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0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2.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流程

一、由词入手,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并指名读准下列词语: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流传千古   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2.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既复习了词语,又整体回顾了课文内容。其巧妙之处,是将检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和初步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围绕“厄运”,体会编写历程艰辛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厄运”的内容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厄运?

2.紧紧围绕:“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组织交流,研讨。

(1)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20多年的心血”的丰富内涵。

①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谈迁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史实,而不是随意编造。)

师出示:

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            ;饿了,就            ;累了,就           ,脚上起了泡,就          。来到目的地,他不顾          ,就              。

②从“6次修改”、“500多万字”,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写工作量非常大,十分辛苦。)从“20多年”和“50多岁”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谈迁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国榷》。)

③师引导学生在体会中说:20多年过去了,一部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诞生了,而谈迁的身体却——(体弱多病)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中“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只有先理解了《国榷》形成过程的艰辛,才能理解《国榷》被偷后的悲伤。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的。一是抓住奔走借书抄写的艰辛,巧妙地设计了一道语言文字训练题,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二是抓住4个数字,品悟编写的工作量大、过程辛苦。]

(2)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不屈。

①师:而现在,这些都化为乌有了,体弱多病的谈迁怎能不悲伤呢!课文是怎样写他悲伤的程度的?(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②师: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他会想到些什么?出示:

他不想喝,不想吃,想的是                     ;他夜深难睡,想的是                      。面对20多年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他把所有悲痛都化为                      。

指导朗读:“20多年的心血……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③师:正当人们都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时,他却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你们说这样的决心大不大,为什么?(大。一是工作量大,花去了20多年,500多万字;二是自己体弱多病,年岁已大。)

[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是读好课文的前提。这一部分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对“20多年的心血”的理解,加之又有了“不思茶饭,深夜难寝,思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的渲染,学生就能在理解其悲伤程度的基础上,动情地朗读好这一部分内容。而“他决心大不大”,又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紧扣“重编”,品悟信念不垮之志

1.师:谈迁是怎么做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请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交流。

(1)情景之一:四处寻访——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2)情景之二:孤灯疾书——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3.师:这四年里,一个5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老人是怎样过来的?出示:

在炎热的夏天里,他               ;在寒冷的冬天里,他             。白天,他           ,夜晚,他              。这些艰辛难不倒他,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4.指导朗读:“他一袭破衫……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将课文语言转换成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只有一幅幅谈迁重新编写《国榷》的生动情景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才会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才会与文本产生共鸣。]

四、探究原因,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谈迁名垂青史,原因何在?(在组织交流的基础上,强调两点:一是他完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二是他具有“打不垮的信念”。)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反复朗读。

3.布置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搜集“厄运打不垮的事迹”,为班级专题交流会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不光是《国榷》的重新诞生,还有其在厄运面前不屈的意志。二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凡是取得杰出贡献的人,一般都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02:5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组织教学,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不能有效地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指导乏力,致使学生“虚假地有感情朗读”。

上述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在入境中品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朗读指导的过程性。特别是几道填空题,为学生的“入境”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内容,借助这个平台发挥想象,想到了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工作量大,体会到了过程的艰辛,想到了《国榷》被偷后的悲痛程度,特别想到了第二次编写《国榷》的决心之大,行动之难,过程之苦。有了这样的想象,学生对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不垮的信念”就有了真切的理解。而这样的过程,又与语言文字训练揉和在了一起,即:学生不仅在头脑中想象了当时的情景,还通过一定的语言方式进行了表达,这就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长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有条理表达情境和思想的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5: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