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2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听课反思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顾茅庐》听课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课程标准的句老话,想毕大家都很耳熟能详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董老师的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指名读准句子后也没有就句分析,而是让学生再多读几遍。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下面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给他们评价的权利

阳光寓含着温暖、闪光、成熟多种含义。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阳光评价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和潜力,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这种阳光评价。他们都会借住这种阳光评价在原有的基础不断跃进。董教师的评价转换了一种手法,大量使用了生生评价。让他们在互动对话中,相互发现,相互学习、相互激发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这里顺便要提一下的是:学生的这种互动评价形式很好,但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作为支撑。他们毕竟是学生,除了会套用教师平时的评价语言之外,还有很多的课堂动态生成的可利用教学资源,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去发现,这时需要我们站起来加以点拨和引领。如果光借学生之口大表赞赏之词,学生很难有发现不足的机会。就包括掌声也是如此,这节课的掌声运用了很多,学生好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过多过滥的使用反而使鼓励的作用指数下降,这种激励性就显得很脆弱。

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还给了他们做人的权利

人除了具有生命之外,他还具备思想、道德、精神、人格、个性等。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经历,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需求,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我们教师很少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来看待,对学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学生对教师也是惟命是从,很难逾越教师这师道尊严的高墙。董老师就不,她柔柔细语,对学生的亲切与关怀,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抚化了他们凝结在心灵内部的冰雪,为学生创造了足以令他们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其实,董老师还给学生做人的权利,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个性思考的尊重上。整节课,董老师没有一句“我觉得,我认为”这样刻板式的老师语言。学生迎合董老师的意愿,董老师没有欣喜若狂;学生答非所问,董老师没有难以掩饰的失望。董老师只是用她那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大胆地去写吧,做出你们的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8:11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

