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9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

T:课前的预习都做了么?
S:做了。
T:我想听写几个词语,谁来?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一生板)
T:车盖 盘盂 
T:读这两个词语。
S:读
T;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车盖的饿样子和盘盂的样子。
S:上台比画。
T:再听写两个词,谁敢上。其他同学准备好!
S:听写(一生板书)
T:苍苍凉凉   探汤
上台的学生未写出。
T:可能比较紧张。再报一遍。
T:请个同学帮你。
S2上。
T:看清楚了么?
S1:点头。
T:写好了么?我们一起来读。
S:读。
T: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形容一下么?
S:沧沧凉凉的秋天,形容天气凉爽。
S:探汤表示天气炎热。
T:你怎么知道天气炎热。
S:我从注解中了解到。把手伸进烧热的水里。所以表示炎热。
T:很好!
读2遍词语。
T: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一条线,想想有什么名堂?听老师读课文。(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烫连)
教师读文。
学生没有举手。
T:都没有反应?
T:看看有什么名堂?
S:他们两个有关系。
S:车改是大的,盘是小的。
S: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一样物品。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的。
T:还有别得发现么?
S:一个小孩把“日出的太阳比做……“
T:了不起的发现!你读读。“一儿曰:日初出……近者大乎?”
齐读。
T:是啊!他们都是形容太阳的大小的,是一小儿的发现。再读读。
继续探讨发现。
S:早上温度凉快,下午热,太阳的温度,他们意思相反,他们都是一小儿说的。
T:他们都在说……他们都是……他们都是……
T:很好,一人就说了三个重大的发现。
指读另一小儿的发现。“一儿曰:日初出沧沧……”
齐读。
指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纠正)
T:不要翘舌。
S:读。
T:好,再多读几遍就会好了。
分角色读。
T一儿曰 S男
T一儿曰 S女
T;很好。“……”你们看到过么?“”你们感受到过么?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
T: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词语中画了个括号,把他们看做一组,想想有什么名堂?(S举手)不着急,自己去读读,名堂在哪里?(“车盖”与“沧”、“盘”与“探”)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交流。
S:两小儿都是说日出的时候的样子。
T:书上怎么说,你把他读出来。
S读
T:日始出,日初出意思是一样的。(板书)用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
S:早晨!
T:这两个词“日中时”(板书)用我们先在的话说是——
S:中午
T指板书,怎么就不一样啊?
S:一个从形状上说,一个从温度上说。
T:角度——
S:不一样。
T:从形状上看,一个小孩……从温度上看……。有道理么?
S:有道理。
T: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请同学来读。(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适当的穿插)
T:角度不同,现象就不一样。一起来读。
S读
T:很好。两个孩子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两小儿角度不不同,观点会同么?现在
老师把一儿的观点擦掉(老师擦去车盖和盘于),你说,这里得写上什么词?
S:近  远
T:很好,请你把近和远写到黑板上去。(生板书;近  远)
T:老师把另一小儿的擦去。……(生板书;远 近)
T:是“日初时远还是日初时近呢?日中是远还是日中时近呢?两小儿“辩斗”(板书)
理解“辩斗”
读“辩斗”的句子。反复读。
指读:两学生上台。
T:他们是怎样辩斗的,能否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辩斗!
生读。
生完了。
T:是辩么?怎么这么客气,怎么这么斯文啊?你得跟他辩。
T:再来一次。
T: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王老师来,现在我是——
S;一小儿。
(师生辩斗,语速越来越快。)
……
T:近则大,远则小。
S:远则凉,近则热。
T:近大
S:远大
……
(掌声)
T:谁来了?
S:孔子来了。
T:喜欢两小儿么?
S:喜欢,争论都很有道理。
S:两小儿都非常善于观察。
T:再读两小儿的话。既然喜欢两小儿,再一起读读两小儿辩的话,语气不够可以加上手势。
两小儿在干吗?
T;他们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啊。
再读。(123、456相对而坐,气不过的话可以加上手势)
教师读提示语“一儿曰”(语速越来越快)
(学生读,很精彩,掌声)
T:都没有动手。(观众笑)
T :假如你在场,两个孩子的观点你赞成谁?
S;他们都有道理,所以都赞成。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S:我也是。虽然他们的观点不样。都他们自己得出的。
S:从‘温度“的观点上,我赞成。从“形状”上,我赞成……
S:我无法辨别他们的对错,他们两个读有道理。
……
(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心中的预设)。
T:想听一下老师的观点么?老师都不赞成。知道为什么?
S:想!
T:老师都不赞成。知道为什么?
一S举手,老师走过去。
S:因为地球……太阳……
T:你怎么知道的。
S:科学书籍告诉我!
T:你为什么不举手呢?辩斗是需要勇气的。
T:但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小小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以为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这么简单的一个常识。孔子又赞成谁呢?
S:孔子也拿不定主意。
T:为什么?
S:孔子不能决也。
T:什么叫“不能决”?(S回答略)
T:孔子是谁?(S回答略)是啊,一个大教育家,一个大学问家,一个大思想家,都不能决,难怪两小儿要说:
S读。“熟为汝多知乎?”
T:什么是“知”?
S:知识,学问。
T:来,我们一起来笑一笑。
S读:“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学生续写
1、孔子听了他们的话,又会说些什么呢?你把他写下来。你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学文言文的口气来写。如“孔子曰:”
2、交流。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声)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不知,是智也。(掌声)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不耻下问……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你们许会了观察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哎,你们两个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

