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叶如丹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1: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韵味  枫叶如丹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这是才进入高年级的起始阶段。中低年段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已经升为篇的训练。我始终认为,学生一定要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设计思路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表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3、教学内容分析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1:05:15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二、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1:04:5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9、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 教科书、教学参考、教学设计;小黑板,课件PPT



11、 自我问答

怎样教一篇课文?

答:我的教法是: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解决生字词,相互检查交流。

(2)摘录自己喜欢的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与人分享),写一写,背一背。

(3)让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2-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4)学生再阅读课文,升华新的认识,体验新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