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403|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全册教后记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0:3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荷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介绍家乡景物(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翠鸟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师随笔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们能做点什么(口语交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后记
三年级语文下册介绍自己习作教案及说说我自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随笔检阅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争吵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绝招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随笔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妈妈的账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三年级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口语交际)、习作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后记
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2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随笔
三年级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后记
三年级丰富多彩的世界(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西门豹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神话、传说故事会(口语交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5:44:17 | 只看该作者
《燕子专列》听课记录

一、            游戏导入。

1、今天我们来做个组词游戏,要求: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同学们手词语,这个词以“专”开头。(专车、专机、专座、专列)

2、今天,我们的专列上坐着一些特殊的客人,是什么?(燕子)你了解檐子吗?(出示课题)

3、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对啊,燕子会飞,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课文是怎样写燕子专列这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好好读读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落字,遇到生字、四字词语多读几次。

2、轮流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词。(欧洲、启程、特殊)

1、听说过欧洲吗?师简介瑞士。

2、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3、“骤降”什么意思?“濒临死亡”什么意思?

4、师生合作读句子。

三、            细读课文,推敲品味。

1、顺着“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细读课文,划出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1、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2、指名读。

3、是什么原因使小燕子濒临死亡的?能用几个词概括吗?

生1:很冷

生2:饥饿

生3:疲劳

2、细读重点,深入理解。

(1)接下去让我们重点感受“寒冷”。出示句子。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1、想象当地是怎样的天气呢?用语言描述出来。

2、去当地感受雪地的寒冷。(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句子。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

1、燕子要经过哪些地方?

2、谁能按老师的句式,把句子说得更好呢?

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             ,穿过                 ,越过     

          ,一路上非常辛苦。

师随机指导学生加形容词,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3、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燕子很辛苦的,是哪个词?(长途跋涉)

4、读句子,燕子的食物哪儿去了?齐读句子。

5、把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连起来说一说,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积累语言:成千上万只燕子在瑞士境内濒临死亡,是因为                                                 。

(师随机指导)

6、面对着成千上万只濒临死亡的燕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7、读读瑞士政府做的决定。

8、瑞士政府了不起在哪儿呢?可以看出什么?

出示句子:“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1、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齐读句子。

四、            指导写字。

  洲   涉

1、生读字。

2、说说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那起笔,把这两个字漂漂亮亮地请到四字格中去。





听课反思: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该是“性情中人”,应该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她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的声音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这一点,在金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深厚的语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课上,她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处。学生也在她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当燕子遇到了麻烦,濒临死亡之际,孩子们读起来语调低沉,似乎被这恶劣的环境感染,心情非常沉重。这正是得益与金老师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有针对性的指导读正确——理解词语感悟读——想象说话配乐读。学生在反复的有层次性的朗读中,情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让听者觉得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感叹金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金老师这堂课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字词的教学非常细致到位。金老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是把字词拎出来孤零零的教,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随文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在教学时,很有层次性,先是两个字的词,再是四字词语,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认读、理解、积累词语。学生一有读错,教师便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这种对学生契而不舍的精神在上公开课时是难能可贵的。