总结:你们觉得孔子会不会说这些话呢?S(略)

T:王老师不能决也!(下课掌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生:凡卡给爷爷写信。

        师:谁能比他说得更完整些?

        生:诉说了当学徒的悲惨遭遇。

        师:谁还想再说一下?

        生:诉说了凡卡在莫斯科的遭遇。

        师:除了刚才讲到的学徒生活以外,还讲到了什么?

        生:还回忆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生: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了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师: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在莫斯科所遭受的悲惨遭遇,回忆了和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并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从中反映了凡卡的悲惨命运。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呢?在表达中又注意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打开课本,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凡卡给爷爷写的信中讲了六件事,哪一件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最能说明凡卡的悲惨命运?

        (生默读。)

        师:哪件事最能说明凡卡的悲惨命运?

        生:第8自然段。

        师:哪件事,归纳一下?

        生:……

        师:还没想好?请坐下,谁来帮他一下?

        生:第8 自然段写凡卡做学徒时所受的遭遇。

        师:很多人有同样的感受,第8自然段也就是说凡卡做学徒时的遭遇。(板书:学徒生活)

        谁能有根据的说一说?

        生:“昨天晚上……拿皮鞭揍了我一顿。”平时做活很累,老板就打他。

        生:“早晨吃……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连吃都解决不了。

        师:连吃都解决不了,从中感受到凡卡的悲惨。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生:“这个礼拜……直戳我的脸。”

        师:能讲讲你的理由吗?

        生:……

        师:没关系,把你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生:他帮老板娘做事,老板娘反而用鱼嘴戳他的脸。

        师:谁能根据ⅹⅹ同学找出来的这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意见?

        生:老板娘在作弄凡卡。

        师:这儿反映出来的是老板娘在捉弄凡卡吗?

        生:老板娘看不起凡卡。

        师:你能再讲得深入些吗?

        生:……

        师:拿起课本,再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齐读。)

        生:“直戳”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社会。

        生:老板娘不把凡卡当人看。

        师:ⅹⅹ的说法非常好,你能把这句话再来读读。

        (生读。)

        师:“直戳”应该怎么读?

        生:重一点。

        师:不把凡卡当人看,其他的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伙计们捉弄我……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这里可以看出不但老板捉弄我,伙计也捉弄我。

        师:除了刚才的“戳”字,这儿还有哪个动词也反映了凡卡的悲惨?

        生:“捞”。

        师:刚才的“戳”可以看出老板娘不把凡卡当人看,现在“随手捞起”的“捞”字又可以看出什么?

        生:老板也不把凡卡当人看。

        师:同样,老板也不把凡卡当人看,凡卡给老板娘干活,不但(有人答不给钱),反而(众生答要打他)。凡卡在9岁的时候过的是这样的生活,你们在帮爸爸妈妈干活有过这样的遭遇吗?(众生答没有)他们一定(众生答很高兴)。除了这些,凡卡还有哪些悲惨的遭遇?

