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9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听课反思心得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娲补天》听课有感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8:48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评课 邢荣
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8:20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评课稿

     我在听完潘老师的课后,对潘老师个人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能猜出几分。我们漂亮、温柔的潘老师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拥有一副特别甜美、圆润的嗓音,这与生俱来的甜美嗓音不仅给潘老师的美丽指数增添好几分,也给潘老师的课堂带来了美丽效应。甜美、温柔的教学风格首先就为这堂成功的课赚足了一把,学生与这样没有距离感的老师一起学习是多么得放松、多么愉悦、多么享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用在听课上好象也妥当,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潘老师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思路明确、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妥当,以体验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劳累、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为感情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破了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课堂中出现很多亮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潘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朗读第二段时,老师让学生是自由读: 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她又会怎么做呢?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女娲的难过和着急?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去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朗读第三、四段时,潘老师又要求学生大声读,想想读懂什么、感受到什么?后面的每次读也都有相应的要求。

    潘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潘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潘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潘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为其今后更好地运用服务,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总之,潘老师很好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 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问题设计具开放性、发展性

   在问题设计上,我们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潘老师在教学时,设置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体验女娲寻找五彩石时,提问了:在这漫长的五天五夜里,女娲在找五彩石时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独特思维,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巧妙的提问,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同时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填补了文中的“空白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第三大亮点是结尾之处,潘老师将文本进行了拓展,将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高潮。这时我突然觉得我们的潘老师可真能算是个很有悟性的“导演”啊,因为从本堂课开始到这之前,我们一直是沉浸在一个非常紧张、凄凉的故事情节中,但是在潘老师的轻而易举下,我们却被“莫名其妙”地带入了“欢乐祥合”的气氛中了!细细想想,潘老师选用的音乐实在考究,那欢快、轻松的旋律中洋溢着祥合、丰收的喜悦……连我坐在那儿也能在眼前展现出一幅人们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的画面:那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佝偻着背,手里刁着烟,远远得忘着天边……那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围坐在奶奶边上,听奶奶讲着女娲补天的动人故事,奶奶眼里分明闪着泪花,可却是笑吟吟得摸摸孩子们的头……那怀抱婴儿的妇女 哼着小曲催孩子入睡,人们唱啊,跳啊……经过灾难的洗涤之后,恢复了原先的繁荣、昌盛!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不是课文里的,是潘老师选用的音乐、画面带我走进了这样的情境。潘老师真是个煽情的高手,借助音乐的渲染力来发挥想象,孩子们也在这样的感染下写下动人的字句。

         除此之外,潘老师设计的“作业超市”也很有新意,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鲜的名词,学生应该也觉得很新鲜,原来作业也可以像去超市选物一样随自己心意,能选自己感兴趣的来做。这是多时髦的做法啊,我想这个我马上就可以在自己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学用了!  

     今天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养眼,听觉上的动人,情感上的共鸣,但再完美也可能有缺憾的地方,我也斗胆说说自己的观点:第一,就是在读完文中最后一段后,潘老师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课题”,我在担心学生是不是真的考虑好了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的?究竟什么样才是“深情”呢?因为刚刚学生已经被调动了所有感官,体验了灾难过后繁荣的景象,学生应该这时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感激、感动的心情,仅仅是齐读,可能也没见得真的有了自己的感受,可否追问一下: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敬佩、感激、感动等词语,将每个人的多元感受分享一下,让女娲补天的精神在孩子内心得到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7:48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评课稿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王

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思路明确、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妥当,以体验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劳累、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为感情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破了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课堂中出现很多亮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先  接着  然后  ”的句式来说说女娲补天分为几步?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说一说,写一写训练中,天终于补好了,天地间怎么样?人们怎么样?用自己想到的成语,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同时,王老师还从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为其今后更好地运用服务,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今天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养眼,听觉上的动人,情感上的共鸣,但再完美也可能有缺憾的地方,我也斗胆说说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7:39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
               
            此刻的我坐在这儿是十分的不安,第一个不安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资力还不够,自己的想法、看法可能比较粗浅、空乏,让各位在这听我的既不可能详尽,又不见得正确的评课,实在抱歉;第二个不安是本人3年来一直任教的是低段,对三年级的教材从未接触过,接到任务后才匆匆浏览了一遍,所以呆会儿有讲错或讲得不妥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还有第三个不安是,今天执教的朱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徒弟给师傅评课那明显是在班门弄斧了,辜枉评什么课,我只把这当做一次向师傅学习的机会,谈我的感受、感触和想法。
               
