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6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感想
今天,我们市小语高研班在运河中心小学进行研讨活动。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蒋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这堂课上,教师把目标定位于“读通,读顺课文”,思路清晰,教态沉着。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课题展开,教师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是读题。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表达自己不同理解。“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重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就题置疑,抓住文章的“眼睛”,敲开文本的大门。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抱母亲?我怎样抱母亲?我抱母亲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形成了课文的整体印象。不仅如此,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条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步是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指导也是有梯度的。先是让学生学习词语,指导读出词语的味儿来。无论是“瘦小”的点拨,还是“翻山越岭”的情境渲染朗读,学生都从中学会了读的方法,那就是结合词语的意义,想象画面。然后指导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抓提示语”体现了对话的朗读引导,“扣关键词”突出了人物描写的朗读。这些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触摸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最后,是概括的训练。在指导朗读后,教师让学生用三个字的词说说文章的三个内容点“换床单”“忆往事”“报母恩”,并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叙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种通过归并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高年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这堂课的缺憾之处在于“学趣”这一方面。教师应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恰当的形式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主动地参与读书体验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星期一第三节课,我们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第一次抱母亲》,听了很有收获,于老师的课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细细品味却又十分细腻、高亢,有温情。今天我对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节课,来写一写我的体会。

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在这节语文课中,于老师就把这句话落实在课堂中的。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于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读中品,读中悟,如:“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理很难过。”“竟然”一词,“使劲一抱”“用力过猛”等等,体验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然后再读让学生加入关联词,再进行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并说说理由。在这样的感悟之下,再来朗读,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让学生从表及里,由浅入深,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在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所以读课文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另外,于老师还注重运用方法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句子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如“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由此联想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听了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老师的情感教育十分丰富,老师的读中悟更是令人叫好。



(宿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组 侍孝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这课写了作者在一次母亲生病不便时,随手抱了一下母亲,母亲很轻,即而引发了对母亲的一生生活的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让作者深深的感动,所以产生了想抱一下母亲的突发奇想,设想到这一抱却让母亲欣慰地流泪了。说实话,这样的亲情故事发生在成年的作者身上,作为成年的我们,已养儿育女,让我们深受感动,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母亲为他们送来一切爱与温暖,但是他们很少为母亲考虑哪怕一点儿,他们在一味的索取和享受中会渐渐麻木。因此要借用这样的一篇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母亲的无私胸怀,确实是一件难事。但今天严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跳出教材,理出了“轻、重、敬、想”四字教学思路。教者在充分研究教材后是这样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

A、轻:严老师整合了课文中写母亲很轻的身子,让学生通过数字、动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感受母亲的轻。

B、重:轻的教学是为母亲担子重,负担担的教学作伏笔的。在回忆母亲的人生时,严老师抓住三个担子,引导学生从最能理解的数字(100)多斤开始与母亲的89斤体重对比,感悟母亲担子重,再通过五个动词“拉、背、挑、翻、越”理解母亲看得见的重担,看得见的步履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母亲的五个动作,透过字面的意思感悟文字背后的重担,即教育儿女养育家庭等,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已深深懂得第二第三个重担的含义了,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一个无私的母亲透过带有稚气的朗读,走入孩子的心。

C、敬:课上到这里,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因为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想必严老师要把重笔落在抱上。在对抱的处理时,教师采用了音乐渲染、师范读、图片展示等手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动人的画面,“母亲的泪”是教者特别要关注的,由这感动的泪母亲的形象又一次深化,母亲的形象每升华一次,作者的内心就多一份颤动,母亲的无私,母亲的不求回报都透过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植入作者的心。所以这第一次抱母亲,抱出的是对母亲理解与爱戴与抱出了自己对母亲的责任与爱心,爱的传递就透过这轻轻的一抱在无言中延伸。

D、想:在母亲的泪光中,作者想了很多,但孩子不是成人,他不会走进成年人的思想里,但我们可以像张老师一样让孩子站起来,仰望大人,告诉我们,课文我们读懂了,于是严老师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这样的环节让孩子把对文本的理解对母亲的情怀,对自己的责任作一份诠释。