        生:“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摇那个摇篮。”他连睡觉还要干活。

        师:连晚上睡觉也是悲惨的。

        生: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

        师:从凡卡的“睡”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说明老板在虐待凡卡。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讲过的,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凡卡的悲惨?

        生:“这儿的人都打我……我老是哭。”

        师:这个句子是从其他事情中反映的,从第8自然段中你还能找出反映凡卡悲惨的句子吗?

        生:“老板揪着……揍了一顿。”老板根本不顾凡卡的死活。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很透。抓头发已经很痛了,那么“揪”呢?

        生齐答:更痛!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缺乏感情。)

        师:我似乎在同学们的读中还不能感受到“痛”。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比原来好。)

        师:看来凡卡的生活确实太(生答苦)了。(板书:苦)

        师:作者在写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时,把凡卡为什么挨打,用什么打,怎样打,甚至吃些什么,睡在哪里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写得十分真切、细致,使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是通过凡卡学徒生活受了很多折磨的细节描写,直接揭示了中心。(板

书:揭示)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读读凡卡的学徒生活,再来感受一下凡卡的悲惨生活。(板书:悲惨)

        (生读,开始读得不够投入,声音不响,后来还可以。)

        师: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他一个劲的求爷爷,他是怎么求的?

        生:“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

        (生答,师引读,师生一起齐读这段话。)

        师:凡卡求爷爷带他回家,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哀求,乞求。

        师:ⅹⅹ同学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读得很有感情,生鼓掌。)

        师:读得怎么样?(生答好)真好,刚才读的时候有个词语读错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听出来?

        生:祷告。

        (师再强调怎么读,学生跟读。)

        师:假如你是凡卡的话,会怎样求爷爷?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凡卡在信中仅仅讲到他做学徒时的悲惨遭遇吗?

        生:不是的,还有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的事。

        师:凡卡向爷爷哭诉着自己经受的种种苦难,不禁回忆起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往事。你认为在凡卡回忆的两件事中,哪件事更使他高兴、快乐?

        生:“砍圣诞树”。(板书:砍圣诞树)

        师:“砍圣诞树”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13。

        师:“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嘿,短尾巴鬼。”

        (师引读,师生一起读课文,读得很有感情。)

        那么在这儿哪些是细节描写?

        生:“冻了的山林喳喳的响……和凡卡逗笑一会儿……”这是爷爷砍树之前的细节描写。

        师:你从中感受什么?

        生:我从“逗笑”两个字中体会到小凡卡虽然快冻僵了,但也很快乐。

        师:仅仅写了“砍圣诞树”之前的准备吗?还有哪些细节描写?

        (指名回答,生没答出。)

        师:请自由读课文,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次读了之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嘿,短尾巴鬼!”这儿写出了爷爷很有趣。

        师:爷爷很有趣,除此以外还有没有?

        生:……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里也是个细节描写,“砍圣诞树”时突然跳出一只野兔,很快乐。其他同学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砍圣诞树”很快乐,苦中有乐。(板书:乐)

        师:凡卡几岁?(生答9岁)9岁的孩子看到跳出一只野兔来,心里怎么样?

        生:凡卡很惊讶,很高兴。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读毕,师再请男同学齐读。)

        师:真快乐!除此以外,文中还从哪些地方写出了凡卡的回忆是快乐的?

        生:“多么快乐的日子啊!……他也跟着吭吭的咳……”说明凡卡和爷爷在“砍圣诞树”的时候,虽然是很冷很冷的,可是他还是觉得很快乐!

        师:你读得真好。虽然当时很冷,但凡卡跟爷爷在一起还是感到很快乐。我们应该象ⅹⅹ同学那样来读课文。还有什么感受吗?

        生(读准备的资料):爷爷冒着严寒带凡卡去砍圣诞树是件很苦的活儿,在凡卡眼里却是那样的有趣,令人回味,更突出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悲惨无助,控诉了剥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师:这是你通过读自己得出的体会吗?(生答不是)那能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吗?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句:“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等着哪一棵该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吗?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

        师:作者通过拟人手法,把那儿的场景写得怎么样了?