            相信大家在听完朱老师的课后,对朱老师个人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能猜出几分。我们漂亮、温柔的朱老师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拥有一副特别甜美、圆润的嗓音,这与生俱来的甜美嗓音不仅给朱老师的美丽指数增添好几分,也给朱老师的课堂带来了美丽效应。甜美、温柔的教学风格首先就为这堂成功的课赚足了一把,学生与这样没有距离感的老师一起学习是多么得放松、多么愉悦、多么享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用在听课上好象也妥当,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朱老师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思路明确、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妥当,以体验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劳累、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为感情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破了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课堂中出现很多亮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朱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朗读第二段时,老师让学生是自由读:
            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她又会怎么做呢?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女娲的难过和着急?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去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朗读第三、四段时,朱老师又要求学生大声读,想想读懂什么、感受到什么?后面的每次读也都有相应的要求。
            朱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朱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朱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朱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为其今后更好地运用服务,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总之,朱老师很好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
            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问题设计具开放性、发展性
            在问题设计上,我们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朱老师在教学时,设置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体验女娲寻找五彩石时,提问了:在这漫长的五天五夜里,女娲在找五彩石时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独特思维,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巧妙的提问,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我们听到了有的孩子说
            有的说
            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同时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填补了文中的“空白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第三大亮点是结尾之处,朱老师将文本进行了拓展,将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高潮。这时我突然觉得我们的朱老师可真能算是个很有悟性的“导演”啊,因为从本堂课开始到这之前,我们一直是沉浸在一个非常紧张、凄凉的故事情节中,但是在朱老师的轻而易举下,我们却被“莫名其妙”地带入了“欢乐祥合”的气氛中了!细细想想,朱老师选用的音乐实在考究,那欢快、轻松的旋律中洋溢着祥合、丰收的喜悦……连我坐在那儿也能在眼前展现出一幅人们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的画面:那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佝偻着背,手里刁着烟,远远得忘着天边……那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围坐在奶奶边上,听奶奶讲着女娲补天的动人故事,奶奶眼里分明闪着泪花,可却是笑吟吟得摸摸孩子们的头……那怀抱婴儿的妇女
            哼着小曲催孩子入睡,人们唱啊,跳啊……经过灾难的洗涤之后,恢复了原先的繁荣、昌盛!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不是课文里的,是朱老师选用的音乐、画面带我走进了这样的情境。朱老师真是个煽情的高手,借助音乐的渲染力来发挥想象,孩子们也在这样的感染下写下动人的字句:
                                                                                 
                                                
            除此之外,朱老师设计的“作业超市”也很有新意,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鲜的名词,学生应该也觉得很新鲜,原来作业也可以像去超市选物一样随自己心意,能选自己感兴趣的来做。这是多时髦的做法啊,我想这个我马上就可以在自己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学用了!
            
            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养眼,听觉上的动人,情感上的共鸣,但再完美也可能有缺憾的地方,我也斗胆说说自己的观点:第一,就是在读完文中最后一段后,朱老师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课题”,我在担心学生是不是真的考虑好了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的?究竟什么样才是“深情”呢?因为刚刚学生已经被调动了所有感官,体验了灾难过后繁荣的景象,学生应该这时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感激、感动的心情,仅仅是齐读,可能也没见得真的有了自己的感受,可否追问一下: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敬佩、感激、感动等词语,将每个人的多元感受分享一下,让女娲补天的精神在孩子内心得到升华。另一处就是朱老师在让学生找出描写女娲补天时端、泼等7个动词,学生们只体会了女娲补天的艰辛,如果教师在这里恰当的做一个写法上的指导,是不是会更好?
            这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是那句话,如有说错的请批评、指正,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在师傅这儿又学到挺多,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6:46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听课评议
有幸听了施莞莉老师执教的问题教研课《女娲补天》,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我觉得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莞莉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天补好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莞莉老师还很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这一环节时,老师采用了看图、想象、引读、齐读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朗读的氛围,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总之,听完莞莉老师的课,有一种当她的学生真幸福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26:23 | 只看该作者


《女娲补天》听课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有幸听到吴丰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7 0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