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
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课题中这个“庐”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中“庐”指房舍,就是指房子。
师:“茅庐”是什么样的房子?
生: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很简陋。
师: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多简陋,过去,乡野村夫住的就是茅庐,在课文中,“茅庐”是谁住的?
生:(齐说)诸葛亮。
师:“顾”是什么意思?
生:“顾”是拜访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预习时,查了字典,字典中有几种解释,我觉得这种比较合适。
师:你真会学习。“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谁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齐说)刘备。
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想干什么?
生:想请他帮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终于见着了。课文就是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点评: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精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已读了不少遍了吧?
生:是的。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备非常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很谦虚。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诚意。
生:我觉得刘备很渴望得到人才。
师:对的,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贤若渴”。
生:我觉得刘备很器重人才。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能读出刚才你们所说的刘备人物特点的句子画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从第3小节中读出来的。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同诸葛亮见面。
师:(出示这部分句子)和老师找到一块去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部分,找一找这部分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能够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生:轻声读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从“下马步行”这个词感受到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有半里多路了,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他对诸葛亮很尊重。
师: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
生:刘备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师: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生:是一位皇叔。
生:是一位将军。
师: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生:是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
生: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生:不尊重别人。
生: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能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读出来吗?
生:(齐声读)。
点评:“下马步行”学生通常只能理解到刘备怕打扰到诸葛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身份入手,突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对人才的尊重。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轻轻敲门”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
师: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会这样地有礼貌。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不要惊醒”这个词能感受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刘备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这次听说诸葛亮在家,一定很想立即见到他,可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让童子不要惊醒他,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
生:“恭恭敬敬”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刘备怎样地站在台阶下等候?
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
生:两手放在前面,头低着,一动也不动地等候。
师:在平时的电影、电视中,你看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皇帝上朝时,那些大臣们就这样站。
生:大户人家,那些佣人也这样站。
师:是的。只有皇帝的臣子、那些奴仆、佣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刘备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皇叔),诸葛亮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村夫)。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的是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仅仅27岁。身份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都不应该“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却这样做了,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就是为了显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刘备这样做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想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可见他很想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真是求贤如渴,对人才十分地尊重。
师:说得真好!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
点评: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没有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电影、电视中所看过的画面,弥补缺少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对刘备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恭恭敬敬地等候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有表达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感受到?
生:“半响功夫”“一个时辰”能感受到刘备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耐烦,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刘备不光恭恭敬敬地等了,还等了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都无法等下去,更何况外面是早春,春寒料峭,里面的人却在呼呼大睡;更何况是一位身份高贵的皇叔在等一个地位卑微的乡野村夫;更何况是一位47岁的长辈在等一个27岁的晚辈,在漫长的等待中,刘备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刘备会在想自己一定要耐心等下去,用自己的诚心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会在想等诸葛亮醒来,自己怎样说动诸葛亮帮助自己。
生:刘备也许会在想诸葛亮快点醒来吧。
生:刘会在想诸葛亮不管你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等你醒来,我不能叫醒你,否则就显得我太不尊重人才人。
师:是的,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内心很着急,刘备却这样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地尊重啊!多么渴求啊!齐读这句话,把漫长的等待过程读出来。(生齐读)。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想刘备心中所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师:这部分处处都能体会出身份的悬殊、辈份的悬殊并未影响到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尊重,并未影响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渴求。让我们把这部分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
生:齐读这部分。
师:除了这部分,还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生:还可以从他们去之前的对话读出来。
师:(出示对话)你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从这个“嚷道”你想到什么?
生:张飞很生气,很不满。
师:张飞生气的是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生:两次都未见着,现在又要去等第三次。
生:刘备一个将军居然这样三番二次地却拜访一个乡村野夫,真不应该。
生: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值得登门造访。
师:谁来学一学张飞,把心中不满、恼怒嚷出来?(男同学齐读一遍)
师:张飞生气了,刘备听了张飞的话也生气,他生气的又是什么?
生:张飞竟然这样不尊人才。
师:张飞觉得对待诸葛亮不需要三请四邀,刘备是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的。
师:虽然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可他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去第三次,肯定能见着。
生:说不定诸葛亮在考验我呢!我的心一定要诚啊!
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刘备不光决定第三次去,去之前还专门请人占卦,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刘备对诸葛亮真是尊重啊!
师:同学们你从刘备对张飞生气地说,还想到了什么?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兄弟情谊很深,可现在却为了诸葛亮斥责张飞,可见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谁来学一学刘备生气地说?请大家齐读。(齐读刘备的话)
点评:抓住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态度以及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刘备尊重人才,刘备求贤若渴,我们品味人物形象时,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师:受刘备这么尊重的诸葛亮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又从哪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找一找你的依据。(生浏览课文,思考人物特点,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可以看出来。刘备这样降低身份去邀请诸葛亮,迫切地想得到他的辅助,可见诸葛亮是人才。
生:刘备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儿离不开水,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
师:是的,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了诸葛亮,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冀。
生:还可以从第4小节可以看出诸葛亮聪明过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去雾见到了青天。
生: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可见诸葛亮分析得很正确,这正说明诸葛亮是个奇才。
师:同学们真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人物形象。世人评价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点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才本领”。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在朗读想像对比中品味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全文,揭示喻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正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正因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誓死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那份虔诚,让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不气馁、坚持到底。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为了得到人才不惜降低身份。
生:我们对人才一定要尊重。
生:我们邀请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师:是的,“三顾茅庐”这个词在现在是一个成语,除了包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个故事,还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了这个成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国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诸葛亮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刘备很看重兄弟情谊。
生:诸葛亮料事如神。
生:刘备有雄心壮志。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师:同学说得都不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好好研讨其中的人物形象。
点评: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从整体感悟,细处摄神,感悟人物形象。
1、在重点词句中感悟: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课文从刘备的动作、语言可以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教学中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能深切感受到。抓住“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2、在想象补白中感悟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者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想象是思的表现方式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体会感悟。《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课文经过改编,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也失去了原著中精彩的地方。课前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3、在对比反差中感悟: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暗藏的对比反差,感悟人物形象。张飞、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的所作所为与自身身份、年龄的反差都能折射出刘备的人物特点。抓住这些学生更能深切地感悟人物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7:18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评课稿

                  二年级组 梁炜

                               2011年3月17日



今天,聆听了王燕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我在此代表二年级就此课发表一些看法。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读出了“味”, 特别是对人物张飞说的话的朗读指导很有特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词语如“嚷”,“用不着”“捆”等的反复朗读,读出张飞的鲁莽的个性,很有实效。另外,通过指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读中理解到了文中刘备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人物动作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课堂中,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课件视频的播放直观有效。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一生经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的经过,由于教师运用了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文本的有关描述理解的更深入,而且兴趣盎然。