这堂课,金老师过度语自然,对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所发展,让我们听得入迷。我想这和她自身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解读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这也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3:3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按照教学进度,本来还不到这篇课文,但恰值国内发生特大灾情——四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谁也始料未及。对于这样大的灾难,国人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场景:那一幕幕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的画面;那一个个感人至深,互助团结的事例;那一张张充满疲惫却又坚持不懈的脸……无不让人热泪盈眶。而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5年前的阿尔及利亚,那时中国救援队派出30名救援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布迈尔代斯进行救援工作。课文中展示的地震后的悲惨情景,充满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于自己国内发生的灾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我就将这篇课文提上来,与之同时,举国上下正进行哀悼活动,以表达对灾区逝者的悲痛,对生者的祈祷祝愿。走入课堂时,我的心有些沉重,当课文中的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人民受灾后的惨状,队员救援时的细致认真,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却见到让人颇为痛心的状况:有的孩子嬉皮笑脸,居然象谈论一件有趣的新闻一样情绪兴奋:还有的孩子对此却知之甚少,显得那样木然。我既有些失望,对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又有些不解:是孩子们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认识,感受不到这种伤痛;还是孩子们不懂得灾难是什么,对于连日来的媒体报道所知太少。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孩子们就像是在倾听一则遥远的故事,那份淡漠让人有些锥心的痛,也许,该停下几节课,让学生们看看哪些实实在自的报道画面,听听那微弱的生命跳动声,他们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也远比茫然的捐助有意义多。由心的感动才付诸行动的捐助,如果仅仅是一种任务式的捐助,孩子们又能有什么心灵上的收获呢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当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这几天我们都在关注着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都派出了好多救援队员参与到救援中,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派出了国际救援队,台湾、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都参与到这次汶川的抗震救灾中,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超越语言、跨越国际的爱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以此来引出课题。当时很紧张,感觉到自己有点语无伦次。还好,不一会我就慢慢的镇定下来,接着说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再用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随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自领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
当学生读课文时,有个别学生没有预习好,结果,耽误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也很急躁,在这里,充分说明了预习落实得很不到位,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
学生在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时,基本能找到,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部分学生说的还是不错,当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经我的点拨,也都对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有所了解,感悟也很到位。
这一句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我渗透的比较多,从这句话中,更能看出救援队员的不怕困难、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对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说说,除了这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看图片,再次领略救援队员的风采,学生对这些救援队员也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是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是呀,中国国际救援队不顾旅途的辛劳,在余震还在不断继续的危险时刻,在救援任务困难重重面前,立即投入了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了救援队员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他们顽强的、执着的精神救助着一条条生命,即使这里不属于自己的救助范围,他们也毫无怨言的投入到救援中,就出了被困三天的孩子。(看图片)所以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在送别的时侯,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通过欣赏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救援队员的敬意。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然后结合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以他们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救援技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的精神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在这次救灾中一些感人的画面吧!看过视频,每个孩子心情都非常沉重,我想此时此刻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让学生把这些画面深深的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去用自己的笔,把对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的真诚的祝愿记录下来,作为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设计得很好,但由于自己经验少,又紧张,还是问题多多,还需要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知道,前面的路很难走,困难也很多,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语文园地七
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字组成的成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成语的含义,所以总是背不熟。习作有很多的同学所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但是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还有的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故事交待的不清楚。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故事写得单调乏味。今后要多训练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好词佳句。