        生:把那儿写得非常的生气勃勃,充满乐趣。

        师:对,把树都写活了,砍圣诞树其实是件很苦很累的事,为什么凡卡回忆起来却觉得如此的快乐?

        生:和爷爷在一起的生活与在莫斯科的遭遇相比,还是很快乐的。

        师:这儿的乐是和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中的悲惨遭遇来进行比较的,进一步反衬了凡卡的悲惨生活。(板书:反衬)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受凡卡最悲惨和最快乐的句子,再次有感情的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第三部分没上,到第三课时完成。)

                 凡  卡

           学徒生活     回忆往事     甜蜜希望

            苦        乐        梦

            揭示       反衬        暗示

                    悲惨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关注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与灵性──《凡卡》教学片段及反思



安徽省桐城市东关小学 魏文琴 231400


案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竟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关注了这些细节,就是捕捉住了课堂动态生成。在《凡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及时关注了课堂中的两个细节,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充满了思辨与灵性。

【片段一】 凡卡为什么会写信

生1: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2:是啊!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3: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3:因为从文末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师:说得很好!还有谁认为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的?

生4:从文中“砍圣诞树”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时候在乡下,家里虽然穷,但爷爷很疼爱凡卡,闲暇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教小凡卡识字。

生5:我很有感触,我也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写字,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晚上还抱着我数天上的星星。我想凡卡的爷爷那么疼爱他,一定也会这么做吧!这样凡卡会写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说得多好啊!原来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他的。谁还有不同的解释?

生6: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另外一个人有关。

师:哦!那是谁呀?是文中的人物吗?

生6:不是。我曾经看过小说的原文,文中说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

师:说得很有道理,尝到了多读课外书的甜头了吧!看来,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生7:老师,我还有问题不懂。凡卡才九岁,又没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他怎么会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既然凡卡会写信,那他为什么又不会写信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够帮他解答?

生1:我认为凡卡写那么长的信是有可能的。综观凡卡的信,用词比较浅显,通篇都是孩子口气,近乎是凡卡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而小凡卡在莫斯科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他多么想爷爷带他离开这儿,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倾诉,因此信的内容自然就长了。

生2: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凡卡会写信,可能是席瓦列维父老爷家小姐或者爷爷教他识字的结果,但他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也是可能的。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在大家积极提问、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吗?老师太感谢你们了!

【片段二】 凡卡有两个名字吗

生1:老师,凡卡有两个名字吗?文章的开头叫他凡卡?茹科夫,可凡卡在给爷爷信的落款里署名又是伊凡?茹科夫,为什么?

师:你读书真仔细,连文中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都让你发现了。(师面向全班同学)大家有谁知道答案?

生2:老师,是不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我们为了翻译方便,就把它压缩了。

生3:不对,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按照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但晚辈对长辈自称,一般省略自己的父名,所以即使为了翻译方便,也不可能把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给省略了。

师:你的阅读面真广,懂得的知识真多!(师向该生竖起了大拇指)那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我们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解释呢?

生4:凡卡也许有两个名字,信里的那个可能是他的小名。

师:为什么在信里用小名呢?

生4:也许以前在乡下,爷爷经常叫他的小名,凡卡在信里用他的小名,这样会更亲切,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

生5:是啊!凡卡从小就失去父母,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他现在只能靠爷爷了。

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1:我认为“伊凡”是他的名字,而“凡卡”是作者对他的爱称!

师:(眼前一亮)为什么?

生1:因为说到小名,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家里,妈妈从来都不叫我名字,却叫我“宝贝儿”,在小伙伴中间,他们都说我聪明、点子多,于是都喜欢叫我“智多星”,而老师平时不也习惯地叫我“小博士”吗?再从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很同情也很喜爱他小说中的小主人公,所以爱称他“凡卡”。

师: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联系自己的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是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发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太感谢你了,我们班的“小博士”!

