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4 00:52:03
|
只看该作者
《梦圆飞天》教学反思
王 秀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确,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语文,其基本方式主要应当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以达到整体把握课文、明达文义的目的。反复的诵读还能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本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课文的——
(1)初读课文,把握基调
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作了充分的预习,大部分学生均把课文读了2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此时的读书,仅仅停留在读准、初步读通的层次。教学第一课时,我给学生定下的读书目标是:能字正腔圆地读通课文,于是,初读感知的环节,我首先从字词着手,把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列出来,指导读正确,然后,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名分小节读课文(1-5),师生相机纠正,指名的同学读得激情昂扬,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然后,6-15小节,学生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停顿、节奏,把握文字的基调,第三步:齐声朗读16-20小节,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做到了字正腔圆,读出了节奏感。
(2)精读细品,深入感悟
课文中有好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我预先设计了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学生都说很紧张。我由此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学生说:“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我又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学生说“我的心像一只兔子砰砰直跳”。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另外,这篇课文的遣词造句也是值得揣摩的,如:“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来了……”这句话,用了排比的写法,增强了气势,写出了送行场面的热烈,那么,如果换成“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来的人中有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专家、教练,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有……”这样写行不行?在比较中,同学们发现,虽然表述的意思一样,但是,说法不同,体现的氛围,传递的感情却不同,然后,再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同学们基本都能读出送行时那种热烈的场面。
(3)再读品味,积累语言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的特点正如“春天笛音”所说的:真实、生动。课文中有许多生动鲜活的语言,如:第二小节中烘托热烈场面的排比句,六至11小节,描写发射时刻的简短却有力的语言,12小节,火箭升空时壮观的场面描写,15小节,发射成功后人们高兴的场面,以及杨利伟关于地球的那段描述等等,这些灵动的语言的确值得回味,精读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用心揣摩了这些文字,把自己喜欢的摘录下来,积累内化。
教学中,我期待学生能通过反复的诵读,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语文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