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530|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听好观摩课  



四川成都市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了许多的改变。现代课堂教学更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双边行为,更体现“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学习中,怎样听好观摩课?一、明白听课目的。二、讲究听课方法:(一)关注教师言语和非言语教学艺术的展现;(二)关注教师的导课和结课的教学艺术;(三)关注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四)记听课者的思索与感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艺术     听课       关注     学生       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了许多的改变。现代课堂教学更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双边行为,更体现“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学习中,我们作为成都市培养的第一批农村中小市骨干教师听了许多观摩课。这里就怎样听好观摩课,谈谈我个人肤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共勉。



一、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的目的是学习,学习人之所长补我之不足。所以我们的态度上要做到四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



二、讲究听课方法



听课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堂观察记录是听课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记录时要注意内容包括课堂上的言语和非言语事件的真实记录,记录时要注意观察教学效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记录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即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变为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来,看其是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怎样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怎样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怎样做到对学生评价合理、公平,要突出重点,区分格式,,也包括听者对某一事件的感悟。那么具体记录时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一)关注教师言语和非言语教学艺术的展现



关注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言语启发调动学生跟随教师言语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呈现“放射状”?如某老师在《劝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学生超过老师。”师说“对。这是横向比较,长江后浪推前浪嘛。可是,如果进行纵向比较呢,还有其他意思吗?”学生一下愣住了。师再问:“青与蓝,冰与水是什么关系?条件有无变化?”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回答:“是对原有条件进行了改造、提炼。”师问“结果呢?”生答:“超越了自我。”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只要不断学习,改造自己,就会超越自我。如某化学老师在讲到一道根据化合价规律给物质排序的练习题时并没有讲完了事,而是恰当的问了一句:还可以根据其他规律排序吗?学生的思维立刻发散开了。学生开始搜索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还可以根据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给物质排序;还可以根据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给物质排序。很小的细节,但是却是水到渠成,关键教师却能把握好时机采用巧妙的提问艺术,使学生思维散开,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



关注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它是教师的知识和修养的表现。学生一般都喜欢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因为它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调节讲课节奏,可以使看似枯燥的知识活跃起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语言幽默风趣,还可以消除教师和学生的隔阂,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如某化学老师在讲到洗气瓶时说:“有杂质的气体跳下去,洗个澡,爬起来,没有了,澡盆里面装什么?”教师用这样琅琅上口的语言把洗气瓶中“长管子进气,短管子出气”的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用语言带领学生思考根据除去不同的杂质确定洗气瓶中的试剂。老师问:“氢气中混入二氧化碳,我想得到纯净的氢气,怎么办?”生笑答:“跳下去,洗个澡,澡盆里面装澄清石灰水。”利用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某化学老师在讲到水分解实质时说:“熊猫脑袋上的两个耳朵被揪下来,然后耳朵和脑袋两两结合配成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生笑。利用这样的语言把水分子分成氢氧原子,每两个氢氧原子分别组合成氢氧分子的微观过程形象生动的交给了学生。当我听到这些语言时,我感悟很多,快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我的学生也如此愉悦的学习呢?



我们还要关注教师教学语言的以下特点:准确性,不会让学生产生歧异;干净利索,没有废话,半截子话,空话,口头语,用本学科的专用术语;语言富于逻辑性,讨论问题系统性;语言文雅,有分寸感和教育性。



教师在课堂上还展示着一些非语言艺术,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身姿,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语等。记得一次听某化学老师上课,她一直面无表情的讲解着。她的学生基础很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很顺利的回答她所提出的问题,可是突然一个学生答错了,这个老师笑了,笑得很亲切,她说:“看着书,然后说一遍。”生看着书不太流利的重答了一次,师说:“很好,再念一遍。”生这次很流利的答出来了。一个微笑,如此的温暖和震撼着我的心,学生应该于我有同样的感受吧。当我以后遇到这样的局面时,我会向她学习。



(二)关注教师的导课和结课的教学艺术



     高尔基曾说过:“导课象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很长时间找到它”。一堂好课,若没有好的开端,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很难进行。导课的方法很多,如:“开门见山法”;故事导课法;创设情景导课法;悬念导课法;新旧知识联系法导课法;解释题目导课法;演练导课法;设疑导课法。听课应该关注教师怎样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灵活巧妙地应用导课方法有启发性的导课。