(师与该生握手,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上述案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凡卡有两个名字吗?”这两个教学片段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我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两个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两个闪光点。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冷处理”,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凡卡》案例反思——精彩缘于熟悉

克井柿槟小学 苗红霞

《凡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外国作品,它是一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主人公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说明沙皇统治下俄国孩子命运悲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教学此课主要使学生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生活悲惨,从而受到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教育。教学此课我从“苦”字入手,使学生在充分体会凡卡学徒生活苦的基础上体会凡卡的命运悲惨。课上学生发言异常精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下细细回顾才觅得答案,学生的精彩发言其实只是缘于熟悉教材。片断实录如下:

片断一:

师:同学们,读了凡卡回忆的内容我们知道在他眼中乡下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但乡下生活真的像凡卡说的那么美好吗?请再读一读他回忆的内容,从中找出答案。

生1:其实乡入生活并不橡凡卡说的那么美好,文中记叙砍圣诞树这件事时有这样一句话“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冻僵”一词说明凡卡当时也很冷,由此看出很苦。

生2:这一段中还有一处“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圣诞节时天气是很冷的,更别说积满雪的树林里了,但就是这样每次砍圣诞树的任务都是让年纪大的爷爷去,这难道快乐吗?

生3:我也在这段中找到一句“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看出生活并不美好。

师:刚才大家都从砍圣诞树这段内容寻找,说明乡下生活并不快乐,那同学们还能从其他段落找出答案吗?

生4:文中第五自然段写“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这里写出了爷爷很苦、很可怜,那么冷的天还得守夜。

生5:还有第四自然段中“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看出乡下生活并不好,如果乡下生活能过得去,爷爷就不会将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如果乡入生活好,爷爷也不会那么瘦小了。

生6:第四自然段还写“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 “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如果不苦能生活下去就不会给别人当守夜人,况且一般人都是白天干活夜里睡觉,而爷爷那么大年纪却只能在白天睡觉夜里干活,他干的是与一般生活不一样的生活,这些都写出乡下生活苦。

反思: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以动衬静静更静”“以喜衬悲悲更悲”,是啊,文中以信的内容为主线正面写了凡卡学徒生活的凄苦,但就是这样作者还觉得不能说明凡卡学徒生活凄苦,于是又穿插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样通过对比使读者了解乡下生活虽苦但与学徒生活相比还是快乐多了,更衬托学徒生活苦。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呢?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应让学生自己去读文、去思考、去判别,教师不能一言蔽之。于是,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知识内化和交流汇报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回忆的内容,在读中寻觅、思考;让学生充分交流、汇报,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产生火花,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通过学生的汇报,我不仅发现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了,而且还发现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及对教材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见解都远远超过我这个教学近十一年的教师,像生1、生5、生6的发言都超出我的备课范围,超出我的课前预设。

片断二:

师:凡卡真的太可怜了,真令人同情。那他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能,因为文中写信封上只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没写清具体的地址,况且也没有写邮编。

生2:也没有贴邮票,没有邮票邮递员根本不会邮。

生3:我认为能,他太可怜了,说不定会发生奇迹呢!

生4:我认为不能,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邮车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可看出邮差很爱喝酒,整天醉醺醺的,即使写清地址还不能保证信能送到,更别说没写清地址了。

生5:我认为也不能,因为文中最后以梦结束全文,我想它也应该有其深刻含义,意在暗示信是收不到的。

反思: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学生啊!他们明明知道爷爷收到信的机率几乎是零,但还是希望出现奇迹。另外,学生还能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想到寄信不仅需要具体的地址,还得有邮编、贴邮票。作为教师能有如此这般值得欣慰的学生真让人庆幸。同时,课上对于信为何寄不到这个问题,学生竟以“醉醺醺的邮差”这个理由来说明真是独到,又是那样的合情又合理,这个答案也完全超出我的备课范围,由此看出学生对教材的熟悉也远远大于教师。

学生在课上的两处意外表现,不仅使我扪心自问:课前对于教材我做到认真阅读了吗?我读了几遍?我有学生读的遍数多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况且自己不是诸葛亮学生也不是臭皮匠),但倘若用心读一读教材,真正将教材吃熟、吃透,课堂上还会出现如此“尴尬”局面吗?学生的精彩发言缘于熟悉教材,那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是不是也应该多读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第二课时)_  

      执教: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 张小雁   记录整理: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 陈妙恩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注意全部听完后,再动笔写。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动笔默写)

      师: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默写,请你校对。听写的词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个别学生有错)

      师:写错的同学请说说都错哪儿了?

