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  )兮像(  )!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相关链接】
  《警世通言》: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10 19: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28 | 只看该作者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1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幸参加“岳林之秋”教学节,有幸聆听了三节精致的课堂教学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下面,我就沈浓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听沈浓老师讲课,很是享受,整堂课总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古韵古味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那么和谐,可谓师者善教,生者善学。

  沈老师的课线条清晰,这是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前提。

  古文难读,难在句断。古人写作,往往不用标点,因此今人读之,便觉得非常艰涩。虽然,我们学生的课文标上了标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语言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从沈老师开课时的问答中我们可以证明。沈老师问学生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同一个声音:深奥、不懂、拗口……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理解都是非常轻松顺畅的。为何?正是因为沈老师在理解课文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在自己划出了停顿,范读之后,再让他们充分地读。学生学习的毕竟是母语,他们有自己的语感,在教师帮助理清句断之后,他们的读解也便顺畅了。这个把文章读通的过程,似乎费时挺长,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沈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为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做的铺垫。

  第二层面的读懂课文,沈老师则紧紧围绕两个“善”字,目标明确,以点带面,使课文的读解非常轻松而有条理。

  首先是理解“善鼓”“善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加以验证,由伯牙志高山,子期得高山;伯牙志江河,子期得江河,乃至伯牙志清风,子期得清风;伯牙志明月,子期得明月等等,充分地感受到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知”。

  其次,是“善哉”之“善”引导学生读好子期之赞叹。“读”与“解”,“解”与“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伯牙与子期对音乐的敏感与热爱,从而读透了“知音”的字面意思。

  那么沈老师教学的第三个层面便是读解“知音”的深层意思:伯牙与子期的“知心”。

  沈老师由伯牙与子期的偶遇入手,让学生明白了伯牙失意之后遇知音的欣喜、愉悦、兴奋、激动,体会了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融通,感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舒畅淋漓,也更深一层地读解了伯牙在子期死后摔琴之举的合情合理。有学生书写的感受可以佐证。

  古文教学应循序渐进,正因为沈老师教学有序,则理解有味,也正因为理解有味,才致体悟有境。

  另外,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绝妙之举。

  如课前的“词组积累”。

  虽名为“积累”,实则一箭双雕之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积累了许多ABCC式的词组自不待说,而且为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理解作了铺垫,更明白了词组中叠词运用的巧妙,体会到了叠词运用的情味。最为巧妙的是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体悟拓展,练习句式,埋下了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1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⑴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⑵ 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52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 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 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 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伯牙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⑸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⑹ 出示导入中展示的词语。

   ⑺ 师:假如你现在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会怎样赞叹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

   ⑻ 师:着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着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 引导:

     没遇到子期之前,别人对伯牙是怎样赞美的?

     (生答。)

   ⑶ 师: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苦闷、沮丧。)

   ⑷ 师: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知音。)

   ⑸ 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答。)

   ⑹ 师: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吗?更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答。)

   ⑺ 师: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情感。

     (学生读。)

  3、知音之死:

    过渡:

    正像结尾读的一样,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乐《伤别离》。)

   ⑴ 学生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⑵ 师: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亲人、灵魂。)

   ⑶ 师: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没人像子期一样赞叹。

     (引导学生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在无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答)。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学生答。)

   ⑸ 师: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来读这句话。

     (伴这《伤别离》曲调,学生齐读。)


五、深悟绝弦

  1、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饿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教师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饿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生一起读。)

  3、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指导。)

  4、学生念自己写的,教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

  师: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里。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动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学生读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3、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