四、课外拓展意识很强,整个教学过程有两个拓展性问题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1、《三国演义》上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故事和人物,2、诸葛亮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这些都是以本为本,适度超越,它正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

教者在课堂过程中,适当耐心地引导,也表现出了一个新世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总之,这堂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评课稿

听了周老师的课,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从欣赏隆中美景入手,走近隆中,走近诸葛亮,通过对三句比喻句的理解,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接着通过品读刘备的言行,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精巧有致,张弛有度。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周老师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了教学的重点。可谓匠心独运。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对《出师表》的拓展让我们看到了“尊重”的回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尊重主体,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主的,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时时展示着周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如读张飞说的话时,一般老师会让男生读,这样更能体现人物特点,而周老师却语出惊人:“请女张飞来嚷一嚷。”多么富有创意!这正是周老师对“尊重”的最好诠释。

建议:

1.导入部分对于词串的朗读无可非议,但作用在哪里,是为了读而读还是为概括主要内容服务?(教者没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所以此环节的设计,个人觉得可以省略)

2.对比喻句的理解方面。当老师出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时,让学生看着多媒体读就可以了,不必再打开书去读。我倒觉得让学生先读文,再现图,或干脆不用图比较好。图要用在关键处,用在学生有疑处,起到点拨的作用。比如教师利用图帮组学生理解“蜿蜒起伏” 就比较成功。

3.对于“卧龙”一词的理解,我觉得孩子应该能理解,老师不必急着“给予”。对比喻句“如鱼得水”的理解,建议教师设问:谁是“鱼儿”,谁事“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为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打下基础。

4.在分析刘备动作体现他对诸葛亮尊重的过程中,还有一处细节要关注的,那就是“半晌功夫”与“一个时辰”。通过等待时间之长,体悟其对诸葛亮的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6:46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评课

今天听了《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5: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听了陈瑞真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5:24 | 只看该作者
将阅读教学过程走实

——《三顾茅庐》听课随想

   

近日,栾聚芳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聚在二实小,开展了听评课活动。下面我将本次听课的一些想法简单的谈一谈。

这次执教老师上的是《三顾茅庐》一课,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故事。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教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

听完此课,反思我们的教学,我觉得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将阅读教学的过程舒展开来。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不可违避。切入点找得准不准有何讲究?找准了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抓了一个“诚”字,刘备的形象凸现了,当然还有张飞,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的脑际!切入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举,是教学思路的拐点,在此得到生动彰显。

还让我深受启发的一点是朗读贯穿了整节课。我在想,读与悟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读中悟呢,还是悟了读。当然大家都认为读与悟互为因果,要结合要统一。但总得有个主次,有个逻辑起点的问题吧?本课教师安排了学生大量的朗读。在学生自读自悟以后,师生对读、自由对读、集体引读、创新对读等。读是主、是本,在读的基础上说一点感悟“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读加强了,减少了师生脱离文本的冗余谈话。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读,有个内容选择问题,本课让学生发现并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句子来读,读得精当。读还有个学生关注什么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内容呢,还是内容和语言表达一并关注?本课的重点就是读出主要人物刘备的“诚心”,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在读中领悟了人物的形象。

再次,本节课中的想象运用恰当,我们很清楚,阅读要让学生有心灵自由,有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人物的每一组对话的时候,个性化的感受得到自由地表达。当读到张飞随刘、关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时,教师的引导具有启发性:“此刻,刘备会说些什么呢?书上没有写。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象刘备会说些什么吗?”所设计的想象练习是有创造性的。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对刘备个性的感悟展开想象,学生的言说展示了刘备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借鉴课文的人物对话形式,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初步的实践和尝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人物对话理应是本课的学习任务。高一点要求说,当学生随文练笔并交流以后,可以返回去让学生思考:“那么课文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替刘备说的话写出来呢?为什么?”这,就抓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去了,让学生在表达中长智慧!

阅读教学的三元素:切点、读悟、想象,在课堂上怎样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教学过程饱满、舒展,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这次的《三顾茅庐》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4: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