      生:我将“烤”写错了,多写了一横。

      生:“诞”,右边写成了“廷”。

      师:好,看仔细了,也记住了,马上订正。

      生:(快速订正)

      师:同学们,请你用上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好吗?来,先轻声自由说说。

      生:(自由说)

      [既是富有新意和实效的词语默写检查,也是课文内容的巧妙梳理。把五个词语连说,更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师:好,谁先来说?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幻景,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师:说的好,不仅能用上这五个词语,而且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今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中有关描写幻境的语句,先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由课文内容的概括,直接转入对发现目标的揭示,不停留于情节,而启发思考对幻景怎样描写的探究]

      生:(读课文)

      师:能说了吗?

      生:这些幻景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生:不,应该是美好的感觉。

      生:我感受到幻景显得很温馨。

      生:好象梦幻一样的。

      师:你看用词多么丰富啊。大家感觉到实在太“美好”了。(板书:美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这些美好的幻景吧。请看(录像;幻景中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出现时的片断)高兴时你可以笑,也可以叫。

      生:(看录像,高兴、激动)

      师: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是烤鹅出现的幻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烤鹅正冒着香气,可以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师:说得好。

      生:我喜欢出现火炉这次幻景,因为火炉很温暖。而当时小女孩感到很冷。

      生:我还喜欢圣诞树出现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而且圣诞树很美。

      生:这些幻景我都感兴趣,但最让我喜欢的……

      师:印象最深的?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的慈爱,她是惟一疼爱小女孩的人。

      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录像中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可以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四词幻景,师个别点拨)

        [所体会的幻景越美好,与出现破灭的结果一旦相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师:好,谁愿意先读,就读你感兴趣的那次幻景。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好,想想该怎样读?

      生:“火柴燃起来了……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妙的是”,应该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分别说)奇妙的,美妙的,有趣的。

      师:对呀,是奇妙的,同样像“跳”、“蹒跚”、“一直”都应该强调。好,谁再来读,就从“更妙的是”开始。

      生:“更妙的是……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住关键的字词作出语气上的处理。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生:我读奶奶这次幻景。“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很好,突出“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接着读。

      生:“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你读得真幸福啊。来,想读“美丽的圣诞树”这次幻景的同学请起立。(几乎全班同学都起立)我们齐读,想想该怎么读,准备——开始。

      生:“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

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师:很好,接着读。

      生:“翠绿的树枝上长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在向她眨眼。”

      师:“在向她眨眼”是美丽的,突出“眨眼”,再读一遍。

      生:“在向她眨眼。”

         [紧扣美好的幻景的具体描述的句子,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训练到位,教师从旁边点拨,突出“美好”。]

      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师:你说。

      生: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学生有了读中所产生的真切感受,才会这样生疑,去探究幻景产生的原因。]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书,想一想。

         [提出问题,又趁势回复课文,再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生:因为当时小女孩又冷又饿。(师板书:寒冷、饥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师板书:痛苦)

      生: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师板书:温暖、幸福、欢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还有孤苦。(板书:孤苦)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幸福,(指板书)所以当她擦燃火柴以后,幻想中,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原因的比较,很大成分上是学生自读后产生的认识。由不同的需求渴望,才分别产生不同的幻景,现实中的小女孩多么寒冷、饥饿、痛苦、缺少疼爱。]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来交流一下。

      生:当火柴灭了以后,这些幻景都不见了。

      师:文中哪几句话写这样的 结果呢?

      生:“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很好,还有吗?

      生:还有“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红线”。

      师:(实物投影这三句话)来,我们读读这三句话,“她坐在那儿……”

      生:(自读后再齐读)

      师:这三句话都是写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结果,再读读,想一想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哪几句?