29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学生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西门豹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这节课的生字较多,笔画繁。于是我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兴趣中学。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习,再开火车读,接着我问;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生回答喜欢。我就出了两个谜语,一个是:“一条长长的毛巾。”猜(帐);一个是:“共三滴水。”猜(洪)。学生都猜对了。他们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此时此刻,我趁热打铁,说:“再猜一个谜语好吗?”生异口同声“好”。“这些生字中,哪三个字是三胞胎的兄弟,请举手”。老师说。我原想先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反映较慢的同学来猜,可是泽贤同学迫不及待地走上来,拿下三张卡片,“娲”、“祸”、“锅”,并告诉大家,这三个字的左边不同,右边相同,是形近字,像三胞胎的兄弟。同学们举起双手,发出“耶”的口号声。机不可失,我又紧接着问;那怎么认这三胞胎兄弟呢?敏珊同学站起来说:“要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来记。”讲得很好。随后,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还会给这些生字找兄弟。”有的说:“歇”的兄弟是“渴”、“喝”。有的说:“沸”的兄弟是“佛”。有的说:“仿”的兄弟是“放”、“防”、“访”、“房”等等。效果是非常好。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再读一读。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谁也不喜欢这样。此时,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愤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搬到地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习此文,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查找答案。在初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课文的层次理清,并根据课文导读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深化理解,让学生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最后让学生再思考:从夸父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写夸父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都形象、夸张了写出了当时夸父的神力,同时使学生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由于我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所以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效果理想。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师找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点,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因此对课文探究深度远远超过平时。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我在上这堂课时,用出示课件观看太阳慢慢下山的图片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很好体现了“读是语文学习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的教学理念。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感悟夸父的伟大精神。
第一,体现在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读,并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完后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清晰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还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并画出觉得神奇的句子,并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也读得有滋有味,读读画画,画画想想,解读后基本上都能找出神奇的句子,还能说出神奇的地方。
第二,体现在重视指导朗读。首先是指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的神奇句子。在品读中,我紧紧地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琢磨,使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神奇,为美读奠定好了情感的基调。再引导学生说说应该如何读才能读出句子以及夸父的神奇来。也许是我提的这种要求过高了,也许是我的引导还不够具体、有效,学生们基本上都无法说出来。我就代替学生和盘托出,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接着是创设情境反复地、饱含激情地读,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夸父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我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用由低到高的语调反复地朗读夸父的雄心壮志,使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感悟夸父为了实现理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举。
但是,本节课没能很好地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夸父追日》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没有很好地贯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园地八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要求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在故事里,可以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作文,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非常欠缺。在交流修改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想象不合理,而是语句表达不通顺,或表达的时候翻来覆去。于是我给学生读了范文,让他们听听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争取字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没能将整堂课从语文的高度串联。一块块教学下来,没有任何连接,缺乏整体感。应该将整堂课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为核心展开教学,无论是成语构成形式,还是形近字的区别,歇后语的特点,都充满着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奇妙色彩,上到这个度,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就能油然而升。如果我能提到这样的高度,既串起了整堂课,而且也把这堂的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了。真是遗憾哪!这么好的主题我错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3:2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按照教学进度,本来还不到这篇课文,但恰值国内发生特大灾情——四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谁也始料未及。对于这样大的灾难,国人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场景:那一幕幕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的画面;那一个个感人至深,互助团结的事例;那一张张充满疲惫却又坚持不懈的脸……无不让人热泪盈眶。而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5年前的阿尔及利亚,那时中国救援队派出30名救援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布迈尔代斯进行救援工作。课文中展示的地震后的悲惨情景,充满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于自己国内发生的灾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我就将这篇课文提上来,与之同时,举国上下正进行哀悼活动,以表达对灾区逝者的悲痛,对生者的祈祷祝愿。走入课堂时,我的心有些沉重,当课文中的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人民受灾后的惨状,队员救援时的细致认真,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却见到让人颇为痛心的状况:有的孩子嬉皮笑脸,居然象谈论一件有趣的新闻一样情绪兴奋:还有的孩子对此却知之甚少,显得那样木然。我既有些失望,对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又有些不解:是孩子们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认识,感受不到这种伤痛;还是孩子们不懂得灾难是什么,对于连日来的媒体报道所知太少。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孩子们就像是在倾听一则遥远的故事,那份淡漠让人有些锥心的痛,也许,该停下几节课,让学生们看看哪些实实在自的报道画面,听听那微弱的生命跳动声,他们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也远比茫然的捐助有意义多。由心的感动才付诸行动的捐助,如果仅仅是一种任务式的捐助,孩子们又能有什么心灵上的收获呢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当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这几天我们都在关注着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都派出了好多救援队员参与到救援中,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派出了国际救援队,台湾、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都参与到这次汶川的抗震救灾中,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超越语言、跨越国际的爱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以此来引出课题。当时很紧张,感觉到自己有点语无伦次。还好,不一会我就慢慢的镇定下来,接着说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再用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随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自领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
当学生读课文时,有个别学生没有预习好,结果,耽误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也很急躁,在这里,充分说明了预习落实得很不到位,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
学生在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时,基本能找到,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部分学生说的还是不错,当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经我的点拨,也都对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有所了解,感悟也很到位。
这一句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我渗透的比较多,从这句话中,更能看出救援队员的不怕困难、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对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说说,除了这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看图片,再次领略救援队员的风采,学生对这些救援队员也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是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是呀,中国国际救援队不顾旅途的辛劳,在余震还在不断继续的危险时刻,在救援任务困难重重面前,立即投入了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了救援队员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他们顽强的、执着的精神救助着一条条生命,即使这里不属于自己的救助范围,他们也毫无怨言的投入到救援中,就出了被困三天的孩子。(看图片)所以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在送别的时侯,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通过欣赏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救援队员的敬意。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然后结合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以他们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救援技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的精神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在这次救灾中一些感人的画面吧!看过视频,每个孩子心情都非常沉重,我想此时此刻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让学生把这些画面深深的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去用自己的笔,把对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的真诚的祝愿记录下来,作为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设计得很好,但由于自己经验少,又紧张,还是问题多多,还需要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知道,前面的路很难走,困难也很多,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语文园地七
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字组成的成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成语的含义,所以总是背不熟。习作有很多的同学所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但是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还有的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故事交待的不清楚。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故事写得单调乏味。今后要多训练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好词佳句。

