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小学教师“四个一”教学评价暨总结表彰会上的总结讲话
——教研室 胡海明
各位老师、校长:大家下午好!
根据教育体育科技局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在全县初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人人拟定一节好教学设计,人人制作一节好课件,人人讲一节好课,人人撰写一节教学反思的“四个一”教学活动。这项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全学科之中,全体代课教师之中,按照局教学工作要求,教研室系统进行了组织和实施,除基层学校的前期活动,我们县级活动是从十一月初下发通知后,开始实施,至今天的观摩展示与总结表彰,已有四十多天的时间,四十天活动,进展顺利,下面我将县级组织活动及活动情况作一简要总结:
一、本次活动的基本概况
归纳起来,特点如下:
一时间跨度长
自发起通知起,先后经过材料接收、整理,组织展评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共接收基层学校选送的教学设计83+54=139,课件制作83+50=133,课堂实录77+49=126,教学反思84+54=138,共计536,其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是双稿件接收(纸质稿、电子稿),两种课(视频实录课、课件)除电子、视频外,另附文本材料各一(目的就是让评委成员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本节材料)
经过整理、编码、分类处理后,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起,先后展开对视频实录课、课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分学段分学科类型进行组织评选,至十二月八日全部结束。圆满完成这次评选工作。
二是辐射范围广
校级活动层面,有小学800余名、初中近500名代课教师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四个一”活动,选送到县的也达到近540人次,在历届教学评价活动中是为数最多的一次,同时,也表现出评价内容项目的广泛,从备课设计到课件制作,从课堂教学到课后反思,已经贯穿了常规教学的主要环节,占据了教学内容的重要位置,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研科研、教学评价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而展开,抓实了教学常规这项教学工作的根基,是一次务实性的教学活动。
三是富有时代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下,显然,我们的活动内容也在与时俱进:
过去 现在
写教案 教学设计
粉笔加黑板 多媒体课件
现场听课 视频回放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稍加留心,不难看出,这次活动思维是全新的,教学技能指向多元,活动对象仍定位在教学这支主力身上,活动重心落在教学常规中心工作上。
四是组织严密,实施扎实
为了防止评分的随意量化,实行了质性加量化的操作方式,(对每一份作品,都要写出最大的不足和优点,然后量分)
为了防止打人情分,事先对材料全部密封处理(实录课除处),用代码识别的办法评选,(就如同教师阅卷一样,只知其内容,不知其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为防止评选过程中各种干扰和彼此传递,我们完全选择人机对话方式,设计、反思应用电子稿、课件是演示文稿,实行人机交互,一人操作一台电脑,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
我们也在想,既然是我们组织实施这次活动,我们总不希望也不愿听到、看到操作中的任何越轨现象,我们就是一个想法,就是要让评得上的教师名副其实,评不上的也要有理有据,心服口服;
五是领导重视,指导督查到位
从方案的起草,到活动的开展,从时间的推进,到评选的运作,从评价标准到制定,到评选实施督查,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细致的指导;同时也得到基层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和有效配合,为这次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程活动中的收获和启迪
实施这样一次活动,我们曾发现了许多,也反思了不少,归纳如下(从两方面讲):
(一)教学设计很有品味,课件制作异彩纷呈
从139份教学设计的评选中,感到:
教师能从教学设计的视觉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备课行为,将先进的课时设计理念,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法与传统备课相整合,丰富了备课的内涵。
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做到了:教学预设因学情而定,最大的特点是:参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在确定目标、设计过程、选用方法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
从每一份设计的哪个部位较体现的直观呢?