         [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教学处理,突出体现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自己能读懂哪句交流,教师尽可以引路指点。]

      生:(轻声读,思考)

      师:好,谁先说?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它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没有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不错,请注意“墙”。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不见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饥饿。

      师:真好,你想得更深刻了。

         [以此评价,激发学生深入发现,广泛交流。]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它告诉我们当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根火柴梗。

      生:也就是说,火柴灭了以后,火炉不见了,那么也就是温暖没了,留给小女孩的就只有寒冷。

      师:讲得多好呀,那么第三句呢,想想为什么要写星星?

         [指引思路,相信学生必能有所发现,广泛交流。]

      生:这颗星星其实就是小女孩的灵魂。

      生:说明小女孩快死了。

      师:具体说说。

      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联系下文,讲得好。

      生:这颗星星还让她想起了奶奶。

      师:小女孩想起了奶奶是因为——

      生:奶奶是惟一疼她的人。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惟一疼她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十节,先自己练练。

      生:(自由朗读)

      师:好,谁第一个读。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感人多了,接着读。

      生:“啊!……就会不见的。”

      师:不错,再请一位。

      生:“奶奶……就会不见的。”

      师:两位同学都念得好动情。

朗读这段话我们还有注意“啊”、“吧”这两个语气词。想一想语气处理。

      生:是激动的。

      生:渴望的。

      生:乞求的。

      师:是的,几乎是哀求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让老师也试试好吗?“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哀求、迫切)你们再读读。

      生:(有感情地自由读。)

      师:好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双含泪的眼睛。(示意坐下)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实物投影两次擦火柴:①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②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充分运用句间比较,深入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生读句,思考)

      师:来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不敢的,后来她又敢了。

      师:她怎么敢了呢?

      生:因为她实在太冷了,她想温暖一下。

      师:很好,接着说。

      生:最后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是没有思考过的,毫不犹豫的。

      师:讲得好。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犹豫的,第五次擦火柴,小女孩是很干脆的。

      师:好极了,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一根”、“终于”、“赶紧”、“一整把”。

      师:还有吗?

      生:还有,“敢”字也充分反映了她开始时的犹豫、害怕、紧张的心情。

      师:对了,“敢”吗?意思就是不敢。那么小女孩一开始时为什么要犹豫,而最后又为什么如此果断呢?

         [相互比较中,学生发现源越来越丰富,感受也越来越强烈。紧紧扣字扣词地领悟语言材料蕴含的意思,文章被嚼得越来越有滋味。]

      生:小女孩犹豫,因为她怕父亲要打她。

      生:因为小女孩是卖火柴来挣钱养家的,擦了火柴就不能卖钱了,那么家里人又要挨饿了。

      生:小女孩不敢,因为她的火柴是要卖钱的,但后来她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擦了一根来暖和暖和身子。

      师:最后竟敢擦着一整把火柴,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要留住奶奶。

      生:因为小女孩想反正都快死了,她只想留住奶奶,她什么都不顾了,所以擦着一整把火柴。

      师:你们讲得多好!抓住了重点句、重点词,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样抓住这几个重点词,我们也要读出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谁来读?

      生:“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不错,“吗”读得再轻些。“终于”再强调些,再请一位试试。

      生:“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很好,读第二句。

      生:“她赶紧……要把奶奶留住。”

      师:就学着她的,强调这几个重点词,我们齐读。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出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高大,这样美好。看这段话。(实物投影“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同学在读幻景的时候已经念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段话,特别注意“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一处,边读边想,也可以互相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推进发现,求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更深切的感受。]

        (生读读,想想,议议。)

      师:好,来说说,你能理解多少就说多少。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女孩死了。

      生:这句话说明了女孩跟着她奶奶到天堂去了。因为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天堂。

      生:小女孩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生:我想小女孩是很可怜的,因为她是被活活饿死、冻死的。

         [通过幻景与现实的比较,进一步发现小女孩的命运之悲惨。]

      师:是的,就像你们所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可怜的。(板书:可怜)“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得到的,而对小女孩来讲,在当时冷酷的(板书:冷酷)现实生活中她却什么也得不到,她带着她的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她的可怜之处。体会到了这些,想想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呢?谁先来试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好,特别是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几处的处理,大家听清了没有,他是越读越——