结尾——“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真是引人深思,这才是真正的高潮,才是真正的震撼。这震撼里不仅有我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更有作者报答母爱的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

何琴、姚娟、黄芬老师的同题异构课《第一次抱母亲》虽时隔数日,但我仍记忆犹新。三位年轻老师上课都很淡定,很投入,都能用情感征服了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温馨感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中,使课堂充满活力。

★他们的课堂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尽情地“读”。

语文课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文本中来,通过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体会其中的情味。而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感悟,是使学生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深刻的感悟一定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何琴老师以我第一次抱母亲,意外的发现了什么?直接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找“我第一次是如何抱的?为什么我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呢?”展开教学。姚老师让学生找“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情。”以我的心情为线索展开教学。黄芬老师则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那浓浓的亲情。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但都重视了朗读的训练。

第一堂课上,当学生朗读母亲的话“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语调过高时,何琴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当时人物的身体状况:“瘦小的母亲,现在生病了,身体很虚弱,谁来把她的这句话读读好?”“此时的母亲很虚弱,连转身的力气都没有了,谁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第二堂课,一生慷慨激昂地朗读了母亲笑着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联系母亲当时的情况,用这样的语调朗读是否恰当呢?但姚老师没有评点,错过了朗读指导的最佳时机。而何琴老师的指导很有层次: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事”指哪些事?此时你一定想到了你的母亲吧?你的母亲做过的什么事打动了你的心?如果你的母亲在现场肯定也会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样的朗读层层深入,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语感。

第三堂课学生读到“妈,你别动,我来抱你。”这句时,黄芬老师追问“赶紧”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谁再来急切地喊一喊?

这些教学片段提示我们,朗读课文时可以设身处地想想人物当时的情况,可以抓住提示语,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引导、评价。

二、关注学生心灵轨迹,让学生努力地“写”。

三位老师课堂上都注重了文道结合,抓住教学的难点“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通过音乐、图片、打动人心的语言等激起学生情感的弦,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想说的话,让学生在说和写的基础上,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何琴老师首先回忆自己母亲对姐弟的关怀,创设了心理情景进行配乐范读;然后由学生读感人的文字,再把最打动你的是那句话读一读;母亲躺在了我的怀中流着泪,此时此刻,她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母亲的泪是怎样的泪?再让我们动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吧,生齐读。这些设计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为写话做好了铺垫。

姚娟老师也进行了老师的配乐朗读,但音乐和文中所描写的画面不吻合,建议选用温馨的轻音乐。然后让学生理解“眼泪”,用心祝福,一起来抱母亲。接着老师播放了一组虽离学生遥远但非常温馨的画面。这些真实的图片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弦,激起了学生说话、写话的欲望。交流后姚老师的小结也非常到位, “天下的父母都特别容易满足,儿女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丝淡淡的牵挂,都足以使他们感动万分。回家后把你们刚才写的读给爸爸妈妈听吧,我相信他们会很开心的。”“老师坚信,终有一天,你也会用你有力的臂膀抱起自己的母亲,与她分担忧愁、共挑重担。让我们把对母亲的这份爱深深地铭记在心。”这些语言非常煽情,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黄芬老师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眼前仿佛出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然后深情地配乐朗读,追问“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出示:“妈妈,    。”让学生写话。

从写话的效果看,姚老师的设计最好。语文学习的核心,应该是在学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获得语言素养,实现“言”“意”的融合与转换。在学生情感闸门迅速打开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给学生一个自由抒发情感的空间,放飞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把写好的作品拿回家读给妈妈听,指导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君子动口也动手。”用笔表达学习思考的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给学生搭建各种实践语言的平台,创造形式多样的运用语言的机会,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单独谈谈黄芬老师的课。

上面一些老师们谈到黄芬老师的课牵得太多,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黄芬老师是借班上课,但给我的感觉师生非常默契。这得益于黄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得益于她教学语言的魅力,她的亲和力很强。虽然黄老师看错了时间,少上了近10分钟时间,但她的课很扎实,很朴实,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少,也给听课老师不少启示。

1.黄老师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随文识字,而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课上写字。这一点很少老师能做到的,值得提倡。