如:宁兴北校区初中数学教师王爱萍《圆周角》一课的设计,在分析把握教情、学情后开始设计,首先对本节课教材前后做了系统而简约性的分析,确立了《圆周角》一节所处的位置和学习作用,然后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找准起点,进行设计。
再如:北小数学教师刘建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过程抓住学情、抓住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解读到位,在此基础上,才进行设计和建构。
这些设计看了之后,入情入味,顺应思维,非常务实,所以,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就是:主体意识浓,再看下去,还有是:目标意识浓和训练意识浓(这不再一一解说)
再从133份课件制作成果来看: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传统备课的革新和教学创作,那么,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是时代教育教学的呼唤。
在现代课堂结构及呈现形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日益加大,课件操作作为教师教学的新型基本功成份,丰富了现在的教学常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课件制作是基于教学设计所建构,已被教育教学所看重,这次教学评价活动在我县教育史上开了个先河,作为“四个一”活动项之一,引发教师的高度关注,表现如何?总体感觉良好,个别表现优秀,具体体现在:
一是制作画面精美,操作演示生动
1.能充分展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搭建了学生掌握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桥梁。
3.能破解教学的难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设计成课件,通过动态演示、直观放大、模型解说,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以课件的视听方式展示给学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能。
二是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对接性和通用性
1.只有交互式的课件,才能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形成人机交流对话,否则,课件只能起到板书板画的作用。在老师们制作的课件里,交互功能还是有所体现和发挥的。
2.课件只有跟文本设计形成同步对接,相互勾连配套,用起来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文本、课件两张皮,异步交错,没用反而添乱。
3.经过对课件的评选鉴定,多数交互指向明确,直观、方便和简约,便于多数人利用借鉴,普实而实用,还是有一定的通用范围。
如:二中数学教师张春梅
宁兴历史教师张君丽
宁兴小学部数学教师胡耀华
城南小学数学教师王金娥等(根据课件演示情况即兴点之)
除上面优点外,他们的课件突出表现在:
一是制作与使用上:
元件、积件链接自然(素材选取、脚本创作),
图文底色搭配和谐(艺术设计),
切换自如界面友好(基本操作、程序设计),
视听与活动融为一体(音、形、意配合),
场景跟画面有机互动(人机互动)。(视时间情况给予解说)
看这些作品的演示,就是一种文化分享。
二是演示发挥上:
能以最优化的出示方式进行安排;
能以最合理的出示时机进行展示;
参以最需要的运作空间适时展开;
能以最优秀的直观画面予以呈现;(视时间情况予以举例)
以上是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影响。接下来继续看:
(二)、课堂模式的建构与教学方式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
通过对126节视频课的回放与评选,汇集并整合了十五位评选者的意见反馈,一致认为这次课堂教学有如下亮点
一是教学行为的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表现多样化的各种课堂里,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是真正的参与,主动的参与、深刻的参与,不仅表现出主体参与的“形动” ,而且表现出主体 “心动”,个别课堂映射出主体的“神动”,(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自己的事,不仅反映在动作形体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在真正的参与,甚至于一些课堂,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交融,形成了独自的知识建构和学习思想)
二是教学模式的变革
我们不得不肯定,十年课改,我们今天的课堂——天翻地覆,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基础上,增加和整合了新的元素,现在的课型跟结构,就是一个新颖和优秀,(纵向跨前十年回顾,课堂教学的风格和模式简直就是两个天地)
这次视频课,象:
四中语文教师李晓燕讲的《变色龙》一课;
六中数学教师闫安讲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
宁北政治教师张艳艳《难报三春晖》一课;
三中化学教师任锁平《质量守恒定律》一课;
城南小学教师卫艳珍《确定位置》一课;
宁兴小学部贺俊平《圆的认识》一课;
枝柯中心校英语教师陈双佳
城南小学语文教师张前娥 等等
都非常的优秀,在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风格中,他们能准确的把握教材、处理教材,合理的驾驭课堂,拓展教材,能对自己所教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加工,有效的整理,科学的取舍,适度的挖掘。
都表现的不凡,能瞄准本节教学目标,不仅定位准确,具体明确,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较好的落实。
上述这些教师的课堂都是可圈可点的。
三、全程活动中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四项内容的评选与展示,看到了我县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精神风采,活动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收获和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问题或不足,
总的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好,课件制作也表现不错,教学反思不如前三项。
具体如下:(可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个别教学反思要素不全,深度不够,定位有偏,质量不高
当初拟定评价标准时,我们也预测过“反思”这个项目,它跟“课件”一样,都是首次进行评价展示,虽然搞了数年的反思,但总感到不尽人意。拟定标准时就以最低水平标准要求,评价的内容要素仅限于“四项12点”只要点到位,就可以认定:
这四项12点:(时间过长可略去,有时间可叙)
思效 (任务完成、教者行为、学者行为)
思得 (学识所得、学法所得、教法所得)
思失 (教师所失、突发所失、学生所失)
思改 (目标思改、策略思改、结构思改)
主要出现的问题:
1. 教学反思要素不全:思得、思失多,而思效、思改少;
2. 深度不够:只能说其然,而反思不出所以然。
3. 定位不准:把反思写成说课,或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没有背景和对象就开始反思,反思谁?