29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学生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西门豹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这节课的生字较多,笔画繁。于是我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兴趣中学。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习,再开火车读,接着我问;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生回答喜欢。我就出了两个谜语,一个是:“一条长长的毛巾。”猜(帐);一个是:“共三滴水。”猜(洪)。学生都猜对了。他们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此时此刻,我趁热打铁,说:“再猜一个谜语好吗?”生异口同声“好”。“这些生字中,哪三个字是三胞胎的兄弟,请举手”。老师说。我原想先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反映较慢的同学来猜,可是泽贤同学迫不及待地走上来,拿下三张卡片,“娲”、“祸”、“锅”,并告诉大家,这三个字的左边不同,右边相同,是形近字,像三胞胎的兄弟。同学们举起双手,发出“耶”的口号声。机不可失,我又紧接着问;那怎么认这三胞胎兄弟呢?敏珊同学站起来说:“要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来记。”讲得很好。随后,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还会给这些生字找兄弟。”有的说:“歇”的兄弟是“渴”、“喝”。有的说:“沸”的兄弟是“佛”。有的说:“仿”的兄弟是“放”、“防”、“访”、“房”等等。效果是非常好。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再读一读。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谁也不喜欢这样。此时,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愤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搬到地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习此文,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查找答案。在初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课文的层次理清,并根据课文导读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深化理解,让学生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最后让学生再思考:从夸父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写夸父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都形象、夸张了写出了当时夸父的神力,同时使学生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由于我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所以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效果理想。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师找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点,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因此对课文探究深度远远超过平时。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我在上这堂课时,用出示课件观看太阳慢慢下山的图片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很好体现了“读是语文学习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的教学理念。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感悟夸父的伟大精神。
第一,体现在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读,并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完后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清晰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还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并画出觉得神奇的句子,并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也读得有滋有味,读读画画,画画想想,解读后基本上都能找出神奇的句子,还能说出神奇的地方。
第二,体现在重视指导朗读。首先是指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的神奇句子。在品读中,我紧紧地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琢磨,使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神奇,为美读奠定好了情感的基调。再引导学生说说应该如何读才能读出句子以及夸父的神奇来。也许是我提的这种要求过高了,也许是我的引导还不够具体、有效,学生们基本上都无法说出来。我就代替学生和盘托出,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接着是创设情境反复地、饱含激情地读,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夸父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我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用由低到高的语调反复地朗读夸父的雄心壮志,使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感悟夸父为了实现理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举。
但是,本节课没能很好地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夸父追日》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没有很好地贯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园地八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要求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在故事里,可以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作文,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非常欠缺。在交流修改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想象不合理,而是语句表达不通顺,或表达的时候翻来覆去。于是我给学生读了范文,让他们听听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争取字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没能将整堂课从语文的高度串联。一块块教学下来,没有任何连接,缺乏整体感。应该将整堂课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为核心展开教学,无论是成语构成形式,还是形近字的区别,歇后语的特点,都充满着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奇妙色彩,上到这个度,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就能油然而升。如果我能提到这样的高度,既串起了整堂课,而且也把这堂的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了。真是遗憾哪!这么好的主题我错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3:01 | 只看该作者
卖木雕的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
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卖木雕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让人感动不矣,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
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但在教学中,更加应该注意主副线之间的联系,少年的雕刻技术高操,让我起先是爱不释手,又因为带不走木雕而感到遗憾。但又因为少年“内心的真诚热情”而感到高兴和感动!这样处理文本,更能让主副线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朗读上,更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课初就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引导作用。而我在这堂课中评价的语言则不够丰富。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
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
本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思路设计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积累四字词组和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两方面。下面就教学中的败笔谈几点感受。
一、虽然抛开细节,想突破重点,但是却在指导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点水之嫌。尤其是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同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人物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时,只做笼统的朗读指导,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限制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二、虽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解决“我为什么要放弃买木雕?”这个问题时,我是在提出自读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可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不擅交流。但好在学生基本上还能初步理解“我为什么放弃买木雕”。
总得来说,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我们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但主要还是自身学习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有待努力钻研,逐步提升。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反思3
本课词语非常丰富,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我主要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理解时我不是不让学生记词语注释,也不是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而是引导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我在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2:4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园地六
教学反思1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开动“知识快车”,教学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的收获装入“小成果袋”内,然后再有选择地“买票上车”。这样的活动,貌似无序,但却会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学生会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语文园地》的教学设计更应如此。
教学反思2
本节口语交际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脑动口。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样的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文雅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将“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目的是要着力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教学内容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这种“活动”在于学生动手、动脑去“工作”,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由学生亲自进行计划、观察、操作,这本身就创造了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一切环境,让学生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实现愿望与困难抗衡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去体验挫折、成功、失败和沮丧。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情,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实实在在地通过“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发现、有讨论、有创新)和“三动”(自动、互动、联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2:42 | 只看该作者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