某数学老师在讲到《黄金分割点》时这样讲到:几何中的和谐美也到处体现,它们也使人赏心悦目。简单的点、线段、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就能构造出美丽的图案,平面的,立体的,让人美不胜收。再看一看黄金分割律这个奇妙的规律吧。符合这个分割律的物体和几何图形,无不使人们感到和谐与美。我们的人体本身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一个杰出的样本,T型台上迈着款款细步的女模,她们姣好的面容,魔鬼般的身材,无一不是黄金分割律的体现,样本中之典型。现实生活中让人叹为观止的一些伟大、精彩的建筑杰作,正是由于它们高、宽、柱间距离比例符合着黄金分割律,而让人欣赏、品味,影响甚深,你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金分割点。该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开门见山的提出了黄金分割这个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化学教师在教学《碳酸钙》这节课时,一上课就出示贵州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教师问同学们这种景色美不美,同学们说美。接着教者就提出这种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该教师成功的应用了创设情景导课法导入新课。



例如某化学教师在讲授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该教师通过投影解题设疑导课,学生情趣盎然。



如果说导课是“起调”,那么结课就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就必须做到善始善终。结课的形式和方法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和激励式等。我们应该关注教师怎样在结课时体现教学目标,首尾呼应,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某化学老师在讲完《空气》组成一课的新知识后,总结到:“空气是由许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每一种物质都有用,所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目前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还记得电视上那个拍卖广告吗?拍卖最后一罐没有污染的空气,那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为了使我们的天空变得更蓝,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在这里比较好的总结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设疑结课又实现了情感教育目标。



(三)记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比较多,首先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其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最后还有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研究法等。随着教学观念由“重知识轻技能”、“重教轻学”向“知识与技能统一”“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伴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般能力、适应能力等必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听课者应该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怎样体现启发式教学;怎样体现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怎样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怎样与学生心里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自身特点相适应;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相适应。



某美术老师在设计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搜集、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每张邮票有整体和局部的欣赏,以及邮票的设计构思,每张邮票有不同的动画转换,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自己点击,了解邮票的历史背景。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符合学生的心里特性,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某体育老师曾经在上小皮球课时,让学生自己体验小皮球的玩法,他们自由创造了十几种练习,有抛接、投掷、滚球、传球等等各式各样,筛选出几种学生参与性较强的“炸暗堡”,“搬运瓜果”等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教师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作用于促进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运用。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其实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四)记听课者的思索和感悟



听课者不止是听,更应该想。想别人的成功之处有哪些?为什么能成功?想需要改进、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哪些?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渗透了哪些教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换位思考:针对每一个环节,想一想如果是我该怎样处理?只有做一个“有心”的听课者才会受益不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09-2-17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出于这方面内容教材上涉及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教师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完全放开,大胆的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的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得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课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子课题,由学生分小组上网去查找、去探究。去自己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共同完成每一个大的课题,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先进性。我在处理保护空气这一课题内容的时候,就是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学习,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沙尘暴现象、电磁污染等多个课题,然后由学生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课题,并将成果加以汇报。在给课题的同时,为了促进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一定的探究质量,我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设计,要求各小组汇报的成果中,必须包括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涉及的反应原理、防治的方法、最新的科技成果几个方面的介绍。最后,我将各类课题的探究活动成果在校园网的共享区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综合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探究式活动,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等等。

五、改造经典实验装置,提供学生探究空间

经典的实验装置所涉及的仪器往往是成套使用的,只要其中的一个部件发生损坏,则整套仪器就无法使用,所以在实验室里经常使用的是它的简易装置。简易装置的使用其实就是仪器的组装的问题,在理解了仪器使用的原理后,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验资源,由学生自由选择与组装,使之成为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的课题之一。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启普发生器使用的方法、原理和使用条件,然后向学生提供一些仪器与器材,由学生组装尽可能多的可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六、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关于探究性习题有很多,下题就是一例。

例: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2O(气)四种物质,请设计实验:(1)只验证混合气体中确有氢气,(2)要同时验证混合气体中即有H2又有CO。

