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8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一、复习旧课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3:23 | 只看该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首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是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么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都傻眼了吧?!
  
  其实呢,这首诗最令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怎么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这样尽管朗朗上口,但似乎却显的拖沓和重复了。要知道,古人作诗可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基本玩意还是要考虑的。“犯重”即一首诗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般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李白的诗风虽然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于如此“不堪入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这里已变作了“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这究竟有没有搞错?!笔者随即又查阅了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儿,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众所周知,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因此,《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两句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明、清两代文人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断加以修改呢?难道该诗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不成?──确实,就是在这首普普通通的小诗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两处与日常生活习惯不符的描述:
  
  首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似乎就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卧室内床前的月光一般是通过窗口照到地面上的。唐朝那时候“窗“管叫“瓮窗”,也就跟现在的29寸彩电屏幕差不多大,月光通过它照在地面只能是那么方方或窄窄的一小块;“霜”的概念则不同,它呈现在地面的景象势必是“一大片”的。我想,要让李白将一小块白蛋糕似的月光错觉为“疑是霜”,恐怕他是喝得酩酊大醉也做不到!除非屋顶全漏整个房间都被月光笼罩了;
  
  其次,“举头望山月”这一句也有矛盾。大伙知道,这月亮总是从东北升起,西南下落(或相反),而古代卧室的窗子和现在一样大多是呈南北向的;“山月”则表明月亮刚刚升起不久,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诗人当时在室内窗前“举头”是很难看到“山月”的,即便他真能趴在墙壁斜倪观察到,这月光也无论如何不可能会在空中转个身再照到床前呀?!
  
  如此看来,后人对《静夜思》的修改倒也颇有几分道理:“明月光”比“看月光”似乎范围要大些,而“望明月”比起“望山月”在感觉上也让人更理解和接受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完整解释清楚上述矛盾啊!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白大人的原作就是如此,难道他老人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反正,打死俺也不会相信的!
  
  要我说呢,李白当时在床前压根儿就看不到那明月,为何?唐代那阵儿虽然没有现在的玻璃,但却已在窗口上用上了窗帘。在临睡前人们当然是要拉上窗帘的了,但遇心烦难眠时,则常会卷开窗帘,望月轻叹一番。李白在《长相思》中就有佳人“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诗句、在《秋月夜送沈之秦》则有“卷帘望月清兴来”句、在《玉阶怨》中更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两句,这些诗句均很好的反映了此种情景。看来,当时这窗帘倒也蛮考究的,李白当时境况同现在的下岗工人差不多,这水晶帘自然是无法享用了,但在窗口挂上块粗布窗帘去抵挡风寒还是能搞定的。试想,李白当时还在床上呢,这粗布窗帘尚未打开,月光又如何能照到室内地面?他又如何能看到远方的“山月”?
  
  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室内!他很可能是在室外的庭院或者别的什么场所,并且有座大山离他很近!!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将“洒满庭院”的月光“疑是霜”;也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做到“举头望山月”。
  
  但这样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床”字呢?李白总不至于把大床挪到大院去睡觉吧。
  
  几年前,一些专家学者曾指出《静夜思》中的“床”字指的是室外的“井栏”,惹得媒体跟风大肆炒作了一番,《静夜思》也好歹随着风光了一回。然而,这样的观点是经不住任何考验的:你说,李白在哪儿观月不好,他非要跑到那井栏旁干啥?再说,这“井栏”四周的方位可不能分“前后左右”的,“井栏”周围都好说,这“井栏”前就不好说了──月光毕竟是照在“井栏”四周的;他们甚至不惜翻出了李白在《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诗句来解释,说是一对“小恋人”正围绕着“井栏”打圈子玩乐呢──这恐怕也只有发了疯的诗人才能想得出:你说这井栏离井口那么近,小孩子在那儿多危险啊,况且井栏处又湿又滑,说不准还没打上个圈,小脑袋就先栽下去了……李白他能写出这样没头没脑的诗吗?!
  
  不久前,我又在杂志上看到了国内某位教授竟然提出了《静夜思》中的“床”是指日本人用的“塌塌米”。哎!这也难怪,如今的日剧、韩剧到处热播,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塌塌米”怎么看也算是个“床”吧,接下来他们恐怕要做的就是如何奉劝国人改睡“塌塌米”了。我看,如今的有些文人不仅智商变低了,居然还成了什么哈日、哈韩、哈美一族,我呸!我看统统就是一群哈巴狗!!!
  
  “床”字在《静夜思》中实指“胡床”即今天的椅子!古人大多席地而坐,并没有像现在的椅子。“胡床”据考证是在东汉才有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模样相当于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故亦称“绳床”。记得在老谋子的《英雄》里,我们不光可以欣赏到秦朝时所谓的各式椅子,细心的观众竟能在屏幕上发现一部爱立信手机呢──洋相百出,还要去争什么奥斯卡,气得连天上的星星浑身都在发哆嗦。
  
  据北宋《太平御来览》关于室内家具的条目中,有床、塌、案、柜、橱等,可就是没有“椅子”这一条!勉强和椅子沾上边的家具就也只有“胡床”。在唐代,“胡床”其实就成为了椅子的代名词。笔者注意到,李白在其诗中也确实曾多次提到它:
  
  如他在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中,曾这样写道:“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里的胡床指的应就是椅子,如果怀素当时是斜躺在床上的话,那他又怎能泼墨“数千张”呢?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中也谈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看来,这胡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时还可以将它折叠挂在墙上,假如是指睡觉的床,肯定是不行的;他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可见,这胡床不仅是用来坐的,而且还成为了夜晚赏月的好“帮手”呢。“胡床”当时在唐朝就像咱八十年代的冰箱、彩电,尚未完全普及,能坐在胡床上赏月也算是一种高级时尚吧。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虽然并不富裕,但胡床的制作简单且成本低廉,他赏月时理所当然会选择在“胡床”上过一把瘾了!
  
