生写自己经历的感人的生活小事,习作中细节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好:



案例11 学生习作《友情不怕风雨》节选



……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林诗琪出现了。她看到我这副德行,笑了,把手中的小伞向我挪了挪,说:“过来吧,我送你回家。”我迅疾跑过去,躲在伞下,心终于定了下来。我和她走在回家的路上,雨依旧那么大,一点儿没留情,伞却只有那么小。我下意识地把身子一点点地挪过来,好让她少淋点雨,她却一直把我使劲地往伞里边拉,自己却淋湿了一大片。她若无其事地说:“不就是这点雨嘛,淋到身上连感觉都没有!”这雨还小吗?真的没感觉吗?我不争气的泪水又掉了下来。雨还是那么大,风还是那么猛,但是我感受到了,真正地感受到了──这小小的雨伞真的能在风雨中立起来!不管雨再大,风再猛,只要两只小手握在一起,我们决不会在风雨中低头!



……



附:案例5学生剧本片断



《晏子使楚》剧本案例



……



场景二



【楚王得知齐国大夫晏子来访的消息,传召大臣商议对策。



楚王(清了清嗓子)诸位大臣都已知道齐国使者晏子要来访问我国的事了吧!



大臣1大王,如今齐楚争霸,既然齐国使者主动来访,我们一定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灭灭齐国的威风,让他们知道我们楚国的厉害。(一脸坏笑)



楚王(点点头)说得好!我们就让晏子风光来访,无颜回国!(皱起眉头)可我早就听说那晏子聪明机智、智谋过人啊!不好对付啊!



大臣2哈!大王不用担心。(捋着胡须,洋洋自得)我早已知道那晏子身材矮小,我们不妨就在城门口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他从那儿进城,他还不颜面扫地?到时,齐国的脸面可就丢大喽!(一边说,一边笑出了声,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大臣3(迫不及待)还有,您还可以找个人假扮齐国人,让他在大殿前走过,若问他是哪国人,让他答是齐国人,若问他为何在此,让他答犯了盗窃罪。那齐国不就成了个品行极为低劣的国家了吗?让那晏子无地自容。



楚王(开怀大笑)哈哈哈哈……诸位大臣真是机智过人啊!那咱们就“恭候”晏子的到来吧!



众人齐笑哈哈哈哈……(众人下,换场景)



场景三



【一阵马蹄声,晏子上。楚国城门紧闭,一旁敞开着的洞却格外显眼,洞旁站立一个侍臣。



侍臣想必您就是齐国的晏子大夫吧!楚国欢迎您的到访,这边请!(边说边用手朝那洞口摆了摆)



晏子(装作毫不在意地瞥了一眼)哦,这就是你们楚国的城门?这分明是个狗洞嘛!(故意无奈地摇了摇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里钻进去呢!(略带嘲讽地笑了笑)我得先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侍臣(一时语塞)啊?!……那……请您稍等。(侍臣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