这道题中要考虑的问题较多,H2、CO的验证一般都是需要用到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通过检验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来证明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存在,但是会受到原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就必须先将它们除去再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除去原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是检验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都存在先与后的问题,一个是需先除去二氧化碳再除去水,一个是需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同时还存在尾气处理的问题,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思维能力才能找到准确的路线与方案。通过这类试题的训练,无疑将深刻的影响到他们的实际探究中去,能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初中化学教学探究性思维设计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李美强
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实际应用;教育应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特点。与之配套,新的初中化学教材的课程标准也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革后的新的各项基本要求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行探究性思维设计,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品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的进行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堂设计。我觉得充分利用与结合教材进行探究性思维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尝试改变课本上探究实验的程序化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倾向于把探究的过程步骤都罗列清楚,然后在过程中间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所以在探究性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还没有完全放开。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探究性思维更加深化,我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增加其难度,使探究效果更加明显了。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教学中,我设计先告知学生一些知识信息,并让学生收集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然后将课题改为“据说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请利用这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设计实验对这一说法进行验证”。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后,大家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向装空气的瓶子里伸入燃着的木条,如木条能继续燃烧,证明吸入的气体中含有氧气,从而说明人吸收了氧气;向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子里倒入澄清石灰水,如变浑浊,证明人呼出了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二:先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从而证明了人呼出了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排出的,因为吸入的空气中没有或很少量);再向这两瓶气体中分别伸火燃着的木条,装空气的瓶中木条能继续燃烧,而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木条熄灭,从而证明人呼吸是消耗了氧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在呼出的气体中没有了,从而证明氧气被消耗)。
方案三:与方案二相反,是先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然后再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理由同上。
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有的方案只分别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没考虑氮气),有的方案是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各放一只老鼠(条件不允许),这些都简单给以排除。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方案一很容易指出不足,因为一方面只能证明吸入的气体中含有氧气,但不能证明氧气被人体吸收;另一方面只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不能证明它一定是人体排出的。在方案二和方案三的讨论中,不少学生认为二者都可行,但有极少数同学还是找到了其中的区别,否定了方案三的可行性,认为如先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虽然能证明人消耗了氧气,但木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再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时,两瓶气体中都会变浑浊,而方案二就避免了这方面的问题。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还得出了一点结论:在向瓶中倒入石灰水的时候,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打开,否则空气会进入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导致第二步伸入燃着木条时,木条在其中也能继续燃烧,从而实验失败,所以最好使用胶头滴管,使玻璃片开最小的缝隙,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的进入。
可以看到,最后整个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都与教材一致,但效果却不一样,一方面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的操作、观察、纪录,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略显简单、被动、程序化,而且只知道那样做,难以去想为什么要那么做。另一方面改变方式后,所有的步骤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能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得更加完美。
二、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来
适当提高教材中实验的一些要求,也可以创造探究性思维的环境。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发现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在讨论完几个方面可能的原因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精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们都十分有兴趣的进行讨论设计,并得出了多种方法,然后让大家加以比较。一种方法是先往瓶中装满水至胶塞位置,然后倒入量简测量这部分水的体积(即瓶内空气的体积),待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再测量一次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从而可算出氧气的含量。该方法原理上看正确,但被别的同学评价有失误,认为导管里还有一部分水,该水的体积没法测量,改进的方法是直接用量筒盛水来代替烧杯盛水,这样通过两次读数之差可更精确的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因为它避免了导管中留有水引起的误差。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如附图所示的装置:先向针筒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盖紧胶塞,则燃烧过程中,随气压的减小,针筒中的水会逐渐流入瓶中,且可直接读出流入瓶中水的体积,即瓶中原有氧气的体积。这种装置避免了使用导管,所以既避免了反应后导管中空气进入瓶中引起的误差,又避免了导管中留有一定量的水引起的误差,能使测量更精确,被认为设计最佳。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探究中领悟了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它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途径。
三、创设学生自学阅读时的探究思维活境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探究思维的机会,包括一些可由学生自学阅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思维教学设计。例如,在学习拉瓦锡是如何研究空气的组成的时候,如按照常规教学,学生只需要知道它的大概过程和基本内容就行,但我在此安排了两个思考讨论题:①拉瓦锡经过实验得出了几个结论?②他的那些实验事实是如何支持这几个结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十分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一个结论是发现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另一个结论是发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是在第二个问题上却历经波折,大部分同学的最初视点都是:拉瓦锡首先发现汞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完全后,剩余的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有氮气;然后拉瓦锡再把得到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汞和氧气,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氧气。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它很快被另一些同学否认,因为这儿氧气是由红色粉末反应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这儿存在科学性上的漏洞。于是有的同学加以补充,说还有一个实验事实是氧化汞分解得到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开始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但其实这仍然不够,还存在科学性上的统漏,因为这儿不能排除两体积相等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要完全支持那两个结论,必定离不开第四个实验事实:除了体积相等,拉瓦锡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发现所得气体和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假如没有这一个实验,拉瓦锡的两点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通过这个对阅读材料进行的简单的探究思维,我想学生应该有两点印象是深刻的:一是对任何一个实验课题进行探究时,都必须严格注意实验的科学严密性,不存在随随便便成功;另一点就是平常看书时,一些看似平常的知识结论、实验操作等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科学道理,值得去仔细探究。这个简单的问题探究,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化学活动课中的思辨