建议:要把“反思”真正做成“真反思、勤反思、常反思)
必须靠一种制度要求和机制激励,加上技术指导,逐步引导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课件制作原创的少,移植的多
这个问题,就是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在内,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这不是反对大家网上下载、跟贴,反对上网学习,是要对于网络资源进行取舍、加工、提炼和整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和利用。
目前的问题是:不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环境因素,激烈挖掘生硬的资源,对我们的教学也不一定匹配。
建议:今后在搞课件之类的活动,不只考查你的终结成果,也可以考查创作过程和制作的技术水平,可以作为一项教学基本功现场考量。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成与展示”(课堂教学中提两小点问题)
1、关于“生成”
有效课堂就是看“生成”
就生成而言:它可分为三种形态:(略述不解析)
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
纵向——偏向于深化,指向深刻;
系统——着眼天全局,指向结构;
客观地说,当下课堂生成并不尽如人意。
例如:文科中的语文教学,一部分教师就喜欢让学生做题,普遍忽视朗读的生成。其实,语文最基本的生成就是朗读,通过朗读,引领学生生成情感、生成语感、生成理解、生成个性、生成创造。
再如:理科中的推理教学,面对学生展示资源的“对”和“会”,绝不能对了就对了,会了就算了,依然需要生成,要生成结构、生成规律、生成方法、生成思想。
说到这里,相起了这样一句话:“井淘三遍出甜水”,很有道理,很有哲理。
今后教学中,希望在资源面前多加几层追问,跟学生一起接受课堂智慧的挑战。
2.关于“展示”(根据评选过程,回忆今上午展示情况结合起来讲)
即课堂展示,现代课堂里,往往是在自主或合作之后进行的重要环节,务实型的教师是少不了的步骤。但发现多数教师的处理是“一次搞定”,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步过大不利于落实。
建议老师的课堂展示:“先组——后班”(即先小展示——后大展示)
“先组”的价值有三:
一是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参与(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就能落到实处);
二是既可珍断学生前段学的结果,又可成为班级(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
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
有的教师认为“小展示”浪费时间,可有可无,其实不然。不妨自问一下:如果你没有备课,走进课堂你能潇洒自如吗?
所以,小展示很有必要。(这样可能学会呀),这就是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高效。
接下来的大展示,就是在小组之后的班级展示,这项环节,只要教师们做,还是到位的,不再多说。
(四)、组织评价过程还需要研究和改进
我们也深知自己的评价水平和能力不高,尽管事先的认真研讨与学习交流,但终归自身功底和实力有限,出现偏差在所难免。
不过,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对我们自身成长也是一次巨大的促进和推动,成长了教师也成长着自身。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评价这项少不了的功能模块,更需要在今后的历程中多研究,多探索,寻求适合本土的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评价办法。
(五)基层学校的活动表现存在很大差异
值得一表的是,这一轮基层学校的活动状况,大部分学校组织的很好,按局里的安排进行,据我们调查了解和交回来的材料稿件看,优、差距离不小,象宁兴北校初中、中阳六中、中阳四中、
等学校,搞得都是扎扎实实,在学校层面上都是在真做、实做;另有少数规模型的学校,好象就没有搞,把一些旧的不能再旧的课交了上来,有点见笑。
费了这么大的劲,组织一次如此大型活动,评价的目的不单纯为了选上一批得奖者,
从教研的角度讲,是一次“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主题的科研实践;
就教学中心工作而言,也是一次“优化教学常规,打造教学优质品牌”的教学活动;
(从大局来看)这是在紧紧围绕我县“质量第一,特色鲜明,全面发展,安全运行”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展开的,我们的活动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
各位教师:
今天的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的教学历程是永无止尽,表彰总结只能说明过去,未来更需要今天这一批精英的带动和辐射。希望我们再接再厉,把今天的成果转换为今后的资源,让更多的课堂大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