2.黄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段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一个目标。课标中提出了许多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生活积累等。本课教学中黄老师非常注重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一课”,“得一法”。如理解“力大无穷”一词时,教师以“为什么说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在我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什么样的?”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学生找到了关于描写母亲如何辛劳。扛下生活重担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为什么我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词语的意思就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清晰了。黄老师对于“担子”一词的理解更是别具一格。她没有简单地让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或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上讲台指着图来说。这样的理解学生印象一定更深刻。

3.黄老师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多样性、自主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巧手的人可以选择制作母亲节贺卡;善于写作的可以写一写自己感恩母亲的一件事;喜欢阅读的可以积累赞美母亲的诗句。

感谢三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4: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记录
4月8日  教研组张云老师和朱玉忠老师同题会课: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

以下是教研组成员的点评:

一、两位执教者简要说教学设计的思路。

张云老师简要说说教学思路:

两次报母亲的心态,体会母亲担子的重。怕学生体会不到,先引导学生体会重担,再领会翻山越岭等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用行动用心地好好地去报母亲。之前理清教案时,就感觉在走过场,在品读重担时,又把整个一段拿出来读,也没有再读,没有想到时间却多了出来。

朱校长简要说说教学设计思路:

这个课,我想是通过抱,他融合了许多情感在里边,通过报来朗读,再来抱母亲。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体会母亲的不容易。

第一次是:难过、愧疚,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伟大无私;第二次报母亲的场景,更能融进情感。

其实第二次报母亲,抓住对母亲的孝心感动,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主题。这个部分应该多品读感悟。报母亲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应该着重体会的。可能备课时比较粗,时间上掌握得不够好。

各位畅所欲言:

冯小兰老师点评:教学思路都是相通的:思路清晰,从这样的思路中品味感情,体悟到母亲的艰辛,感悟的情感的升华,母爱的伟大。都注重的了词句的品读和感悟。第一次报母亲,担子是如此的重,从而感悟到母亲瘦弱的身体,担子是如此的重。再抱母亲中,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母亲对自己的所为,进行说话的练习,达到对母亲的伟大的感悟。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两位老师对于情景的创设比较到位,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朱老师对人物的感情的变化挖掘得比较好,这个情感的变化体现到母亲的爱。这些感觉比较好。

贺月娟老师点评:两种包不同的感受:张的课是华丽很丰盛的家宴,朱的课:农家乐,各有特色。来年更为老师均能以自此入手。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母亲身上的担子重呢,学生找出关键词,然后通过说话练习,感受。有了词语就了有内在。张这里为了精彩的过渡,荒废了再读再悟这样一个品读的机会。感觉是一问一答,感觉是答案送到孩子嘴边一样,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朱:舍得给学生自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感觉比较朴实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较扎实。拓展了课文的内涵,让学生更好的去体悟。原文中的一句话,和句子进行对比,更能体会作者心中的愧疚。一扶一放,哼好。不要太多的限制学生,可以放开那个句式,让学生多说一说。这里的句式训练,应该占到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里感觉有点不适当。感觉两个练习有点重复,两个练习就感觉精彩出不来了。感觉重复进行说话练习。可以换一个方式,再放开一点,让学生自己去想,课堂时间多到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练一练。感觉课堂上有些混乱,多到的时间可以写一写,这样可能更精彩一些。朱的是担子重这一个环节,创设了一个引读,创设了一个情景地读,虽然简单,能让学生在读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板书有些相似,从板书上来看,更加是一目了然。情感的变化是不是还可以再升华一下,娜娜过和愧疚之后,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此时的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感呢?这样升华一下,应该更好。

高志平老师点评:张的课进步很快,我觉得刚出来几年就能这样很不错了。感觉就是张化了好多心思,东了不少脑筋。但是处理的时候,感觉有点走教案的感觉,后遗症就是使劲按多了出来,环节设计比较好,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匆促。朱的课比较来说稍微好一点。张的课:有重复的感觉,说话训练的目的性不强,达到什么目的,要想好,要理解到什么层次上,想得还不够深。