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胡晓旭



笔者读了李长吉老师《论活动课中的思辨》一文后,深受启发,联系到化学活动课,我觉得化学活动课中的活动也可以有三个层面,即行为层面、技术层面和思辨层面。行为层面的活动是针对静态教学而言的,强调要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说和做。技术层面的活动主要是主题性的,致力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收获。思辨层面的活动则不拘泥于是否在行为上有所作为,而是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理性思考和头脑中的思维运作。

尽管思辨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形式上是内隐和无形的,是超越具体活动形态的精神活动,所以经常容易被忽视,致使活动境界难以提升,学生主体性原则无法落实,为此应在化学活动课中坚持以下方法论原则。

一、活动定位在思辨境界

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表现在知识的理解性掌握、技能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积极态度的养成等许多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以这一价值取向引导活动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从事具体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独立于活动之上的思考;在获得具体可见的收获的同时,增强精神与人格力量;在徜徉于经历与体验的同时,提升理论品格。

因此,我把活动定位在学生必须独自完成所有阶段的自由探究。比如在选题上,提倡学生自己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前人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方法、方向、结果等,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而不是走传统教育的老路,由教师开发课题,让学生去研究。

二、活动设计预留思辨空间

预留思辨空间是指在活动设计中要适当“留空白”,通过开放性问题、悬念、给定条件的不完整、结果的不确定性、方法的不准一性等手段,给学生自由伸展思想的领地,避免出现活动控制人、活动驱使人的现象。

1.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途径。化学科学的研究是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仅仅视察表面现象是不够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作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思考。

学生在探究“明矾为什么能净水?”这一问题时,如仅停留在所观察到的现象而不作深入的思考,只能简单地认为它产生了化学反应。但若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思考分析,最终明白是由于“泥沙胶体带负电荷,而明矾溶入水中发生变化,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带正电,两者彼此中和,失去电荷的胶粒聚结在一起使粒子越来越大,最终沉入水底”的结论。

2.进一步研究

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观念,摆脱权威与习惯的束缚,增强批判意识,进行独立的建构性的思考,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3.用行动说明

实践是最好的教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和领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绍兴是著名的水乡,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印染业的发展,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校科技小组成员在环保局科技人员的参与指导下,对市区周围河道进行检测,通过实地调查、发放问卷,对城区周围河道水体的污染源,河道产生的污染情况作了详尽了解,写成调查报告在《绍兴日报》上发表,并倡导全体市民和企业“从我做起,保护水体”的口号,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反响。此项课题研究在绍兴市科技创新大赛上也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市环保局的高度肯定。

三、活动过程即是思辨过程

把活动过程定位在思辨这一层面上,就是要提高活动的品质,增加外显活动背后的理性成分,通过不断反省、总结、提炼,使学生随着活动的展开,思辨的含量和境界不断提高。这样可以避免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在浅层次、短期效应上徘徊,从而增强其深刻性和长效性。贯彻“活动过程即是思辨过程”这一原则要注意两个方面。

1.不断的反思

在活动进行当中,由于受既定内容和相关设计的限制,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和“跟上节奏”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进行回味、揣摩,经常是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才进入反思总结阶段。而从学理上讲,反思应该是即时性的,始终伴随活动的进行而展开。给学生品味、咀嚼和创新的机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化学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该方案还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等,以便经常对活动进行审视和修正,进而从更高的角度、更深远的境界,规划今后的行动蓝图。

2.深入的交流

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参与,在交流中引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并深入内心世界去进行致思取向、运思途径等方面的比较,使交流真正进入精神境界。

四、活动内容由思辨活动统摄

由思辨活动统摄活动内容,即着眼于学生理性思考的进程、方式、境界的改善与跃迁来组织活动内容,这一组织形式以推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为主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而只有这种提升和长进才是化学活动课最重要的价值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活动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探索



福建厦门市同安一中 黄嘉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新教材设置的“活动与探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经一段时间的探究,有了初步的体会。
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观念,因为师生都已习惯于教师灌输式的传授,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式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习惯细细“咀嚼”教材,学生习惯于迎合课本和教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造就了思想上的懒惰,思维的被动。到了初三一下子要改变这种状况是极其困难的,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乐于发问、勇于实践的兴趣和能力。这需要从每次活动做起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学中教师的思考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选用合适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学力,要注意从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起。

