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8-13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互动式教材、教法辅导
首先,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解答“胖胖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时,需要列两个算式才能得出结果,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就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先算出4个面包多少钱,再求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一共多少钱,因此,要先算乘,再算加。又如,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要解决“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坐9人,需要几条船”的问题,就要先算出岸上一共有多少人,29+25=54(人);再求需要几条船,54?=6(条)。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即29+25?,按照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加,这时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了。
有一部分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点过于集中,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怎样把分步列式合并为综合算式、怎样计算混合运算等三部分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应用问题,本套教材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会分步列式即可。对于运算顺序和应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单元教学设计,在每一节课中侧重某一方面。如果学生对某节课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熟悉运算顺序上;如果学生对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陌生,就应把重点放在这方面上。
24、如何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技能?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呢?
第一,要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运算的道理。教材创设了“买电器”“回收废电池”“小小图书馆”等情境,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进行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教材除了提供用计数器“拨一拨”和用竖式“算一算”外,还利用直观模型,通过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的计算方法的道理。
第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标准》)的要求,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每分钟1~2题,教学时要根据这个标准鼓励学生逐步达到,不要对速度提出过高要求。
第三,三位数加减法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教材安排了有关验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教材“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一节中安排“想一想”活动,结合生活情境(买鞋找钱)引导学生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使学生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养成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负责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验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学生可以用逆运算来进行验算,也可以通过用别的方法再算一遍进行验算。
第四,教材在每部分计算内容中安排了“森林医生”“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小小图书馆”中,把学生在三位数加减法计算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列举出来,让学生当“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收集学生的计算错误,由学生自己当“森林医生”来改正。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能治病,而且要学会防病,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五,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
25、教材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角”?
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小学阶段学习角主要是为了学习构成平面图形的一个基本要素。由于角的抽象性,学生在认识角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和大误区,比如把生活中的桌角等和抽象的角混淆;比如把角看成一个区域,所以就感觉画出的角“包含”的区域的面积大,角就大。鉴于此,建立数学中“角”的正确表象是本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首先突出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在三幅图中,既有画出来的两边一样长的情形,也有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以免学生认为角的两边都必须画得一样长。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摆角的活动,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用两个小棒来摆角,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个边组成的,使角与角所“包含”的区域剥离。第二,通过学生自己摆角,可以暴露出学生的错误认识,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澄清。然后,教材设计了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角,并进一步认识组成角的顶点和边。
需要指出的是,本册教材是对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能够辨认出角,知道角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能正确指出顶点、边即可。关于角的定义和进一步认识将在四年级学习。 三、备课的有效性问题与具体策略探讨
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目标:
目标的来源,一个是教材,一个是教参,我们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浏览一下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要求不要偏高,亦不要偏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能用上的,一定要尽可能的用上,不建议大幅度的调整;教参中的教学建议有时对目标的诠释也很到位,相信大家看一看,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就不会走偏。推荐大家必看的教参内容: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教参42页)
例如:《数一数——认识新计数单位》一课,李冬老师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猜测、交流、推理等方法进行数正方体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联系。
3、通过收集资料,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
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其次,设计好一组问题:
一组有价值的序列问题设计,会让备课简约而不会简单
应该说,目前学校的常规备课活动主要就是一个目的——应付任务。是属于一种伪备课现象,即使是单元的集体备课,表面上大家议一议、论一论,但最终也是“研教分离”。多数教师都要承担文本教案的备课要求,备课的效度有多大,老师们心理最明白。但谁都不能回避现实的课堂教学——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那如何让我们的备课不失我们教师的“风度”呢?需要我们的课前腹案,需要我们对采取必要的办法,实际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道的办法。有的在教材上做出边注,有的在一张纸上做出必要的教学流程记录。那到底要记点什么啥?片面言辞,不值得一提,谨供参考。
大家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的组织,离不开的问题的准备,高质量的问题,是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心灵的。问题的序列化呈现,也为教师的教学减轻了机械记忆教学流程的负担。简单的说,你只要将要组织的教学活动与紧扣重点的富于启发与思考的问题设计出来,准保你的教学流程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例如:今天的这节《数一数——认识新计数单位》
导入:生活引入——组织了一个解说校园信息的活动。
这里面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一:对于我们美丽的校园,你了解多少呢?
问题二:听我的介绍,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仅仅两个问题,从生活情境入手,教师就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认识大数的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有用!
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个看课件,数方块的活动。
问题一:这个正方体是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的,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你们能猜一猜吗?你想怎么数?(独立思考与感悟的基础上,为后续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问题二:你们是怎么数的?(在这里,执教者在设计中,多数采用了限定性的问题,步步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不断的启发学生,也是一种问题方式,一个是开放性的问题,一个是限定性的问题。)
问题三:应该也是属于策略性的问题。——谁还有别的数法?
再次,要组织好一个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堂课,也是系列相关活动的集合,比如前面所举实例:导入、例题呈现,情境创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练习处理……那我们最应该组织好的就是“重点内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活动。
例如:本节课“千重万难”,如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李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将这一教学的必要片断呈现给大家。
借助学生用不同方法数方块时,加以渗透并突出教学的重点——九十一百是一千。
而对“万”的理解,孩子们是会感觉很难理解,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及策略的教学环节处理——比眼力看谁数的快。再次积累了学生的对大数的理解,数到九个一千的时候,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再添一个大的正方体,是多少?让学生从中发现10个1000是10000。
在这里不必再细说,只给大家一个建议,活动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如果将一系列的问题组织起来,做好预设学生的生成,创设互动的教学过程,相信会精彩不断。
另外,我们还要力求突出一个亮点;
每一堂课都应该力求有一两个亮点,实际在每节课,只要你有这个意识,就一定会找到可以生成的亮点,想想哪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呢?如何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学呢?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对数学产生好感呢?有时在练习环节中也可以实现的。
最后,照顾好一个差生;
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不应该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一生的前途,实际都是在这短暂而不起眼的四十分钟中度过,我们的孩子,能否在四十分钟内,保留下那么一点点印象,一点点的回忆呢?至少能获得一点点的快乐呢?为人父母的老师一定深知,自己孩子的发展对于家庭个体的重要性,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分钟虚度,更不希望被冷落,不希望没有被关注,看到那一个个天真的孩子,希望我们的教师,在每天特别关注一个“差生”,那么一周下来,就是五个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