朱的课:第一个就是要讨论的时候,我就觉得讨论过后,让学生说得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举手,就想到这个环节放得稍微早了一点。“想不到母亲这么轻”这句话应该多感悟感悟,没有悟透的时候,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说,怎么表达,也就是前面的工作没有做足的话,学生就说不说来,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铺垫做得还不够。第二个“一百斤”“八十九斤”学生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概念,可以让学生之间感受一下学生的重量,担负这一百多斤的重量,这样就能感受母亲身上的担子重。

孙和生老师点评:张的课像公开课,朱 课不像。教学设计,张下了功夫的,过度语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名家的课也是这样过度语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引领时,读进课文,体会一种感悟,跳出课文体会联系自己体会。文章里面能体会感情基调的问题。张比朱好。

训练,张有两处,在把握上面没有到位,和下文联系来是这真的报,其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朱的课,感觉精彩的地方就是体会母亲重担的这一段,比张做得扎实。母亲非常年青非常俊俏,好像与课文没有关系,但是挖掘一下就有关系。这么年青的母亲就这样,体会出母亲从小就特别辛劳。这里体会完了应该总结这是一个则没有的母亲,再来回想的前民调内容。就是感觉说话训练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意图,学生很多就说不到中心上去,感觉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袁小芳老师点评:感觉情感基调有他的特点。逻辑思维比较好,情感思维比较重。张的情感体验方面过渡语比较好。学生朗读得很不错。对下文的铺垫不光是图片上体现重担,引入到生活的重担,很精巧。说话练习还没有说到位就导入下一个环节。

……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好多老师没有来得及说。感觉评课的时间太仓促,语文老师的课又多,最近事情又多,很难挤出时间来进行研讨。还有感觉这样的评课比较乱,没有一个好好的思路,去进行评课。如果以一个点或者两个点进行比较性的评价,可能更好一些。还有一个就是我的打字水平还要进一步地提高,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记录下发言人达到所有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今天下午,张秀芳工作室的成员们来到姚哥庄小学送课,由张媛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我深深地被文中那“悠悠慈母爱,深深赤子情”所感动。教学的全过程紧扣“难过”和“内疚”二词展开,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让学生知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一次又一次的难过,是“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越来越深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越来越深刻的呈现。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有了由浅入深的不同感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撞击,更深刻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正是有了这样深层次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最后的表达中喷薄而出,因为已经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储备,打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快乐、感动,毫无保留。   

     我觉得处理此类情感型课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既能深入文本,充分挖掘语言文字里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又能跳出文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之间打开一座心灵之门。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很多。首先,要想讲好课,教师首先自己要进入文本。教师只有自己进入了文本才有可能把学生也带到文本里来。这就需要课前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好课,钻研教材。其次,上课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制定教学方法。最后要学会用一些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堂课中把握住学生,并适当的引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3: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和雪柳、念海一起去听了梦回三国的《第一次抱母亲》,主要的目的是看看教者对文本的把握,从课堂教学来看,教者比较准确的把握了文本,但同时也引起了思考,就是如何去整合,流畅的实施自己的教学的问题。       下面是听课的时候想到的一些问题,思路不太清晰,随便写写:       1,形式和文本。       我们要把握文本,现在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注意到了要让学生“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的形式很多,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才最符合这一段的文本呢?我想,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你和您。       那天wjh老师在执教《月光启蒙》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用“您”来称呼母亲,而不要用“你”,我持保留意见。 是否对母亲尊重,倒不在于用“你”还是“您”,而且 ,如果按照习惯的话,我想如果称为“您”的时候,大概反而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而要强调“尊敬”。个人觉得还是在书面语的时候说“您”,口语的时候没有必要来出来说,遵照习惯吧。     3、谈谈自己的感受,你打算怎样做?      这样的说话练习容易造成语录式的语言,如何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如何让他们有话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动动脑子。      4、关于课文。      我想,课文的脉络似乎是这样的“愧疚”——“感动”(心动)——“行动”。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母爱,付出甚多,求之甚少。 要引导学生去回报母爱,不一定是金钱、房产, 只要用心去做就是了,也不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怎么做都行,只要心里有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