一、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应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入手。例如,在绪言课开始,我让学生自带家中的蜡烛、铜丝、白醋、火柴、蛋壳,引导学生观察铁丝、铜线、醋等物质的色、态、味并动手试验它们的变形、加热、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引导学生进入缤纷多彩的化学世界,进而了解到化学研究的物质的性质、变化并非抽象的,而是跟生活关系很密切的,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克服学生对实验的畏惧心理。再如,蜡烛燃烧的实验,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通过用白瓷板压火焰,续燃吹灭火焰白烟的走火现象以及送学生礼物“自制蜡烛盆景──勇攀科学高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蜡烛变化中,不仅饶有趣味地学习知识,还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眼前的物质世界,在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属于自己的心理品质。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说到:“尝到当研究生的滋味,从实验中获得有趣的经验”“就连平时家里不起眼的蜡烛也成了化学家庭小实验的主要观察对象,没想到在这么短短的一节蜡烛中我们竟然能得到如此多的化学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与探究”,学生会慢慢地形成从色、态、味到光泽度、硬度、密度、溶解性、传热性、导电性、弹性的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从看、闻、捏到加热、加水搅拌、试验导电性强弱等科学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大门。

二、由引到放,由里到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刚开始,学生还不会找问题研究,我就提出一些专题让学生探究,如:“你有几种方法区别一瓶食用白醋和一瓶白开水?”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升华了区别物质的方法,就要找这些方法的不同点,且要找现象最明显的方法。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解放了思维,培养了自信。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让学生做对比实验:(1)贝壳与白醋反应;(2)碱面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然后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宜采用何种药品?理由?何种装置?”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问题,自己还对这些药品进行了多种组合,探究合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探究的习惯,也就能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探究燃烧条件时发现,棉花沾酒精后点燃的现象与棉花先沾水后再沾酒精点燃的现象有点差异,前者的棉花会变黑,后者的棉花不变色。我提出:“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运用这个知识在发生火灾时,怎么能既救火又自保?”总之,这种源于学生亲身发现的知识及其运用,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

学生做熄灭蜡烛实验时,把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罩上杯子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这本是个不同于练习册的意外,发现现象的学生高兴地告诉其他学生,学生争着亲身实践。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这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与操作有关。学生从火焰大小,蜡烛高低差,罩上杯子时操作的力度、角度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是练习册的错。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基于这一知识能作出的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如被困在火灾区时,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在这里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和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教师扮演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来解决问题。正是这样积极的引导,慢慢地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生上课实验,总是饶有趣味、意犹未尽。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百宝箱。采用塑料空药瓶做反应容器,眼药水瓶做滴瓶,这样实验药品的用量少且安全,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教师提供一些学生无法收集到的药品。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获得一种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拥有了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三、促进交流协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如学习“水”时,引导学生就“我所认识的水”查阅资料、相互交流,有的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翻阅图书。学生交流了“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污水的危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法”“水的分类”“生活中如何节水”“为什么水壶或锅炉会长水垢”等关于水的系列知识。望着这些内容丰富的小文章,我开辟了课前学生交流平台,让学生说学习体会、交流查阅的资料扩大知识面,教师则有意识地表扬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这正如肖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

总之,“活动与探究”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并形成了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了一种探求、思索的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福建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谢亚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它将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呢?本人在经过一年的课改实验后,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例如:在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的探究已总结出了燃烧的几个条件。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同学们,根据你们已学过的知识,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回答:能相容。)2.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发出一片惊奇的叫声:“哇,真的燃烧了!”教师从而引出:“化学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学科,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三、创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

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参与气氛,提供参与途径。

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四、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让差生也能参与

任何一个班级都会有学习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否不可教呢?事实并非如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商高低、聪明与否的差别,而是智能类型、智能强项是什么的差别。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一个领域、哪一个方面更擅长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早已道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因而,面对差生,尚需依靠教师探索发现挖掘差生的强项智能的途径和引导的方法。

例如:在我今年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几个头脑灵活但基础较差的“差生”,当教师问他们为何不想学时,他们的回答是:“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怎么学。”在第二天课堂上有个讨论题:“如何配制100g 16%的食盐水?”我就先问这几个“差生”:“你们在家配过盐水吗?”他们回答:“不就是把盐放入水中,搅搅就行了,还不简单?”我继续问:“那如果要使配得的食盐水刚好100g,且规定了咸度,你怎么办?”这下,他们就犹豫起来了,这时我慢慢引导他们……终于,我让他们明白了。最后我把整道题的解题过程系统地讲了一遍,并告诉他们其中一些隐含的知识……从那以后的每一堂课,我总会设置一些问题来让他们解答,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后来,这几个“差生”逐渐在化学学习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不要只重视对“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第一位的,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7: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