  “胡床”在唐代其他诗人中也屡被提及:如李贺在《邀人裁半袖》中就有“端坐据胡床”诗句,这也再次表明“胡床”确实是被用来坐的──它就是后来被俗称的“椅子”的前身!杜甫也有诗曰“临阶下马坐人床”,这儿的“床”指的恐怕也应是“胡床”,不然,他刚一下马便直入主人内房,坐到别人的床上──这看起来很不礼貌吧?!
  
  其实,直到宋朝,椅子在当时仍被唤作“胡床”。苏东坡在其《点绛唇—闲话胡床》词中,曾这样写道“闲依胡床,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啧啧!写得真棒;陆游在《桥南纳凉》诗中也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嘿!这位老人家可真是会挑地方,他干脆将椅子搬到了桥边的柳树下乘起大凉了,要是您边摇起蒲扇,边再来段当年抗击金兵的评话,准保连水中的鱼儿虾儿也会忙赶着过来听。
  
  真正把胡床(绳床)转变为木制的交椅,再将它发展到如今俗称的椅子,大约是在南宋中后期,由于江南湿气过重,老百姓长期席地而坐对健康不利,于是在南宋小朝廷的推崇和鼓励下,椅子开始盛行于世,到了明、清两代终于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胡床”一词便彻底淡漠了,它已完全被“椅子”所代替了,“床”字也就单单泛指睡觉意义上的床。不难理解,最后也就导致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惊人的一幕:明、清两代老八股们竟不知天高地厚,纷纷对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动起了“黑手”……我靠!原来都是一个“床”字惹的祸!!!
  
  现在,我终于可以正确地告诉小朋友们了:李白当时是在屋外坐在椅子上望明月的,并且离他不远处还有一座大山呢!顺便再想给宝宝们说上一句悄悄话:老师的话和书本的内容有些也是净瞎说的,要想长大有出息,千万防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3:12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长安。当时是天宝元年,玄宗皇帝召见了李白,并给李白很好的待遇,封他为翰林学士。唐玄宗并不想让李白参政,而是赏识他的才能,喜爱他的诗,想让他陪在身边做一个文学侍从。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转眼间李白在长安已有三年了。三年来,李白做梦都想在政治上施展报负,却不如人意,加上他在长安放荡不羁,过着狂放的生活,有不少人嫉恨他,甚至到处诬陷诽谤他,使得唐玄宗也开始讨厌他。李白意识到自己远大的抱负不能实现,心中万分失望,他毅然辞官,准备离开长安。

  临行前,李白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想着自己以前走过的路以及三年来在长安的生活,更是感慨万千。这时,一缕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李白的床前,那么洁白,那么柔和,象是蒙在地上的一层秋霜,顺着月光,李白抬起头来,看着空中皎洁的月光,激动不已,故乡,我的故乡,你在何处?激动之后,李白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静夜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3:04 | 只看该作者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2:5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四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韵律地朗读、背诵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电脑放夜空课件。

  2、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整体美

  1、电脑出示古诗。

  2、看课文,听录音,整体感知。

  3、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

   ⑵ 指名读课文。

   ⑶ 互相交流,读懂了那些词语。

   ⑷ 配音朗读。

  4、指名到讲台前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5、认记生字交流学法:

   ⑴ 认识要求会认的10个字,自读课文、开火车读、分组读。

   ⑵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三、品读课文,领悟要点

  1、合作探究: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课件出示全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诵读诗句。

  3、指导朗读,领悟要点:

    让我们跨越时空,跟诗人一起在月光下思念家乡的亲人。

   ⑴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法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⑵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①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后,问:“在这个明月夜,你知道李白在干什么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② 引导学生理解“疑”,让学生用“疑”组词。然后:“为什么使人将月光疑是霜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③ 第3、4句引导学生用动作来领会诗句的含义,展开想象:

      “坐在窗边的同学抬起头来看看窗外,你看见了什么?”“那要是夜晚,又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句诗。“我们把头低下闭上眼睛,十秒钟后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月光下李白又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读一读,怎样才能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读出来。

    ④ 教学生读诗句时,先读一句,让学生跟读。熟读之后,配乐朗读,最后练习背诵。


四、课外延伸

  课下让学生找一找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及描写月亮的诗句,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2:4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⑴ 小组交流。

   ⑵ 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⑶ 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⑵ 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⑴ 出示an、ang ,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⑵ 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⑷ 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 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⑵ 配乐朗读。

   ⑷ 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⑴ 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⑵ 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⑷ 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 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⑵ 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 —(  )(  )

  3、写出诗句,选择加粗字的意思:

   ⑴ (     ),疑是地上霜。

    疑:① 好象( ); ②不信( )

   ⑵ 举头望明月,(     )。

    举: ① 向上抬( ); ② 全( )。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32:4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会读本课10个生字。

   ⑵ 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3、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1、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⑴ 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⑵ 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2、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⑴ 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⑵ 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⑶ 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1、初读课文:

   ⑴ 读通、读顺全诗。

   ⑵ 检查勾生字情况。

   ⑶ 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⑷ 解题:

    ① “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② 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③ 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⑸ 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① 读。

    ② 说(词义——句意)

  2、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⑴ 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⑵ 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⑴ 读整行诗。

   ⑵ “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⑶ 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⑴ 读整行诗。

   ⑵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⑶ 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⑷ 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⑴ 读整行诗。

   ⑵ 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⑶ 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⑷ 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⑴ 读整行诗。

   ⑵ 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 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⑷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1、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2、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8: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