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4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2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
  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25:30 | 只看该作者
《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
    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25:16 | 只看该作者
《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渭南中心小学           郭洁琴)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互测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24:41 | 只看该作者
《我又长高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乾县梁山南坡小学   张燕

教学目标 :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分米、毫米、千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在编排时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合理安排。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况,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还介绍了表示“米”的单位符号“m”;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1米大约有多长,用多种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说一说、估一估”等活动,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米”的实际长度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状况分析 :
       学生大部分都是6~7岁的孩子,虽然求知欲非常旺盛,但知识积累较少,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些了解。而“米”的认识,难点就在于怎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米”的正确表象,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二)认识“米”
      1.了解“米”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
     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
       (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 1米有100厘米。
     师: 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
          (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
     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 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
        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
     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有70 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
     生:……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
     生:有二层楼那么高。
     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 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教学反思:
  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8: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