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3 15:03:24
|
只看该作者
《爱迪生救妈妈》评课
谷老师在本节课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想。在授课时,能把亲切的语言、优美的教态、真诚的鼓励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创造了富含童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是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在教学中,充满了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为大家所共知。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就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赢得学生对课堂的喜爱.。谷老师在他的每个教学环节中都体现一个“趣”字。
一、抓住中心,开篇激趣
一开始,教师就紧扣中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灯、电影、留声机是谁发明的吗?他是怎样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的?进行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疑点,自主引趣
学生初读课文,老师提出来两个有趣的问题:哪几个自然段讲爱迪生救妈妈的?你觉得爱迪生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有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愉快的探索,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这些问题都是为孩子们主动学习而创设的,让孩子们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
三、以读促悟,读中悟趣。
表演、分角色朗读师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一种形式,谷老师没有放掉这个良好的时机。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趣味。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词语、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了情感体验。例如:“斥责”“恍然大悟”等词语学生通过表演进步理解其意思。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享受阅读,感悟生命,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谷老师以读为本,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去交流,去感悟。我们可以看到,在谷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好,特别是指名读时,学生的语气、表情、情感等都很到位。读着读着,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便跃然纸上了;读着读着,文中的词语就理解了,积累了;读着读着,平时要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就有了;……
四、填补空白,想象生趣。
重点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后,谷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感知“爸爸”对爱迪生的误会和爱迪生想法之妙后,出示句子:爸爸恍然大悟,爸爸会说什么?谷老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这个空白点,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和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整理和复述,再一次体会了爱迪生的聪明,更是让学生的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
五、巧运课件,直观有趣。
这篇课文涉及到“镜子聚光”的科学常识,这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并没有些许生活体验,因此理解起来相当有难度。而如果学生对此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和理解,却让他们去感悟爱迪生办法奇妙,我想也只能是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其实内心可能并没有真正地认同。谷老师在教学时,巧妙地将利用课件,都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真是亮啊,爱迪生真会动脑筋呀!此时,不强调,学生也会想到爱迪生真聪明,真会想办法。而此时再去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镜子聚光”的原理,我想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并且恍然大悟。
1、在语文课堂上,确实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向学生解释爱迪生想法之妙是否更还好些;
2、中间问题过碎,没有紧扣“你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悟即可,再以分角色指导感情朗读会更好一些。问题不易过碎不便于学生的思考,回答。
3、 如果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爸爸、医生的表现对比,就更能体会出爱迪生的聪明。
4、读文章朗读指导还要细致,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感悟。
5、对生字词的教学还要适当加大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