      生:轻。

      师:对了,

我记得一开始大家在读幻景的时候,有同学读得很幸福,很激动,越读越高。现在他越读越轻,两种处理效果,哪一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来,自己再读读。

        [朗读处理的比较,信手拈来,运用娴熟,效果很好,体会更加至诚至深。]

      生:(有感情自由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越读越轻)

      师:好极了,越读我们心里越难受,心情越沉重,对小女孩可怜的遭遇越同情。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小女孩就这样飞走了。如果说小女孩擦火柴出现幻景反映了小女孩的可怜,那么小女孩死后的情景则是更可怜的。这待我们下堂课再来共同讨论学习。

      附:板书

                          可怜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渴望            幻景

                              

                          寒冷                   (温暖)          火炉

                          饥饿                   (食物)          烤鹅

       擦火柴             痛苦                   (欢乐)         圣诞树

                          孤苦                   (幸福)          奶奶  

                        (冷酷)                                 (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案例及反思

                              董浜中心小学   周喜萍

案例:

┅┅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         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5次)

2、  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

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         交流

(1)                        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2)                        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3)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4)                        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

(5)                        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

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6)                        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

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
江苏江都滨湖中心小学      李进      0514——6161331
【案例】
师:(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句中的两个“幸福”你是   怎样理解的?
生: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看到过许多幻象,可以说这是一种幸福;后一个“幸福”  是不是指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受罪,死了算是“幸福”啊?
师:同学们,对第二个“幸福”的看法,他好像心存疑虑。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就是的。
师:是啊!那么,在小女孩眼中,这是个 怎样的世界呢?
生:寒冷。
生:暴力。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小女孩都冻成那样了,文中写“他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敢”字和“终于”这个词可见:小女孩用火柴取暖都不行,原因是家里人会揍她。
师:他们说得对!小女孩眼中天气是如此寒冷,而家中更“冷”啊!让我们再把目光关注到整个社会。读读全文,思考:哪里还写了社会的“寒冷”呢?
生:开头第一节有一处,就是写开马车的人和一位男孩的句子。可见有钱人无视小女孩的性命;那个男孩明知小女孩已经可怜了,还拿她开心。
生:最后一节从人们说的话也可以感受到。
师:大家一齐读一读这一句,体会体会。
生:(各自练读)
生:(轻描淡写状朗读一遍后)省略号表明:人们对她的死漠不关心。或许人们还认为小女孩火柴不够多呢!
(师欲小结)
生:读了“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一句,我还想到:难道那些开店的商人就没一个人发现小姑娘?要是我看到,早就送双鞋给她穿了,早就拿点烤鹅什么的给她吃了,哪像他们!
师:你真会关心人。是啊!火柴可以抵御身体的寒冷,却没有什么能够抵御心灵的寒冷。好,现在同座再谈谈对两个“幸福”的理解。


【自评】
        读懂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通过理解两个“幸福”,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这是教学任务之一。但要借此帮助学生体会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却不是件易事。
        本片断中,教者并不因为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第二个“幸福”而收手,却更进一步,用“那么,在小女孩眼中,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呢? ”从而引发学生对小女孩生活的世界的讨论。深挖一锹,掘出真金。如此教学有两个好处:
        一、使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化零星小雨为一汪清泉。
在这一课的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导致小女孩悲惨命运,直至生命之星陨落的原因”这一问题,应该要使学生有个综合的理解,对全文有个理性的认识。之前,学生可能对恶劣的环境感受颇深,对家庭缺乏“温暖”与社会的“冷漠”还未能深刻地体会到。故教师力图抓住一个“冷”字,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相互关联的句子,被学生用“线穿在了一起”。这样做,既让学生复习了全文,又深化了认识,一举两得。
         二、增强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识,从同情女孩到珍惜自我。
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迁移,由此及彼地联想到自身,从而使学生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这是阅读教学的高境界表现之一。文中小女孩生活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这真是她的不幸。学生在对两个“幸福”的讨论中,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对这个社会的批判意识。从反面来讲,学生也必然会想起自己的生活,顺其自然地产生珍惜现在、发愤读书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1: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