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9 10:46:35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六课的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冬阳·童年·骆驼队》写了骆驼队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透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我"呆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议驼铃,想为骆驼剪毛,问骆驼去向四件事情。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充满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小英子充满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虽然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梁老师这节课围绕驼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巧妙,以疑为线、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
一、 导课精彩
上课之前,梁老师为使学生放松下来,首先围绕本组主题设计了一个交流话题:在你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令你难忘的事?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纷纷发言,一下便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老师及时小结:我们的回忆中有对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一页,也蕴藏着对童年生活中人或物的无限怀念。应该说,这一小结正与课文所要表达的那种怀念与感伤的情绪一致,这也为后文的学习提供了一种铺垫,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紧接着老师趁热打铁,一张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老北京、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屏幕上,老师的三言两语配以优美而略带感伤的轻音乐《童年》,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把学生们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领学生结识五岁的小英子(复习了〈〈窃读记〉〉中的旧知识)。
本文的课题是有点意思,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通过读课题,老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题目的异常,并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简单的词语大胆的猜想文章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设计,老师又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写作技巧:大家也要学会这种以题目营造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的写法。
二、初读到位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朗读,第二学段学生已经具有“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初读阶段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针对本课情况梁老师设计了:作者写了哪些童年片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通过全班交流学生概括出:看骆驼,议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向。然后老师以简单的语言加以串联,随即解释了本课的题目,这种出示课题的手法可谓巧妙,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三、品读感悟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梁老师投放了一个大问题“选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这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形式上的重复中,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加深升华,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第一次是老师自己读的,第二次老师引导着学生读,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比较生硬,而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四、以生为本
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梁老师角色定位准确,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
如在学“看骆驼”时梁老师为了使学生能感悟到小英子看骆驼的投入劲,抓住了一个“呆”字,一个“傻”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学生一遍一遍阅读中感悟到童年的傻气,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并及时引导学生再改板书“呆看骆驼”。梁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此时学生再读便有的放矢,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所在,读来也就颇有些味道了。
梁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让我更加认识到学前充分备课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